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24|回复: 2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5-11-26 22:53:0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翔五洲 于 2015-11-26 22:54 编辑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谭乃彰



      毛泽东逝世以后,一些人胡说什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夸大了主观意志”、“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等等。类似言论,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是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还是让事实、历史和理论来回答吧!

      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产生的社会背景

      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当年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在主观上的科学反映。因此,讨论和研究这条总路线,必须要考察当年国内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人们不会忘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场大革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向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那就是在这个时候,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革命和建设如何搞法?可以说,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性问题严肃而尖锐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要求我们党科学地回答这个带有世界意义的大课题。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苏联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时候,苏联共产党也面临这样的重大的历史课题。而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工业总产值超过工农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他们认为完成了国家工业化。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这个历史大课题第一次出现在苏联,他们又没有经验,因此他们不是成功的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过早地宣布了消灭了阶级和建成了社会主义;同时,也宣布向共产主义过渡,历史证明苏联这些做法后果是不好的。而当我们党遇到这个历史大课题的时候,已有苏联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毛泽东正是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系统地论述国内外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化以及在这样的条件下搞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问题。我们党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历史任务的奠基著作,就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前一部著作主要是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也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后一部著作主要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关系;同时也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两部重要著作,是我们党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和政策的基础,是马列主义发展到毛泽东主义阶段的历史起点和基本标志。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是毛泽东用几个月时间,听了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这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也就是十大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十大关系,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说,“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在十大关系中,工业和农业,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和论述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础原则。毛泽东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后来又作了若干补充,当年六月十九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这个讲话,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和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内容和特点及其解决方式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又在这个基础上。明确提出和论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革命还要继续。毛泽东提醒全党:“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存在、资产阶级还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式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造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同时,毛泽东还提出和论述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而且又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指出,“一九五七年反右整风斗争,是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反映了客观规律。”可以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问题》这部经典著作开始反映中国客观政治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不仅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也是适应当时社会条件的客观要求。毛泽东指出,“1955,在中国,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负的一年”。这一年的下半年,“全国农村中已出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群众欢欣鼓舞”“群众中蕴藏了这样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五亿多农村人口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毛泽东又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主义革命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这个社会条件的客观要求和生产大跃进的必然反映。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形成

(接下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5-11-26 22:54:2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翔五洲 于 2015-11-26 22:55 编辑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形成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适应一个历史时代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开始提出和逐步完善起来的。1959年2月12日,毛泽东同外宾谈话说,1955年冬起,三年多的时间,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条建设路线,即鼓足干劲、办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勿庸讳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方法的矛盾和斗争:一种是快些和好一些,另一种是慢些和差些。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在这样两种方法的矛盾和斗争中产生和完善的。1955年冬季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又快又多又好”的方针。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中说,“我们要把社会主义事业办得又快、又好、又省。”同年8、9月间,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目前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依靠业已组织起来的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们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又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号召。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中完整地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他说,“现在的总路线在创造中”,“基本点已经有了”,“路线是由于群众斗争和我们的思想反映已开始形成,但尚待完备,尚待证实,不可以说已经最后完成了。”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和论述,通过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毛泽东指出,“总路线虽然基本上已经形成,但是还不完备,还需要制定为总路线所需要的各项具体政策。”当年,毛泽东在延安,不仅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总路线,同时也制定各项具体政策。毛泽东是特别形象地论述这个问题的,他说,“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必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关于国内阶级关系,关于国内民族关系,关于国际各国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关于国际各国与中国相互间的关系等等情况的能动的反映)”。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设计的“大图样,总图样”,就是总路线,也是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而“小图样,分图样”,是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各方面的具体政策,以实现“大图样,总图样”。毛泽东根据实践要求和历史经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各种阶级关系,设计和制定中国的革命理论、路线和政策,是客观实际和自觉的能动性的统一,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震撼世界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批评王明等老爷们“是主观主义者,就是因为他们的一切革命图样,不论是大的和小的,总的和分的,都不根据于客观实际和不符合于客观实际”。“他们的图样不是科学的,而是主观随意的,是一塌糊涂的。老爷们既然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脑壳,并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老爷们对于中国革命这个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却妄欲充当人们的向导,真是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党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陆续制定了一整套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比如,先后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村六十条)、《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业三十五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以及《关于自然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草案)》和《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等等。毛泽东说,“必须在总路线指导下,在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面,有一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才有可能说服群众和干部,并且把这些当作教材去教育他们,使他们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然后才能取得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

      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要点

      第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1958年初,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从事改造世界、改变历史面貌的伟大工作,”他们的高度劳动热情和革命干劲在一切方面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也必然在“意识形态上得到应有的反映。”“1958年,人民对革命和建设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过去任何时更高。”如何保持这种积极性呢?。“这类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经济的发 和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快和慢,有着多么大的作用”这些论述表明,总路线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有劳动热情和革命干劲,因此,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明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头条内容和前提条件。

      在精神状态上,要不要鼓干劲?要不要鼓足干劲?要不要争上游,还是中下游?这是意识形态问题,也是主观能动性问题,是能动地改造世界问题。1959年2月2日,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讲话中说,“主观反映了客观,就变成了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这是主观主义;一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符合实际的。要区分这两种情况。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就要努力办到,如果不去努力就叫保守主义;不能办到的就不办,一定要办就是主观主义。”

    主动权问题,是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的极端重要的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非常强调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是军队的自由权。如果失掉了主动权,就失去了自由权,被迫处于被动地位,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如此缘故,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然而,“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从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为所产生的东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也是非常重视主动权问题的。1960年6月,他说,计划指标高了,以至不可能完成,要下决心改,从此就完全主动了。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对人的头脑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我们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这样的过程。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逐步改正这些错误,以至于正确。”

(接下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5-11-26 22:56:59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多快好省

      多快好省是与少慢差费相联系的,这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经常存在的相互矛盾的两种基本方法。若不进行斗争,不反对少慢差费的方法,多快好省的方法就不能实现。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听取二机部汇报时说,“脑子太热了不行”。他批评了只讲多快,不讲好省的片面性。他说,多快好省必须全面,是在好省,在有充分根据的基础上的多快。你们只讲多快,不讲好省谁干?可见,说什么毛泽东片面强调多快,忽视好省是没有根据的。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多快好省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说,“好、省是限制多、快的,好者,就是质量好;省者,就是少用钱;多者,就是多办事;快者,也是多办事。这个口号本身就限制了它自己,因为有好、省,既要质量好,又要少用钱,那个不切实际的多,不要实际的快就不可能了。”“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要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所谓多、快。”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和多快好省的关系,就是人们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无论革命还是建设,毛泽东非常重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们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毛泽东说,“客观规律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是和人们的主观认识相对立的。但是,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律,驾驶这些规律,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又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果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或否认客观规律,这是主观唯心论;反之,如果片面强调客观规律,忽视或否认主观能动性,这是机械唯物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正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对立统一。

      四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历史意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也为社会生产大跃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63年9月,毛泽东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变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

      后来,毛泽东在论述我国工业化时又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许可高速度。”“我国工业化速度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他还说,“为什么我国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呢?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资产阶级的命,进行得比较彻底,尽力肃清资产阶级一切影响,破除一切迷信,把人民群众从各方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斗争中产生,也是在斗争中贯彻执行。毛泽东指出,“一九五六年出现反‘冒进’那次曲折的时候,国际上发生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批评斯大林,发生波匈事件,全世界反苏。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的这次曲折,实际上是全世界反华。我们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引起全世界帝国主义的反对。杜勒斯反对我们的大跃进,说我们搞奴隶劳动,反对我们的人民公社,说公社破坏了家庭。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些人不满意,有些人怀疑。在亚洲,尼赫鲁制造中印边界事件,赫鲁晓夫站在尼赫鲁一边反华。印尼又出现排华运动。国际上的这种斗争还没有结束。同国内一样,在国际上也要准备可能再有曲折和斗争。”

      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决不是什么“夸大了意志”、“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这条总路线,既反对主观意志论,又反对机械唯物论。它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对立统一,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向,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毛泽东提出和论述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2015年11月22日修改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8:31 , Processed in 0.032152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