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04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计划经济体下如何对产品定价,消除货架空空和抢购现象!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20:28:44 |显示全部楼层
mark 一下,我过两天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5-8-8 20:54:3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列托主义者 于 2015-8-8 20:58 编辑

看了,首先对于研究计划经济是要鼓励下的
计划经济学必定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经济学
我现在认为计划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民主而不是市场
托洛茨基也说过计划经济必须和民主结合才能长期高效的发展下去
当然具体细节还需要实践来丰富
楼主说的短缺经济确实反映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因为社会主义下这个特征恰恰反映了真实的世界,就是生产力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总是落后的,所以在这个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分配资源的情况下,发展得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发展生产力。

短缺经济不是坏事,比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经济(危机)要好,他实际达到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最大的需要、

解决短缺经济问题的主要手段,不是价格设计,而是发展生产力,当然在一定条件下价格设计或者票证都是需要的
楼主说价值规律定价对于计划经济是不对的,至少原则上不对,首先马克思提出消灭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不是贯穿人类历史的规律,只是人类特殊阶段的规律,在原始社会就没有价值规律,将来的产品也不以价值形态出现,社会主义的产品的价格也不是价值规律的产物,是成本决定,而这个成本是确定的成本或技术成本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成本,资本主义的价格不是最低耗费决定的,而是平均耗费决定的,因为资本主义是分散产权的,各个生产主体的技术力不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耗费不同,而社会通过价值规律只承认平均耗费或社会必要耗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统一产权,始终采取最大的生产力来生产物品,就是全社会统一技术(没有专利等市场隔离),以最小的耗费来生产使用价值,所以不存在价值规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5-8-8 22:35:30 |显示全部楼层
短缺经济是产品价格低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导致的
有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房子1000元一套,肯定很短缺,10亿人排队,10万元一套,2亿人排队,100万一套,就不用排队了,开发商还大做广告,买一套送一套家具,所以排队现象,资本主义如何解决的呢,就是提高价额,让大多数穷人买不起。房买不起,病看不起,书读不起,难道不是真的短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5-8-8 22:39:10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毛时代的积累能给现在的群众,现在的生产力,加上公有制计划经济,中国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生活要比现在的制度下好10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5-8-9 23:25:26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经济斗争史,我的理解是二个方面,一是人和自然的斗争,一是人和人的斗争,你没有明确定义,所以你现在明确定义是阶级斗争历史,阶级就是经济范畴。
那么这两个规律贯穿阶级斗争史是对的。
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也有不区别看待,在你估计就是不区别的,那么可以说计划经济就是消灭这两个规律的过程。而不是发扬这两个规律的过程,就是说虽然这两个规律还残留着,但是社会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不断地减弱直到消灭这两个规律的过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5-8-10 00:06:27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两个规律发挥极致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计划经济还是按照这两个规律来运作,是本末倒置
当然一定条件下的计划经济或许就是为了扭曲这两个规律来快速积累的,包括苏联和毛中国,通过价格扭曲,比如价格剪刀差,把农业积累转移到工业积累中去,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功能,因为这些国家无法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但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最后是要克服这两个规律的,目的是按比例发展生产满足优先级需要,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表现为生产的各要素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还表现为危机,本质就是各种要素在市场中脱离了价值,导致强制性的回归,因为各种要素的私有制产权导致市场时空的分离,从而通过积累性竞争来实现价值,而社会主义产权同一,没有市场竞争,价值规律就不起作用,社会产品的生产是最低耗费统一安排以满足民主决定的大多数群众的优先级需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09:13 , Processed in 0.020222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