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1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往哪儿去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8 02:2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钱往哪儿去了

2017-07-13 18:41阅读:4,960

钱往哪里去了

卢麒元

笔者按:总体性的经济危机,是指债务链条断裂后,经济活动陷入停顿的萧条状况。本来,这件事情应该在2008年爆发于美国。但是,美国政府汲取了1929年大危机的教训,采用了佛里德曼货币主义的方法,美联储通过QE向市场强行注入流动性,转移了一次可能重创美国社会的经济危机。请注意,是转移,而非解决。美国的QE,意味着美国政府接管了部分非政府债务。由于此举的资金出处是美国国债,也就意味着全世界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当然,美国国债的主要承接者是中国,所以中国2008年后基础货币疯狂增长。中国爲了吸纳剩余通货,启动了房地产资本化,也强化了恐怖的超级地租模式。问题是,大规模房地产投资,必然带来全社会大规模债务累积。现在,按照任何机构对中国总债务的估算,都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须知,中国的经济活动总量只有74万亿,我们根本无法为超过GDP300%的债务还本付息。为什么房价必须涨?没有房地产溢价,明天早上债务链条就会断裂。可是,你的货币可以无限滥发吗?你的房价可以永远上涨吗?况且,美国政府经过八年休养生息,已经在处理政府承接的债务了,他们要缩减资产负债表了。美联储缩表,理论上意味着人民币基础货币必须同步删减。然而,这可能吗?内外压力交织,经济危机已经很迫近了!很遗撼,领导很忙,群众很累,中国人集体睡着了,无论如何他们都拒绝讨论危机了。无奈,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大声地警示一遍“崩溃论”。

钱,学名货币,社会产物,是一般交易等价物,钱具有中介的属性。钱的本义是“薄金属块”,人们用钱表达其他商品的价值。钱,相对于现货而存在,是用于流通现货之“通货”。“通货”不够,则“通货紧缩”;“通货”太多,则“通货膨胀”。后来,纸币代替了“薄金属块”,“通货”往往不受约束而膨胀。

如今,中国很神奇,“现货”很膨胀,“通货”很紧缩。此刻,在中国,无论怎样印钱,都会是“通货紧缩”的。那么,“通货”去哪里了?“通货”其实被一种特殊“现货”吞噬了。无论你印刷多少“通货”,都会转变成地价和房价的上涨,而房地产价格并不纳入通货膨胀统计。所以,在中国,永远是通缩。看资本流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印钱的、借钱的、挣钱的、买货的、卖货的、还钱的、跑路的,就像走马灯一样川流不息。但是,道理却从来就没变过。印钱的,知道印了多少,知道钱都往哪儿去了。看仔细,印钱的,以及他们的亲朋 故旧,各个都赚了百万、千万、亿万。为什么?因为印钱的很清楚,特殊“现货”被“通货膨胀”后的几何级价格增长。有一个姓任的也认识印钱的,不小心说了一些真话,吃瓜的劳工们还不信。可怜啊,劳工们都善良到愚昧啊,他们不想信公仆也会耍流氓。他们哪里知道,自古流氓无过于公仆。

印钱的,印的钱,转了一圈,都成了亲朋故旧的私家“通货”了。于是,游戏延伸,他们的“通货”要走了,自贸区加离岸中心,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通货”浩浩荡荡前往境外变成“现货”了。请注意,在“通货”胜利大逃亡的时候,“现货”还是有一些麻烦的,那一刻“现货”也会出现骤然“通胀”的。所以,你见到了,2015年的股市和楼市的闪崩。於是,领导急了,股市要维稳,楼市要去库存。当然,印钱的,是很积贼的,拼命地扛住汇率,还要制造“通货”没紧缩的假像。最神奇的是,还能定格六点七秒的跑表,让全国人民都相信刘翔仍然在飞奔。其实,印钱的很明白,“通货”并未离境,只是那部分“通货”正在换汇,相当于那部分“通货”跟印钱的换“金属薄块”去了。而貌似出走的“通货”又悄悄地重返特殊“现货”了。“通货”出走,特殊“现货”本应在2015年被“通胀”的,却被印钱的强力拉升到吓懵吃瓜劳工的雄伟高度。你懂得,全国劳工,合在一起也玩不过刘谦的,况且刘谦还有吃瓜群众最喜欢的明星做托。于是,特殊“现货”一路高歌,普通“现货”继续紧缩。印钱的,还有他们的亲朋故旧,继续他们的钱生钱的游戏。仔细看,吃瓜群众,十年间都变成了债务人了。请注意,他们不仅仅要交税,他们几代人都要背一屁股的债。他们永远也想不明白,明明是美国的经济危机,怎么就变成了中国劳工的负债了。

钱往哪儿去了?吃瓜的劳工们,不该仔细问问刘谦吗?那么低级的障眼法,真的可以欺骗全国劳工整整二十二年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了《资本论》,说出了“剩余价值”的剥削。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想到,印钱的根本就不屑于剥削劳工的“剩余价值”,他们与立法、司法、行政机构合谋办了一个看不见的“第二税务局”,他们向每一个劳动者也包括所有的公职人员直接收取远远超过政府税赋的“超级地租”。在公元二十一世纪初页,凡是印钱的亲朋故旧,都拥有了收取“超级地租”的权力,开始过上私家“通货”几何级增长的幸福生活。当然,还没完,印钱的会帮亲朋故旧转移“超级地租”的。投资、移民、留学、旅游,总之让他们的“通货”离开收租之地。










[/tr]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7-7-28 15:50:52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对错,不崩溃之前我无法相信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7-7-28 16:59:58 |只看该作者
马列托主义者 发表于 2017-7-28 15:50
我不知对错,不崩溃之前我无法相信

钱去哪儿了?被guanjun们从银行贷走后捐赠给美国“慈航”之类离岸基金了。债务总额远大于m2总量,钱早已变负数了。如果不靠“麻辣粉”(MLF)“酸辣粉”(SLF)之类来维持债务泡沫,银行早破产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7-7-28 22:48:24 |只看该作者
灰犀牛太多,黑天鹅终要飞来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5#
发表于 2017-7-29 06:48:31 |只看该作者
1、我觉得卢麒元没有弄懂“货币”与“货币符号”的差别
2、卢麒元有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都是“顶层设计”出来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7-7-29 19:44:58 |只看该作者
看来卢麒元的分析批判让骗子贼强盗一伙人戳心境了。中国改开40年的财富都到了这伙骗子贼强盗家里去了。还在那宣传要全面小康,继续诓骗罢了。

点评

龙翔五洲  ‘全面小康’只要一“人均”就容易实现了。  发表于 2017-7-29 21:58:37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7-7-30 08:40: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apl 于 2017-7-30 09:06 编辑

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中,央行印刷的纸币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中国现有约155万亿流通货币M2中,央行印刷的基础货币只有约30万亿,其它80%以上的120多万亿都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所以说央行目前为此还没有乱印货币,货币膨胀是商业银行信用货币膨胀!

央行并没有多印钞票,但商业银行创造出的天量信用货币的账还是得算到央行头上。道理就在于央行是有能力,也有责任限制商业银行过量发行信用货币的。事实上,央行控制各个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办法很多。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比例等。

近年来,央行使用麻辣粉(MLF),酸辣粉(SLF)等短期货币工具来释放货币流动性越来越频繁,量也越来越大,短期工具都快变长期工具了,现在央行货币放水,并不是央行在制造通货膨胀,货币放水,释放货币流动性主要是为防止钱荒,防止债务链条断裂,实属无奈之举。因为货币的严重超发不但导致了债务的快速增长,还引起了一个新的麻烦“钱荒”!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17-7-30 11:20: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曲项向天歌 于 2017-7-30 11:23 编辑
bapl 发表于 2017-7-30 08:40
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中,央行印刷的纸币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是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货币,中国现有约155万 ...

基本同意。
但是请注意,上个月公布的M2已经是163万亿了。
央行发行货币是以GDP为基础的。GDP水分有多大?大家都懂得。
另外,因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而产生的外汇流入是货币量剧增的又一原因。然而,在外汇储备从近4万亿跌到3万亿的过程中,基础货币没有减少而是继续增加,这又该如何解释?
毋庸讳言,周小川是历史的罪人(虽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17-7-31 21:54:34 |只看该作者
曲项向天歌 发表于 2017-7-30 11:20
基本同意。
但是请注意,上个月公布的M2已经是163万亿了。
央行发行货币是以GDP为基础的。GDP水分有多大? ...


近2年来,通过SLF,MLF等工具释放基础货币给商业银行,存量规模已达8.47万亿,SLF,MLF等变成了LLF,这就是我国在资本外流下外汇占款萎缩但基础货币仍在增长原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17-7-31 21:59:5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0:15 , Processed in 0.031032 second(s), 1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