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标题: 生态社会主义概论 [打印本页]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45:41     标题: 生态社会主义概论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2-5-17 22:46 编辑

作者 獨立工會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二年

  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

  作者 牟金容 寫於 二零二一年

  摘 要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生態環境,後者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物質保證。因此,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著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隨著工業和信息革命催發經濟蓬勃發展,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生態惡化的種種問題越來越不可忽視,如何應對這一系列生態問題,重回生態美好成為西方許多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提出“生態危機”的概念,並將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致力於構建生態和諧的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歐洲是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發源地,新世紀之前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並走向成熟的歷程。進入 21 世紀,一些生態社會主義學者著書立說,提出諸多富含理論和實踐價值的觀點,將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推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我國歷來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更是關系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具有一定參考和啟示意義。

  本文運用文獻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和對比研究法,采取普遍性和特殊性、聯系與發展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方法。以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新世紀的發展及其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啟示為研究對象。本文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從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基礎入手,系統回顧了新世紀之前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二是歸納分析了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主要內容,包括:對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發展,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建構思想的發展以及對生態社會主義實踐思想的發展。主要結合德里克·沃爾、喬納森·休斯等 21 世紀歐洲重要代表人物的觀點進行闡述分析。三是對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內容的理論價值和不足進行了分析和評價,將其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聯系起來,並得出結論認為可以從認識生態問題的覆雜性、客觀對待經濟全球化、凝聚社會生態共識,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三方面為我國提供借鑒和啟示。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

  1.1.1 選題背景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工業生產給資本主義國家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然而,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使資本主義能夠以更加高效和殘酷的手段消耗和掠奪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加劇了生態危機的到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生產關系方面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然而生產力方面的矛盾,即無限追求擴大生產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本主義無限地追求超額利潤的本性,導致這一矛盾持續惡化,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國內經濟和政治危機不斷凸顯的同時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自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遜首次將人類工農業污染導致的種種生態惡果赤裸的展示在公眾面前,社會各界生態意識不斷覺醒。西方國家一些有識之士尤其是“左”翼人士在環境問題上的思考成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他們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指向資本主義制度,試圖探索實現一個既能包容生態可持續原則又能容納社會公平公正等社會主義原則的社會——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生態問題並非一國獨有,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也伴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種種現象,大氣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污染、森林草地退化、耕地破壞、土地沙漠化等問題影響甚至威脅著人民的生產生活。為了治理環境問題,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國先後頒布了多部環境保護法律和條例,如《環境保護法》(1989)、《海洋環境保護法》(1999)等,環境保護法制建設不斷推進。

  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開放過程中積累的生態問題不斷顯露出來,黨和政府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通過加快立法、嚴格執法、加強環保意識等多措並舉治理生態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先導,並先後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2021 年 4 月22 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首次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全球環境治理注入中國信心。

  據中國生態環境部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 1989 年 1564萬噸下降至 2019 年 457.3 萬噸;2019 年全國 337 個城市中,有 157 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 46.6%;2019 年消除全國城市 2899 個黑臭水體 2513 個①,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一方面,多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然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生態保護與治理沒有終點,我國環境容量有限,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態環境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1]。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仍然需要社會各界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共同參與。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關起門來搞,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優秀經驗,以彼之長為我所用。歐洲是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也是我國重要貿易夥伴,中歐環境合作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重要組成[2]。自 2007 年來,中歐間已成功開展流域水環境管理、缺水管理——智能工具和合作戰略等合作項目。此外,中歐還曾多次在防治大氣污染、促進綠色循環經濟、減緩氣候變化等多領域相繼開展交流合作,為全球環境治理作出有益貢獻。因此,關注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分析研究其在新世紀的思想發展,結合中國實際,將其有益思想和因素吸收進我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來,是當下及今後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

  1.1.2 選題意義

  基於以上選題背景,研究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能夠更好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如何正確看待並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重要研究課題。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的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包括早期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約翰·莫里斯以及後來的安德烈·高茲、戴維·佩珀和德里克·沃爾等都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汲取能量。他們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肯定馬克思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並於此對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制度及生產方式進行批判。因此,研究他們的思想有助於豐富我們對於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認識。

  其次,有助於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價值的啟示。新世紀以來,國際形勢錯綜覆雜,2008 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全球,給各國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同時,全球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和資源危機也愈加深重,其中,由生物多樣性銳減造成的生態失衡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3]。面對這些新形勢和新變化,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從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汲取理論能量,對資本主義進行更加深入有效地批判,揭露當前西方國家試圖以市場機制解決生態問題種種舉措背後的資本邏輯,並批判其無益於解決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諸多生態問題,如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而提出的國際法律框架——《京都議定書》等中提出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和清潔發展機制等,這些對策的提出只會使氣候變化被用來刺激投機性金融而無益於解決氣候問題。由此,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提出了一些他們認為具有真正生態原則的社會經濟方案,如提倡地方性經濟模式,發展地方交易系統等,以此來構建一個生態美好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不能否認其提出的許多理論原則和社會政策不僅具有深刻理論內涵,還富有積極實踐價值,對於我國當前和今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十分重要。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普遍認為國內最早研究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王謹①教授。此後,國內諸多知名學者展開了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和理論的介紹與研究。總的來說,國內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內容和成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理論內涵與特點等進行歷史性和整體性的研究。如,2007 年:劉仁勝《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徐艷梅《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 年:《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的生態社會主義》,王雨辰《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2010 年:郇慶治《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2012 年:陳學明《誰是罪魁禍首——追尋生態危機的根源》;2014 年:田坤《生態社會主義研究》;2015 年:陳永森,蔡華傑《人的解放與自然的解放——生態社會主義研究》,鄭國玉:《生態社會主義構想研究》;2020 年:王雨辰《國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研究》等。認為生態社會主義對生態危機根源的剖析,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及其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具有一定理論價值,但難免帶有較強烈的空想色彩,同時也肯定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研究價值和啟示意義。

  二是對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的思想進行個體性介紹和研究,研究成果以譯著、期刊和學位論文為主。譯著有:2003 年:唐正東、臧佩洪翻譯出版了奧康納的《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2006 年:耿建新、宋興翻譯出版了福斯特的《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2012 年:劉穎翻譯出版了佩珀的《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張淑蘭翻譯出版了薩卡《生態社會主義還是生態資本主義》;2015年:楊燕飛、馮春湧翻譯出版科威爾的《自然的敵人——資本主義的終結還是世界的毀滅?》;2018 年:彭姝祎翻譯出版了高茲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態》。

  此外,還有周穗明①、陳學明

  ②

  、陳食霖③、關雁春

  ④

  等人對佩珀思想的研究;李國

  鋒⑤、蔡華傑

  ⑥

  等人對薩卡思想的研究;郭劍仁⑦、王雨辰

  ⑧

  等對福斯特思想的研究;

  陳永森⑨、王增福

  ⑩

  、王雨辰?等對奧康納思想的研究;蔡華傑

  ?、李志江與葉志峰

  ?

  等對沃爾思想的研究;孫天蕾?、於天宇

  ?等對休斯思想的研究等等。對這些生態

  社會主義代表人物的思想內涵及特點進行詳細的闡述、研究及評析,同時還涉及提煉其合理思想與中國生態思想和理論進行融合。

  三是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面臨的困境和挑戰進行研究。如,南京林業大學曹順仙教授?認為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將生態危機的根源直指資本主義制度明顯過於片面,他們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立場仍帶有濃厚的生態中心主義色彩。因此,生態社會主義提出的未來社會構想注定是一種“生態烏托邦”;孟獻麗?認為生態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生態批判及生態危機源頭理論存在缺陷,生態社會主義開出的未來社會藥方也缺乏可操作性。張劍?認為生態社會主義從環境問題入手來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並沒有抓住本質,且生態社會主義一方面批判資本主義是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另一方面又試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改造或是增補來提出未來生態友好的社會主義,這都體現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上的不徹底性。

  四是以 20 世紀 90 年代為時間界線對 90 年代以來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研究。時青昊①教授分析闡述了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生態社會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動因,概括梳理了 20 世紀 90 年代後生態社會主義的新觀點,包括:對蘇聯生態教訓的反思,對生態帝國主義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社會的變革路徑,並從中得到一定啟示;張季平②博士從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的梳理概括之上,從整體上對生態社會主義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現代取向、實踐路徑進行分析闡述以及辯證評價,並探討其啟示與價值;唐超③博士以 20 世紀 90 年代的生態社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為線索,提煉出當代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主旨,並將其與科學社會主義進行了對比分析,最後揭示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意義。

  1.2.2 國外研究現狀

  生態社會主義誕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在隨後六十多年里逐漸發展並蔓延至北美及亞洲等各地,在此過程中諸多國外學者先後加入這一研究隊伍,不斷充實生態社會主義思想。

  1962 年,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首次對環境問題的披露在西方社會引起轟動,引起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自此,致力於環境保護的西方綠色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生態社會主義開始興起。20 世紀 60-70 年代,生態社會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從共產黨轉身投向生態運動的魯道夫·巴羅(德)和亞當·沙夫(波蘭)。前者著有《抉擇——對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的批判》、《社會主義與幸存者》等;後者是最早進入生態運動的共產黨員,著有《論共產主義運動的若幹問題》、《結構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等。此外,還有法國學者安德烈·高茲(法)的《生態學與政治學》;以及威廉·萊斯(加)的《自然的控制》、《滿足的極限》;本·阿格爾(加)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等。萊斯和阿格爾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和異化思想,提出控制自然的觀點,認為正是由於人類試圖控制自然從而突破了自然自我調節的限度,從而導致種種生態問題,由此拉開生態社會主義在北美傳播與發展的帷幕。

  20 世紀 8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高茲的《通往天堂之路》、《經濟理性批判》等,高茲仍然是這一階段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這一時期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表現為生態學與政治學的融合,以及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綠色理論的融合。

  20 世紀 90 年代,生態社會主義逐漸走向成熟。以詹姆斯·奧康納、約翰·貝拉米·福斯特、保羅·柏格特等為代表的北美生態社會主義學派開始展露鋒芒。

  在日本,有社會學教授巖佐茂。同時,生態社會主義在歐洲的發展也呈現繁榮景象,尤其以英國的佩珀和德國的薩卡為主要代表,前者著有《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後者著有《生態社會主義還是生態資本主義》,他們的思想為之後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這一時期的生態社會主義表現出以下特點:強調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立場及方法來分析生態危機,並試圖從理論上勾勒一個生態美好未來社會。

  進入新世紀,英國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喬納森·休斯出版《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2000 年),在書中,他首先對生態問題進行界定和分類,並通過認真鉆研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積極回應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及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批判,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內涵。其次,休斯提出一種更加廣泛的人類中心主義原則,並對馬克思主義人類需要理論進行辯護和闡述,破解了人類需要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展現出豐富的理論和現實價值,為豐富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做出很大貢獻。此外,英國的德里克·沃爾也是歐洲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沃爾不僅著書立說,還積極活躍在世界各地的環境保護運動實踐之中。其代表作有:《巴比倫及其超越:反全球主義的、反資本主義的和激進的綠色運動的經濟學》(2005)、《綠色左翼的興起: 一種世界生態社會主義者的觀點》

  (2010)、《綠色政治的嚴肅指南》(2010)、《歷史文化、沖突與生態中的公地》(2014),並於 2015 年出版《巴比倫及其超越》的修訂版《資本主義之後的經濟》。他以全球化的視野介紹了國際上的反資本主義運動,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發展中國家左翼生態社會主義實踐,並對其表示肯定和讚賞。

  總而言之,當前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研究,從區域上看,對北美生態社會主義學派的研究較多,而對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派研究相對較少;從研究內容上看,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歐洲及北美生態社會主義學者的個體性研究較多,而從整體上把握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成果較少;從時間上看,對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較多,而對新世紀之後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以新世紀為時間節點,以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為研究主體,以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新世紀後的發展為研究內容,並最終回歸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上,揭示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國的啟示意義。

  1.3 研究內容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與思路框架如下:

  首先,闡述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及其理論淵源。接著,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新世紀以前的發展歷程做一個歷史回顧和梳理,主要是以各個階段歐洲代表性人物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為線索進行梳理和總結。

  其次,從德里克·沃爾及喬納森·休斯等新世紀歐洲代表人物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入手,分三個方面闡述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新世紀的主要內容,試圖呈現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整體輪廓。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48:16

最後,在前兩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對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價值和局限之處進行辯證分析,並提出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價值的啟示。

  1.4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通過大量搜集查閱文獻資料,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提煉、研究及引用。

  歷史分析法:對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歷史進行梳理,反思其發展進程,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解讀其思想內涵,思考其理論價值。

  對比研究法:對 21 世紀前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將其同 21 世紀以來的發展內容進行縱向對比,探析其在新世紀的思想旨趣。

  此外,本論文還將運用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

  1.5 創新之處

  新的視角。本文從宏觀上對新世紀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歐洲的發展進行研究。

  主要以目前國內涉及較少的德里克·沃爾及喬納森·休斯等歐洲學者的思想為線索;此外,整體與個體的結合,既有對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的個體研究,又有從整體上把握來對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評析。

  結合新的理論成果。本文在研究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新發展時,將對德里克·沃爾及喬納森·休斯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內容進行分析,最大程度的結合有關英文文獻資料,把握最新動態。

  1.6 概念界定

  1.6.1 生態社會主義的概念界定

  從字面上看,生態社會主義,即“eco-socialism”,由兩個詞語組成:“eco-”

  即“ecological”表示“生態的”;“socialism”即“社會主義”。這兩個詞語的結合蘊含著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邏輯:資本主義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就要求生產最大化,而生產最大化又要求消費最大化,如此便陷入一種周而覆始的惡性循環,最終必將導致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也朝最大化的程度發展,而資本主義在追求無限利潤的邏輯之下是無法解決生態危機的。這就是生態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觀點。因此,只有消滅資本主義制度,走向生態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

  生態社會主義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維度。廣義生態社會主義主要是指以綠黨為首領導的生態運動與左翼政黨或組織相結合從而形成的所謂“紅綠聯盟”。

  [4]。其“生態”思想來源於生態運動,“社會主義”思想來自於共產黨、社會民主黨、托派等西方左翼政黨組織。

  狹義的生態社會主義一般是指西方綠黨內部的一個流派。綠黨起源於西方生態運動,自 1972 年世界第一個綠黨——新西蘭價值黨成立,綠黨不斷在世界各國發展,曾經歐洲十幾個國家一度都成立了綠黨。綠黨已逐漸走進西方國家國內政治舞台中心,比如近幾年備受國際矚目的德國綠黨,發展勁頭正盛,已然成為其國內政治生態中不可小覷的力量。綠黨內部派別林立,不過各流派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分和界限,依據其理論特點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流派:生態社會主義、生態資本主義、生態激進主義、生態現實主義以及生態女性主義[5]。總的來說,狹義的生態社會主義是西方綠黨中的一個派別,而綠黨是西方新社會運動的分支——生態運動的一個流派。新社會運動主要是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西方國家在向後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發生的不同於傳統社會運動和工人運動的“新社會運動”,這些新社會運動無法用傳統馬克思主義社會運動理論進行解釋,比如女權運動、動物維權運動、和平運動、反核運動等等。新社會運動又與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獨立左派、托派等共同組成西方大左翼運動。

  由此可見,廣義的生態社會主義是西方生態運動的“生態思想”與左翼組織的“社會主義”思想的結合,而狹義的生態社會主義是指西方綠黨內部的一個流派。然而,不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可以肯定的是,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涵都是批判資本主義,破解生態危機,走向堅持生態和社會主義原則的未來社會。

  雖然生態社會主義蘊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提出社會主義的未來原則,但並不能因此而判定其為科學社會主義,它與科學社會主義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生態社會主義以生態問題作為其理論出發點;此外,生態社會主義將社會變革的希望寄托在中產階級身上;最後,生態社會主義堅持非暴力原則提倡通過漸進性變革實現未來生態社會主義。這些都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內涵相悖。

  1.6.2 生態社會主義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談“生態社會主義”就無法避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或是“生態馬克思主義”(後兩者主要是中文翻譯上的區別)。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生態社會主義”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出 1453 篇文獻,以“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關鍵詞共檢索出 1249 篇文獻,以“生態馬克思主義”為關鍵詞共檢索出 701 篇文獻①。從檢索數據上看,“生態社會主義”的使用頻率似乎更高。

  對於二者更具體的區別和聯系,在學界也形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二者在理論內容上是相同的,只是歐美間在稱呼上存在差異。

  通常將歐洲學派稱作“生態社會主義”學派,把北美學派稱作“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學派,二者在概念內涵上具有相通之處且互相交流與影響,可以混用。

  第二種觀點認為兩者是不同的理論思潮,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以歐洲綠黨為代表的綠色運動所產生的政治思潮,它既不同於資本主義又不同於傳統的社會主義,它強調對未來綠色社會制度的戰略設計和安排。後者則是北美馬克思主義學派提出的一種試圖以生態學“補充”或“重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潮,更加強調挖掘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有關著作的理論思想和方法論[6]。因此,兩者之間除了稱呼上的差異還有理論內涵上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

  第三種觀點認為生態社會主義包含生態學馬克思主義。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的“生態社會主義”具有社會民主主義的特點,在進入 90 年代後則帶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特點[7]。

  第四種觀點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既是一種理論思潮,也是一種實踐運動。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僅僅表現為一種理論思潮,即二者只存在實踐上的區別。

  以上觀點各有其合理性,本文同意第二和第四種觀點,認為“生態社會主義”

  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之間即存在區別又存在密切聯系。一方面,歐洲學派領導“生態社會主義”,北美學派領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北美學派對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的研究更加深入,而歐洲學派更加擅長提出未來生態學與社會主義原則相結合的社會構建,且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更加關注生態社會主義實踐運動;另一方面,“生態社會主義”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之間確實存在相通之處且歐美學派之間的交流與影響也越來越密切。比如 2007 年在巴黎成立的生態社會主義國際聚集了來自歐美各地的生態社會主義知識分子,以及 2009 年在巴西貝倫召開世界社會論壇期間,生態社會主義國際提出的《貝倫生態社會主義宣言》,已然成為“當代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的綱領性文件”[8]。

  第 2 章 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歷程2.1 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

  任何一種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一種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孕於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

  2.1.1 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爆發人類社會進步史是人類不斷創造物質財富、追求精神滿足的過程,也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自然環境進行密切互動的過程。在人類產生初期,同其他生物體一樣,對自然並沒有特別的優先權,人類並非大自然的天然寵兒。

  科技的進步使人類能夠在更大限度內以更高的效率改造和利用自然,同時這也反過來促使人類不斷激發改造自然以適應和滿足自身需求的欲望和野心。在工業和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發生變革性發展。在資產階級不到 100 年的統治歷史中,不斷提高的生產力創造了比它之前所有時代所能創造的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9]。然而,資產階級在沈迷於其創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成果的同時,也在啃食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尤其是到上世紀 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取得了飛躍發展,發達國家步入高消費時代,高消費與過度消費導致其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污染破壞和掠奪也更加高效和殘酷,環境問題越來越凸顯,這加劇了生態危機的到來。這一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生產關系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和,然而資本主義追求生產擴大化同生態資源有限性間的生產力矛盾開始凸顯並日趨嚴重,這種矛盾不僅導致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危機,還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10]。“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來沒有一個文明,能夠創造出這種手段,可以在一夜之間,摧毀一個城市,可以毀滅整個地球”[11],通過美國學者阿爾文·托夫勒的描述,我們可以一窺當時資本主義國內的環境破壞程度。

  (2)西方綠色運動的興起

  1962 年,美國一位名為雷切爾·卡遜的海洋生物學家通過引用大量事實和調查數據揭露生態問題的《寂靜的春天》一經出版便引起廣泛關注,作者在書中揭示了動植物之間及其與自然環境之間覆雜的聯系,警示人類濫用化學藥劑和農藥已經給我們周圍的環境帶來極大破壞,而環境的破壞又將反過來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這激起社會民眾“生態意識”的廣泛覺醒。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美蘇之間軍備競賽等導致美國能源消耗呈爆炸式增長[12],由此帶來嚴重的水污染以及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此時正值美國國內反戰運動、女權運動等社會運動頻發的時期,美國民眾對傳統社會秩序和價值進行反思和抨擊。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現象讓民眾意識到自身的健康和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威脅。1970 年 4 月 22日,美國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有組織的遊行示威”[13],2000 多萬人走上街頭表達對環境問題的不滿並呼籲政府重視環境問題並采取措施保護環境[14]。

  這次活動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如 1970 年制定了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1972 年通過水污染控制法(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修正案,並成立了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此外,這次環境保護運動的影響還超出美國國界擴展到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自此,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範圍內不斷上演,人類環境保護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1972 年 3 月,羅馬俱樂部出版《增長的極限》,書中指出人類過分追求經濟增長最終將導致人類自身的毀滅。認為生態惡化造成人類的未來前景黯淡,這進一步強調了重視生態問題的緊迫性。6 月,在瑞典舉行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這是第一次為了當代全球環境問題而特意召開的國際性會議,是“對全球人類的環境影響的首次評估,試圖就如何應對人類環境的挑戰達成一個基本共識”[15]。會議發布了《斯德哥爾摩宣言》,宣言強調了人類正面臨種種嚴峻的環境問題,並號召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為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共同努力。《斯德哥爾摩宣言》是國際環境法演變的重大里程碑,開創了所謂“現代國際環境法時代”[16]-和人類社會保護環境事業的新紀元,強調了世界各國無論國家大小均有開發環境資源的權利以及保護環境的義務,為之後國際環境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隨著環境保護運動不斷發展壯大,其組織也不斷完善。1972 年,在新西蘭,世界上第一個綠黨組織——價值黨產生。1973 年,在綠色政治的發源地英國出現了歐洲第一個綠黨——英國人民黨。其在黨綱中提出,人類的生存應最低程度地擾亂生態平衡,同時要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資源及保持人口的零增長。80 年代後,綠黨的發展進入高峰期,尤其是在歐洲,如比利時、德國、瑞典、法國等國綠黨在國內選舉中取得不錯成績,綠黨成為歐洲政壇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改變著歐洲政黨格局,也促使綠色政治走向制度化、傳統化。

  西方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和綠黨的產生與發展蘊含著各國民眾與國際社會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也孕育著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和產生。

  (3)國際工人運動的衰落和對傳統社會主義生態問題的反思首先,國際工人運動的衰落。二戰後,新科技的發明與發展,以及凱恩斯主義的主導,促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步入第二個黃金時代。為了緩解較為尖銳的生產關系矛盾,統治階級在國內推行了較為普遍的社會福利政策,使得工人階級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越來越多的工人階級步入中產階級隊伍,傳統工人階級規模逐漸萎縮。盡管對資本主義仍有不滿,但他們已經與傳統的工人階級在物質和精神上存在很大區別。因此,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性逐漸消弱,國際工人運動也逐漸走入低潮。同時,資本主義國內緩和了階級矛盾,維持了社會穩定,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運動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普遍走向衰落。

  其次,對蘇聯傳統社會主義生態問題的反思。“蘇聯曾是世界上最早重視自然保護的國家”[17]124,1975 年蘇聯首次在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單獨列出保護自然的任務。其後,在蘇聯的國民五年計劃和十年規劃中,都有專門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此外,蘇聯還在憲法內規定保護自然環境是國家和公民的義務[18],對資源的利用做出相應規定,並對違反自然保護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蘇聯的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耗低效的高增長經濟發展模式。“1980 年蘇聯每生產 1 盧布的國民收入消耗的電比美國多 20%,鋼多 90%,石油多 100%,水泥多 80%”①,資源空心化現象依然顯著;另一方面,也沒能遏制環境污染和破壞現象。“由於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年均損失占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的 2.5%”②。盡管蘇聯也在不斷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資,政府撥款由九五(1971-1975)期間的 73 億盧布增加到十一五(1981-1985)期間的 150 億盧布,③然而資源高消耗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導致蘇聯經濟發展的環境約束日趨增強。蘇聯在環境問題上的失敗使西方激進的左派組織對傳統社會主義產生了動搖甚至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還是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都無法避免或是解決生態危機。因此,他們決定拋棄資本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走“第三條道路”④——生態社會主義。

  2.1.2 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理論來源

  (1)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

  首先,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思想。一方面,自然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歷史本身是自然史,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19],人類是自然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產物。“從精神領域來說,自然界是人的科學和藝術的對象,是人的精神糧食;從實踐領域來說,自然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20]。人類自誕生伊始,就與自然緊密聯系著,人類從自然獲取生存所需物質資料。此外,人類通過不斷提高生產力,來改進生產工具和技術對自然進行開發和改造並從而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另一方面,人類無法獨立於自然而存在,也無法超出自然。人類對自然的能動作用是在遵守自然客觀規律基礎上實現的,“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天才征服了自然,那麽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覆,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怎樣”[21]。“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

  [22]。因此,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卻又無法超越自然,人類必須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自己。

  其次,人、自然以及社會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思想。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關系是基於物質生產層面的,自然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基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基於社會生產層面的,這種社會關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共同構成人類的社會生活,“人類活動,或人類歷史,主要應當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一方面是人對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對人的作用”[23],正確處理這兩種關系是人類自身生存與發展重要前提保障。

  最後,勞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重要中介。“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為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24]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屬性以及基本生存方式,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一個所謂的“人化自然”。“人化自然”的概念最早由黑格爾提出,“人化自然”不同於“自在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人類通過勞動或是實踐活動作用於自然的部分。因此,只要有人類活動存在,就會根據自身生存和發展對部分自然進行改造使其成為“人化自然”。馬克思對“人化自然”的概念表示讚同,認為“人化自然”肯定了人類對自然界的能動性和改造。但同時,馬克思也強調“人化自然”與“自在自然”的辯證統一,即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必須尊重自然界客觀規律。人類的實踐活動應該是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49:48

生態社會主義繼承了馬克思的人、自然、社會的辯證關系的思想,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重新闡述,認為生態危機的產生正是由於人類過度改造和利用自然而缺乏對客觀規律的清醒認識和尊重。因此,強調尊重自然的生態學原則成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基礎和出發點。

  (2)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危機和社會批判思想一是生態危機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危機理論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其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指出了資本主義導致人的異化與自然的異化,資本主義的本性是自私貪婪的,它不斷發展生產力,並把大自然納入其技術理性範疇內,使自然變成商品化了的自然。資本主義對自然的控制不斷擴大,生態被商品化、軍事化、污染化,這也將縮小人類的生存世界,[25]並最終帶來生態危機。哈貝馬斯也對生態危機理論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生態平衡意味著經濟增長是有一個極限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快速增長趨勢,同時帶來人口和商品生產的不斷增長,這就意味著要更大程度的對自然進行開采利用。當經濟的增長超過了自然的承載極限,對恢覆生態平衡無能為力,就會導致生態危機。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生態社會主義研究生態問題的前提,其批判理論也是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二是批判資本主義技術異化的思想。法蘭克福學派認為,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好處和便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科技進步也使人類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斷膨脹,人類不斷肆意開采和掠奪自然資源以獲得更豐富的物質來滿足人類社會不斷膨脹的物質欲望,這必然導致自然資源的減少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技術異化使技術統治人、統治自然,這種統治一方面幫助維護資本主義內部的等級結構,另一方面又能夠更加有效地對自然資源和智力資源進行掠奪和剝削。[26]因此,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會導致生態危機。

  三是批判消費異化的思想。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如馬爾庫塞、弗洛姆,把當代人的消費看做受人驅使的消費,出現了消費異化。馬爾庫塞指出,資本主義體系內的消費不再是出於真正的需要滿足而發生的消費,而變成人們滿足欲望的一種方式,因此是不合理的消費。資本主義為了維持這種“不合理的合理”,就必須運用各種手段來保持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並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這使得消費異化舒適的一面繼續維持並不斷擴大。消費異化扭曲人性,使人不得不依附於資本主義的消費體系,成為單向度的人。後來的生態社會主義者在繼承法蘭克福學派消費異化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消費和生態結合起來,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下鼓勵無休止的物質消費帶來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和破壞,這種破壞必將超越地球自然的承載力,導致生態危機。

  生態社會主義在繼承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思想和技術異化和消費異化思想的基礎上,剖析了生態危機的根源。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內技術異化和消費異化必然導致生態危機,批判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本質,並試圖探索出一條生態社會主義的道路。

  (3)早期環境主義思想

  首先,美國環境保護先驅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思想。利奧波德 1887年出生於美國一個普通家庭,1909 年獲得耶魯大學林業碩士學位,之後進入美國亞利桑那州林業局工作。在林業局工作期間,利奧波德十分關注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而當時林業局更注重如何通過保護土地及林業等資源來為當時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足夠充足的物質資源,這種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工作模式和利奧波德的“生態思維方式”相悖。於是,1928 年利奧波德離開了林業局,繼續專注自己的研究,於 1933 年出版《野生動物管理》,1939 年出版《土地的生物視圖》,1949 年出版《沙鄉年鑒》。《沙鄉年鑒》剛出版時並沒引起太大反響,直到 20 世紀 60 年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並成為環境保護的重要經典著作。書中記錄了威斯康星河畔農場一年 12 個月的自然現象和一些趣事,還有利奧波德本人的生態思想及其研究生涯。書中比較細致的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土地的關系。在書中,利奧波德主張一種開放的大地倫理思想,提出人類應該以謙恭和善良的態度對待土地,並強調人類應該放棄征服自然觀念,平等地對待倫理範疇內的自然界各個成員。

  其次,蕾切爾·卡遜的環境思想。卡遜的環境保護思想主要體現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之中,該書從生態學角度出發批判人類在農業上對化學制劑的濫用導致種種環境惡果,警示這些惡果終將反噬人類自身。之後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繼續在卡遜的思想成果基礎上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業生產,從而相應的提出本土化、小規模、自給自足式的農業生產模式。

  最後,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思想。羅馬俱樂部成立於 1968 年,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是關注全球人口、生態、能源等問題的著名國際民間學術團體。

  1972 年發布的《增長的極限》,在國際上引起廣泛影響,報告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人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導致生態危機。

  因此,羅馬俱樂部反對經濟增長,主張堅持經濟“零增長”。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思想對後來的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如薩卡的“增長極限的範式”以及萊斯“守成的社會”的觀點都有重要影響。

  早期環境主義的有關生態倫理思想、本土化生產以及增長的極限等思想為後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角和研究切入點,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2 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

  2.2.1 20 世紀 70 年代:萌芽時期

  20 世紀 70 年代是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與形成時期。自 20 世紀 60 年代生態問題進入公眾視野,西方國家社會的生態意識逐漸覺醒,綠色運動也應運而生,歐洲各國紛紛組建綠色政黨以領導生態綠色運動。歐洲生態運動初期,各國綠黨宣稱要消除生態危機,然而他們並未將批判的矛頭指向資本主義,提出的生態政策也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體系內的小修小補,對於生態危機的解決並無太大裨益。隨後歐洲一些左翼學者便開始嘗試將綠色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試圖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里尋找解決生態問題的藥方,於是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最初構想。20 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歐洲綠色社會運動不斷發展壯大,而生態社會主義也從哲學批判的理論指向轉向社會學和政治學批判,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也逐漸確立起來並不斷完善,並為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和綠色運動提供一種兩相結合的理論指導。

  這一時期的生態社會主義還只是歐洲綠色運動的一個小的分支,其影響力和吸引力也遠不如綠色運動。然而生態社會主義對綠色運動發揮著重要作用,反映著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切及由此對資本主義的不滿、懷疑和困惑,而對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期望。

  這一階段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蘭克福學派和法國左翼思想家高茲。以馬爾庫塞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就指出資本主義制度與生態問題存在密切聯系,批判資本主義造成人的異化和自然的異化。

  認為生態危機本質上不僅僅是自然和科學層面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集中體現;高茲是法國存在主義大師保爾·薩特的學生,高茲從 20世紀 70 年代開始轉向研究生態運動與政治運動的關系。他從生態學的視角出發,認為應當建立區別於資本主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此外,這一時期參與生態社會主義實踐的主要是波蘭的亞當·沙夫和德國的魯道夫·巴羅。亞當·沙夫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是共產黨員中最早進入生態運動的代表,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生態社會主義者”[27]。魯道夫·巴羅被稱為西方社會主義生態運動的代言人,致力於將共產主義運動和綠色運動結合起來,認為資本主義必將被一種生態人道主義所取代,而要實現革命就要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克服不自覺進行消費的習慣。

  總的來看,該時期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將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作為生態危機的根源進行理論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帶有較強的改良主義色彩,尚未觸及資本主義的制度本身,還缺少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理想社會的具體描述,因此其影響力較弱。

  2.2.2 20 世紀 80 年代:發展時期

  20 世紀 80 年代是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發展完善的時期。隨著生態運動影響力不斷擴大,歐洲生態社會主義的代表學者們不斷推進生態學的“綠色”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紅色”理論的探索與融合,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得到完善,其影響力也不斷擴大。這一階段也被後來的生態社會主義學者稱為“紅綠融合”

  時期。

  這一時期綠色運動的發展壯大體現在歐洲各國綠黨的成立並逐漸在各國政府中取得一定政治地位。以德國綠黨為例:德國綠黨最早成立於 1979 年的西德,1989-1990 年間,東德成立聯盟 90(B?ndnis 90),1993 年,西德綠黨與東德聯盟90 合並組成聯邦德國綠黨,即 90/綠黨。德國綠黨自成立伊始便公開舉起生態社會主義的旗幟,並在其黨綱中明確提出現存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亟需變革,當前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是不平等的,應該實施既符合生態原則又能保障人類利益的生態社會主義戰略。1983 年,德國綠黨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突破性的 27 個席位,成為德國議會政治中的新力量。1985 年,德國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組建地方聯合政府,由於政治上常用紅色代表社會主義,綠色代表生態主義,因此綠黨和社民黨的聯盟也被稱為“紅綠聯盟”①。1987 年,國際綠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綠黨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國際政治力量。伴隨著歐洲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成熟,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也日臻完善,逐步形成理論體系,影響力也不斷擴大。

  安德烈·高茲是這一時期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高茲在 80年代的著作主要有《告別無產階級》(1980)、《通往天堂之路》(1985)、《經濟理性批判》(1988)。高茲揭示了生態學與生態問題所蘊含的政治意義,闡述了以追求利潤為動機的資本主義破壞自然,從本質上說資本主義的危機就是生態危機。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生態學三者的關系進行了詳細論述,闡述了他對未來社會和生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基本看法。高茲是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批判資本主義的,認為資本主義追逐超額利潤的生產邏輯決定了其根本無法解決生態問題。他強調異化與勞動的聯系,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於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從而構建出生態理性及與之共存的“後工業社會主義”。他認為擺脫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出路在於必須堅持經濟的零增長,還要盡力改變人們當前的生活及消費方式。此外,還要堅持發展可再生能源,在分散技術基礎上建立既能促進個體的自立又蘊含人與自然協調的民主社會。他提出的“從勞動中獲得滿足”、“生態理性與經濟理性的對立”、“消費得更少而生活得更好”的命題和口號成了當時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涵。

  不過,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仍然帶有濃厚的存在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色彩。

  盡管他也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只言片語來為自己的觀點做支撐,但他並沒有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來探討環境和社會問題。同時,他的思想深受深生態學的影響而帶有生態中心主義傾向。因此,回到人類中心主義、回到馬克思主義,就成為了下一代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任務。

  2.2.3 20 世紀 90 年代:走向成熟

  20 世紀 90 年代是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成熟期。這一時期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成果豐碩,不論是思想還是實踐的影響力,都是以往任何時期所無法比擬的。這個時期主要以格倫德曼、戴維·佩珀、薩拉·薩卡為主要代表人物。

  根據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定位的區別可以將生態社會主義分為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的和堅持生態中心主義立場的生態社會主義。20 世紀 90 年代之前,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大多視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為生態危機的根源,認為解決生態問題必須脫離人類中心主義而堅持生態中心主義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進入 20 世紀90 年代,以格倫德曼為代表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開始重新審視生態中心主義立場,並轉向基於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來構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

  瑞尼爾·格倫德曼在歐洲大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擔任過聯合國全球公共政策項目顧問,曾就職於柏林科學中心和馬克思·普朗克社會研究所,是歐洲生態社會主義重要代表人物。格倫德曼於 1991 年出版《馬克思與生態學》,對生態中心主義進行批判,提出要“重返人類中心主義”,“自然,就其本身而言,並不總是對人類有益的”[28]19。因此,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必須改造自然,導致生態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是否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人類中心主義反而能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分析指導。對於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格倫德曼指出正是因為人類沒能有效地“控制自然”才會導致生態危機。“控制自然”是指在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生態問題的出現恰恰說明這種控制的缺失。[29]15 同時,格倫德曼堅持馬克思對歷史進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唯物主義的解釋框架對於分析和解決生態危機仍具有啟發意義,從而為馬克思的“控制自然”觀念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做出有力辯護。

  戴維·佩珀是 20 世紀 90 年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現代環境主義的根源》(1984)和《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1993)等。首先,佩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認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觀念的改變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要改變物質生產關系。社會變革需要一定物質基礎,“生態社會主義從根本上說是唯物主義的”[29] 。其次,佩珀反對技術中心論關於人類應控制自然的看法,也反對生態中心論提出的人應該要接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的觀點。他認同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辯證關系的觀點,指出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以及相互影響。其三,佩珀主張經濟的適度增長是必要的,前提是經濟的增長是有益於生態以及每個人的平等利益;最後,佩珀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將生態成本外在化,即將資源和環境破壞的後果轉嫁給後代子孫,將資源保護、污染控制等維護和修護生態的成本外化轉嫁給整個社會;同時,資本主義通過傾倒污染廢物或者將高污染及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來緩和其國內的生態矛盾,這就是生態帝國主義。

  佩珀明確指出改良的環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修修補補是無法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的。

  薩拉·薩卡出生於印度,1982 年移居德國後積極參與德國生態環境運動和綠黨政治,代表作有《生態社會主義還是生態資本主義》(1999)。薩卡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一種“激進的生態社會主義”,他論證了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的必要性,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都持批判態度。同時,他認為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理論範式已經失效,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的現存矛盾,而資本主義追求利潤增長的“增長的範式”也應被排斥,於是薩卡提出一種新的“增長的極限的範式”。增長的極限體現在零增長的經濟、抑制生產力的發展、限制消費和人口的增長等。薩卡認為,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努力去做,就能實現這種“激進的生態社會主義”,“人類確實能夠,至少擁有潛能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必須堅持:絕不言棄。”[30]

  2.2.4 自 21 世紀以來:與時俱進

  進入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的主要任務仍然在於:基於對生態危機的關切,研究生態危機的根源,並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變革及轉型所涉及到的諸多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研究。

  自上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蘇東劇變後,“社會主義已崩潰,資本主義取得勝利”的論調在西方國家不絕於耳。然而,21 世紀初的一場金融危機又給資本主義國家蒙上一層陰影。這場經濟危機於 2007 年最初在美國爆發並逐漸向全球各國蔓延,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或聯盟在內的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陷入了經濟社會的衰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也開始放緩。這次經濟危機致使西方各國經濟學家開始反思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存在的問題。西方生態社會主義學者也透過此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邏輯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批判。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1:03

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產業資本的國際轉移,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也在全球尤其是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和擴散,從而生態危機也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特征。不過對於當前國際組織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生態社會主義學者並不滿意。一方面,他們認為當前國際社會為了解決生態問題所采取的行動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他們犀利的指出包括《京都議定書》在內的種種解決方案並不能解決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真正的解決方案被忽視了。

  2020 年初以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在全球持續蔓延,給全球政治和經濟造成了嚴重後果。對此,大衛·哈維指出,病毒本身一直是在突變的,但是病毒突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威脅和後果從根本上上說是由於人類自身的活動造成的。

  為了實現資本的積累,人類經濟活動改造了再生產的周邊環境,但這種改造卻產生許多“不受約束的發展力量”造成我們預想不到的後果。而當前日益增長的“全球化進程在阻止新疾病的迅速全球性蔓延這一方面表現的多麽無能為力”[31]。奉行新自由主義的北美和歐洲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的盲目自信和做出的錯誤估計讓其國內疫情失控式蔓延,而其滯後的國內公共衛生體系和防疫措施對於阻擋疫情、解救民眾也無能為力;此外,疫情導致的需求和消費的疲軟也讓資本主義制度下以消費主義為導向的經濟增長嚴重受挫。因此,出路也許就在於對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進行整體的社會化改造[31]。

  喬納森·休斯(Jonathan Hughes)是英國著名環境理論學家、分析學馬克思主義學者,也是歐洲重要的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其在 2000 年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出版了《生態與歷史唯物主義》一書,該書中文版於 2011 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首先,休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於這一關系的認識和爭論自生態社會主義形成起便一直存在,這一爭論的實質是如何認識人在自然發展中的作用。休斯強調拋棄生態中心主義,重新建構一種以人為主導的更為廣泛的人類中心主義,並以此作為他探討生態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基礎。[32]其次,休斯還進一步探討了人的滿足問題。他以生產力發展的視角,提出生產力應當是決定人們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的決定性因素,繼而闡述了馬克思關於動物需要、工人需要、人類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諸多範疇。[33]休斯從歷史唯物主義和具體勞動兩個層面勾畫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總體框架,指出人的需要可以連接客觀自然和人的解放,並幫助我們進一步探尋人類社會發展與演變機制。假如說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人的自由發展,那麽,生態社會主義“至少能夠為人類實現這種狀態創造出基於現實的參照方法。[32]160”休斯的這種觀點,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萊斯的滿足理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生態社會主義在方法論的研究上的一次進步。

  薩卡(Saral Sarkar)和科恩(Bruno Kern)都是德國生態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環境主義者。2008 年,兩人合著出版《生態社會主義還是野蠻墮落? ——一種對資本主義的新批判》,書中他們認為當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正在走向失敗,資本主義國家無力解決其國內種種經濟社會的危機。此外,他們提出生態問題是當前全球最緊迫的問題,而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和生態的不可調和性導致資本主義提出的種種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注定無益於解決生態問題。

  薩卡認為,資本主義作為一種世界體系正在走向失敗。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的勝利和“歷史的終結”。因為,在今天的“經濟和社會領域,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體系的失敗正變得顯而易見......

  福利國家正在走向解體......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禍根,經濟冷戰正在到處上演......這顯然不是一個取得勝利的世界體系的景象。”[34]雖然一些經濟學者仍寄希望於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能帶來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但是薩卡和科恩認為,早在上世紀 70 年代,凱恩斯主義就已經失敗,因此,資本主義作為一種世界體系正在走向失敗。生態危機是當前最緊迫的社會問題。而資本主義卻只關心經濟增長,世界需要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

  德里克·沃爾( Derek Wall) 是“繼戴維·佩珀、泰德·本頓和薩拉·薩卡之後歐洲新一代生態社會主義學者中的領軍人物”[6]。主要著作有:《地球至上! 與反道路運動:激進環境主義與比較社會運動》(2002)《巴比倫及其超越:反資本主義經濟學、反全球化及激進綠色運動》(2005)、《綠色左翼的興起》(2010)、《綠色政治的實用性導論》(2010)、《資本主義之後的經濟學》(2015)等。沃爾不僅是一位生態社會主義學者,還是一位生態社會主義活動家,他十分關注世界各地為實現生態社會主義而進行的廣泛鬥爭。他以全球化的國際視野明確的指出,資本主義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為解決環境問題而開出的種種“綠色處方”正在遭遇全球性失效,原因在於資本主義人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和技術的失靈,並試圖通過改進市場或技術手段來解決生態問題。但是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在於資本主義追求利潤的固有邏輯及其試圖將一切包括自然環境商品化等內在弊端。只有將政治和生態結合起來走生態社會主義道路才是我們的出路。同時,沃爾認為,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漸進的,他主張依靠社會的整體覺悟,建立起一種兼顧公平、人道主義、可持續性和合作性的政治體系[35]177,綠色政治還應該考慮後代的需求。沃爾還從收入、稅收、能源、經濟、食品以及金融等領域政策的制定及改革,對未來社會進行政策性探討。

  沃爾對未來社會前景的描繪得到了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綠黨領導人的支持與肯定。此外,沃爾認為可喜的是具有生態社會主義內涵的實踐活動正在世界範圍尤其是拉丁美洲興起,這似乎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第 3 章 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主要內容3.1 對資本主義批判思想的發展

  生態社會主義最早就是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現實問題登上歷史舞台的。新世紀以來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將批判矛頭指向資本的反生態性,明確指出生態危機的根源就在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

  3.1.1 批判資本主義反生態的本質

  早期的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體系下工商業的過渡生產、消費異化以及人類控制自然的觀念。早期社會主義者威廉·莫里斯認為競爭性的商業貿易體系和資本主義對利潤的追逐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商業貿易體系下的生產致力於“在任何一種物品的生產上花費盡可能少的勞動力,而同時又設法去生產盡可能多的物品”[36],這樣的生產將導致浪費,“一方面由於富人購買超出他們合理消費的商品,他們購買到的其實是虛假的財富;另一方面窮人卻無法購買到他們自己制造的東西”[37]。莫里斯較早的指出資本主義對利潤的追逐將直接導致諸多環境問題,同時他對當時資本主義工商業體系下生產關系的批判為後來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巴羅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業主義。他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剩余價值和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原則是一種數量型的增長過程”[38],這就導致資本主義工業在追求經濟和生產的無限增長的同時,還帶來技術異化。而且“資本主義不僅存在過度生產,還扭曲了生產與需求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人們的真正需求由於受現存條件的限制而無法得到滿足”[39]。

  20 世紀 90 年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繼承前人將資本主義制度視作生態危機根源的觀點,繼續探討生態危機的若幹命題。佩珀指出,資本主義利用廣告和營銷手段創造的“虛假需求”、“虛假意識”是導致異化的關鍵。高茲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導致了虛假需求和消費異化,經濟理性導致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性與生態環境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他認為經濟理性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堅持以計算和核算、越多越好為原則,將一切都納入計算致力於以更少的時間和成本創造最多的利潤。他指出這種經濟理性“一方面掃除了一切從經濟觀點來看不合理的價值和目標,只留下個人之間的金錢關系,留下人與自然之間的工具關系;另一方面使勞動失去創造性,不再是對普遍力量的肯定,也使勞動者非人化,失去人性。”[40]

  21 世紀以來,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洛維指出,從哥本哈根到里約再到多哈的國際氣候大會與京都議定書的失敗,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體系下的企業、政府以及 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其奉行的永遠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剛性法則”,即追求資本的無限擴張、利潤的最大化、更大的市場份額。資本主義真的在踐行“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這句名言。[41]

  沃爾也批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反生態本質。“氣候變化和其他威脅我們的生態問題,首先是經濟增長的產物.......但經濟增長首先是主宰我們這個星球的經濟體系——資本主義——的產物”。[42]8 沃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資本主義對利潤的追求最終導致總體的低效率。為了保持利潤流入,人們不斷發明和銷售新產品,來維持和培育貪婪的行為,保持利潤的流動。廣告是說服人們消費越來越多的一種重要方式。2008 年,全球廣告支出為 7200 億美元;盡管 2009 年因經濟衰退而下降,但廣告支出逐漸恢覆元氣,2011 年全球廣告支出總額超過 4700 億美元。[43]為了不斷提高利潤,就要想方設法擴大生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不斷增長,而要保持經濟的不斷增長就要培育強勁的社會購買力。資本主義用廣告等強勢的宣傳方式刺激經濟增長從而獲得更多利潤的經濟發展模式,讓陷入消費主義的人們成為了資本邏輯的犧牲品。[44]139 一味片面追求較高的生產率得到的反而是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總體的低效率。

  其次,資本主義的信用體系維持的高消費超出了地球承載力,扭曲了人性。

  全球化使得企業能夠通過遷移到工資較低的國家來增加利潤,這使得其大規模地將收入從窮人和中等收入者轉移到了超級富豪手中,這意味著世界上大多數人可用於消費的陷阱減少了。然而,以信用卡、汽車貸款和抵押貸款形式出現的低利率信貸使得消費得以增加。資本主義是特意維持高位消費水平的制度,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運轉需要付出越來越高的社會成本和生態環境成本,越來越高的生態環境成本終將會超出地球的承載力而帶來人類難以承受的嚴重後果。

  最後,資本主義把自然私有化和商品化違背了自然的本性。資本主義傾向於“將新的生活領域商品化,將免費和非正式的活動轉變為以現金交易的服務,以此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方式。”[42]58體育運動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足球是一個數十億英鎊的產業,球員的轉會成本高達數百萬英鎊,然而它最初只是一個小村莊之間的喧鬧和零收入的競爭。同時,資本主義還傾向於把自然環境變成一種商品,也就是一種被控制的東西,這樣它就可以被買賣,這將導致覆雜的生態系統的簡化。環境的商品化反過來又會導致環境破壞的增加,即使是以可再生能源為燃料的資本主義,也會因為自然的商品化而導致環境惡化。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制度與環境保護之間是矛盾的,資本主義的本質是反生態的。

  3.1.2 批判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全球性生態危機莫里斯很早就指出“資本主義在以武力開拓海外市場的時候,既推銷過剩的商品,又掠奪他們的天然資源,或者要求拿他們的天然產物來進行交換,從而破壞他們的生態環境”。[45]阿格爾也指出,資本主義在第三世界推行“生態殖民主義”,通過轉移污染嚴重的工業實施新的“生態罪惡”[46]。

  20 世紀 90 年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分析了全球生態危機與生態帝國主義之間的緊密聯系。美國生態社會主義學者福斯特對生態帝國主義的論述最全面,他指出“生態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征是資源掠奪與生態破壞。佩珀等人從生態帝國主義視角出發,揭露了發達國家致力於將發展中國家納入現存世界貿易體系,並利用不平等的國際貿易規則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結構性暴力,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並污染破壞其生態環境。

  進入 21 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指出經濟全球化不止帶來經濟利益,還帶來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全球化使各國資源配置得以互補,使各個國家的消費品日漸豐富,但無論是各種引擎的驅動還是商品的運輸,都依賴於大量不可再生化石能源。這些化石燃料在世界範圍內的運輸和使用,又帶來了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環境問題。沃爾認為,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道路上的汽車數量越來越多,尾氣排放量也持續不斷加大。

  全球化也使發展中國家的小規模農業生產被規模化生產所取代,並因此帶來環境問題。為適應全球化貿易,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開始轉向規模化運營,引進工業化、商業化的農業模式。跨國公司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在全球各地廣泛搜尋最廉價的工廠場地和勞動力,為了以最低價格收購農產品而大幅打壓各地農民的農產品價格。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和原住居民來說,為了獲得基本的生存資料維持生活,他們不得不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來維持收入,這導致森林綠地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於是,他們砍伐森林、抽幹沼澤、開辟濕地,資本主義就這樣把生態問題帶到了發展中國家。此外,在當前國際氣候政治框架下,西方國家一方面將污染和有害廢物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另一方面利用現存國際經濟貿易規則,肆意掠奪或開采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以此賺取更多巨額利潤,造成發展中國家對其經濟上依賴,生態上的破壞和損失。即使一些西方國家看似試圖進行生態治理與修覆,但從全球視野來看地球的自然生態平衡並不會因此發生任何實質意義上的改善。[47]

  3.1.3 批判資本主義的無效處方

  一直以來,經濟的增長被認為是解決國內貧富間沖突和國際南北間沖突的重要手段。到 20 世紀 60 年代,經濟發展和生態之間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令人無法忽視的程度。然而,即使羅馬俱樂部在 1972 年提出增長的極限後,西方各國政府仍奉行從前的經濟政策,試圖逃避生態問題。到 20 世紀 80 年代,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家被迫正視全球生態危機的事實,然而他們並不準備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改變,而是試圖在資本主義的經濟框架內提出一些所謂的應對措施。

  進入新世紀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堅定擁護者仍然相信可以通過資本主義的經濟手段解決生態問題。這些經濟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二是依靠新型的綠色技術來解決。對此,沃爾認為,資本主義的框架內的這些“綠化處方”注定是無效的,生態社會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

  資本主義依靠市場來解決生態問題的機制有兩種:一種是以碳交易體系為基礎的“上限和交易機制”(cap and trade)。所謂“上限”,即是指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將在世界各地受到限制。所謂“交易”,就是指那些減排量足夠多的國家能夠將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權出售給其他國家。理論上看,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合理方式。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將被設定一個不能超過的固定排放量,如果限制足夠嚴格,排放量就會逐漸下降甚至最終停止全球氣溫的上升,這對於減少碳排放似乎有利,因其為減少排放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激勵。但事實是,沃爾指出,“上限和交易機制”只是一種“氣候變化的騙局”,“就像任何一個‘騙局’一樣,這個系統為那些真正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人賺了很多錢。”[42]25。

  氣候變化對我們地球上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然而,致力於解決氣候變化的全球框架不是由科學家甚至民選官員控制的,而是由企業家的利益決定的。他們確保“可持續發展”等概念是為了維持利潤,而不是保護環境。這些商業精英被鎖定在追求利潤的邏輯之中,超越這種邏輯的嘗試被塑造全球氣候政策的強大利益集團所忽視。

  另一種依靠市場的解決機制是“清潔發展機制”,消費者可以通過支付購買的方式來補償他們的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這一機制致力於減少南半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有點類似於“碳抵消”。“碳抵消”遵從自願性原則,得到了航空公司、“環保”企業家以及那些喜歡乘坐飛機但對於乘坐噴氣式飛機的生活方式給環境帶來不好後果感到不安的人的支持,也就是說,“碳抵消”不僅能抵消排放,還能抵消負罪感。然而事實卻是,碳抵消很少起效。英國《金融時報》在 2007 年 4月發現,碳抵消機制存在被濫用的情況,許多個人和組織購買了毫無用處的碳抵消額度,然而,這些額度不會帶來任何碳排放量的減少,而是讓許多人從中受益。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2:21

資本主義解決氣候變化的第二種方案是發展綠色技術,比如生物燃料和清潔能源,對此,沃爾質疑其有效性。沃爾提到,乍一看,生物燃料似乎對環境具有吸引力。還有什麽比種植農作物為汽車和其他機動車提供燃料更環保呢?然而,使用生物燃料造成的空氣污染比使用化石燃料還要大。生物燃料是需要種植的,種植的過程通常也需要化石燃料的燃燒所提供的能源,就連非有機農業使用的化肥和殺蟲劑,也離不開化石燃料的燃燒。然而,資本主義的生物燃料產業仍然是保持業務照常前進,不管環境或社會成本如何。

  總之,無論是利用市場機制還是新型技術手段去解決包括氣候變暖在內的諸多生態問題,都沒有突破資本主義的範疇。生態保護的出路必須要推翻資本主義,不推翻資本主義,生態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不實行生態保護的社會主義也是毫無意義的。

  3.2 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建構思想的發展

  3.2.1 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建構原則的發展

  (1)堅持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基礎。莫里斯很早就注意到資本主義帶來的環境破壞,“我們的青青田野和泉流不是變成黃金而是變成了垃圾......讓我們盡情的吃喝享受吧,因為明天我們就要死了——被垃圾梗死。”[48]莫里斯認為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的商業與貿易競爭性發展以及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環境問題,並鼓勵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並修覆自然。

  20 世紀 70 年代,高茲從以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內容轉向以生態學、生態危機和政治生態學等為研究內容。他認為經濟理性導致勞動和消費的異化,並給生態帶來極大危害。經濟理性肆意開發自然資源,以最大化的效率生產最大量的商品進行銷售,但在生態上卻是資源的大肆浪費和破壞。因此,未來的生態社會主義必須拋棄經濟理性,堅持生態理性:以更少的勞動、資源和資本投入,以更好的生產方式生產具有較高使用價值的和更耐用的商品來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49]同時人類社會的經濟生產和各種活動不能突破自然承載力的界限。

  21 世紀,沃爾也對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生態學原則進行論述。他認為生態社會主義的政策必須是對生態友好的,但是目前的環境政策,尤其是關於氣候變化的環境政策,主要是對現有資本主義經濟有益,而不是對環境或人類有益。堅持生態原則就必須關注用益權(usufruct)的概念,即讓環境維持最初的良好狀態。[42]50

  沃爾以農業為例,指出生態原則必須被緊急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來。他指出,當前我們的農業體系日益全球化,農作物在世界的某一個地方生產,然後運輸到另一個地方。在特定地區的專業化大規模生產可以獲得十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是,這也為該地區的農民帶來損害,比如美國的 Archerdaniels Midland 和 Cargill 等農產品經紀公司為了以最低價格購買農產品,不斷迫使農民降低價格,使許多小農戶失業,並將輪耕轉移到世界上工資最低的地區。此外,由於石油、化肥和殺蟲劑、機械化和運輸成本,農業生產嚴重依賴化石燃料。對此,沃爾提出一種生態社會主義農業的替代方案:即在當地生產能夠滿足當地需求的量的糧食。生態社會主義的農業應該是有機的,基於永久性耕地,堅持生態原則來減少工作量和能源投入。基於生態原則和方法,可以保持土壤肥力,降低能源使用,同時增加發展的可持續性。

  他稱讚了古巴生態社會主義生態學和政治學的倡導者羅伯特·佩雷斯(RobertoPerez)推廣的永久性栽培技術。蘇聯解體後,古巴失去了廉價的石油來源,導致其國內食品行業遭受重大打擊。而永久性栽培技術通過將城鎮閑置土地打造為公共耕地,並引入永久養殖技術,最終使古巴各城市實現水果和蔬菜的自給自足。

  可見,在新世紀,以沃爾為代表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繼續把堅持生態原則作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原則進行論述。

  (2)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20 世紀 70-80 年代,早期的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從生態原則出發,探尋生態危機的根源,這一時期的大多學者都秉持生態中心主義立場。生態中心主義批評人類中心主義誇大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從而導致種種生態問題。生態中心主義主張生態理性,批判經濟理性,反對生產力、消費和經濟的無限增長,認為未來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包括地方性的生產者民主、社會公平、政治自由、生態正義等內容的綠色可持續社會。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本頓等人仍舊堅持生態中心主義立場,格倫德曼、佩珀等學者則主張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格倫德曼等人認為反思及探尋生態危機的出路應該堅持“人類尺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和生產消費可以無限制的增長,相反生產和消費的目的應當是為了滿足人類本身需求而不是追逐高額利潤;此外,人類中心主義還批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提出勞動不應該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而應該是“人類自身獲得發展的手段”[50]

  格侖德曼還為馬克思關於人類改造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進行辯護。他提出人對自然的支配不是造成生態問題的根源,生態問題的產生在於以資本主義的方式來對待自然。佩珀則指出,技術中心主義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資本主義形式,拋棄技術中心主義並不意味著應當拋棄人類中心主義。只有人類中心主義能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確定人類對自然界改造的合理限度,提供解決生態問題的參照點。

  進入 21 世紀,喬納森·休斯強調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他批判生態中心主義背離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首先,休斯認為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從整體性上認識和把握人、自然與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其次,生態中心主義過分關注自然,而忽視了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與自然之間的客觀聯系,批評生態中心主義對人類本身及人類需要的忽視,認為人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同等重要。

  首先,休斯堅持馬克思關於人與自然辨證關系的看法。認為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與自然密切聯系,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同時,人類又是自然史和人類史的創造者,自然是為人類生存提供重要物質基礎,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然而,自然界也並非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而是受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影響。首先,人類的生存活動必須在自然規律基礎上開展;其次,自然也並非獨立於人類而存在,在人與自然進行互動過程中,人類通過各種方式和工具改造和利用自然,從而使“純粹的自然”演變成為“人化的自然”。[51]129因此,人與自然並非割裂存在,自然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保證,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對自然進行改造從而居於主導地位,但這並不表示人類統治自然,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由此,休斯提出應當持有一種人類原則和自然原則相辯證統一的原則和立場,不能忽視環境利益和需要,也要客觀兼顧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需求及利益。

  其次,休斯肯定人的利益及需要的價值。既然人類的需要和利益與自然的需要和利益同等重要,那麽,人的需要的增長是否會給生態資源帶來消極影響甚至生態危機呢?休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人類的需要的發展不僅不會破壞生態可持續,相反,人類需要的增長對生態的改善和可持續有益。不過,這一論斷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上,即人類的需要必須得是真實的需要。與真實的需要相對的是虛假的需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兩種需要有明確的闡述,何為真實的需要何為虛假的需要?前者是指人類基於自身生存發展而衍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這種自由而真實的需要能促進整個人類的發展和完善;後者是指那些不是出於人類自身的需求而是被外在環境或刺激激發的需要,在資本主義社會這種需要常常受到資本的操縱,廣告和電視等媒體是制造人們虛假需要的重要手段。資本家通過滿足人們的虛假需要實現資本增值,之後再以相同手段激發新的虛假需要。資本家創造虛假需要並從中獲利,他們通過意識形態的誘導使人們相信他們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52]由此將人們的需要牢牢困在資本和利潤增值的邏輯之中。休斯指出,只要人類基於真實的需要進行生產和消費,重視自然的需要和利益,拒絕無限制的需要增長和無限制的利用自然,就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因此,休斯認為在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人類的需要與生態的良性發展並不沖突,生態危機也不會發生。

  3.2.2 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建構模式的發展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與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是一樣的,就是實行社會生產方式的革命。[53]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對於構建未來理想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大多秉持政治民主、生態公正和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觀點,而對於生態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也一直貫穿於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過程之中。

  20 世紀 70 年代,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萊斯主張建立一個守成的社會(conserver society),他讚成英國經濟學家穆勒提出的“穩態經濟”,認為要解決生態危機,經濟和人口的增長都應該保持穩定,穩態為實現社會變革提供了“質的改進機會”。[54]

  20 世紀 90 年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開始重新反思經濟增長模式,認為在堅持生態學原則的基礎上,經濟可以適度增長。佩珀認為,經濟的適度增長是必要的。適度增長是指人的發展與生態系統相適應的經濟增長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里不考慮生態後果和勞動者感受的無原則的增長。佩珀指出,資本主義是追求增長的,而這種增長有賴於在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和勞動者進行剝奪而實現的;這種增長沒有邊際,不考慮社會、政治或生態後果,就像前美國總統布什所言,“我們不能允許環境運動中的極端行為關閉美國(即世界資本主義)。”[55]336進入 21 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對未來社會的經濟模式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沃爾提出地方性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以本土化生產滿足本土的需求。商品的本土化生產及本地消費,可以減少貨物的長途運輸及減少由此帶來的化石能源的燃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氣污染。沃爾還重視農業的本土化模式,建立有機農場,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遵循傳統的生態友好的農業生產模式,倡導基於永久養殖的有機農業來保護糧食物種多樣性,減少病蟲害,使用有機肥料,通過減少農田水分蒸發及適當的作物施肥提高農作物儲水,采用混栽的模式等。

  地方經濟模式的建立有賴於地方交易制度。沃爾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為了維持較高增長,鼓勵人們透支消費,透支消費意味著透支資源的消耗。當透支消費留下的債務超出人們的償還能力,就容易導致市場資金鏈斷裂。因此,必須改革資本主義銀行體系,生態社會主義應該建立無信用借貸的貨幣體系,打破現存銀行信用制度,削弱銀行權力,減少對外資的依賴,推廣實行以社會信用為基礎的地方貨幣體系。沃爾的地方交易制度與高茲提出的本地交易系統(LETS)有相似之處。高茲提出的本地交易系統以社區內流通的貨幣為交易媒介,這種貨幣由成員自己管理,只在系統內部社群之間進行交易流通。系統內每一成員都有一個賬戶,每一筆交易都以負債或信貸的方式記錄在賬,交易價格由交易雙方自行決定,沒有利息也不收取傭金。高茲認為這種交易方式可以擺脫資本主義的消費和交換方式,可以產生不受國家權力和金錢控制的社會關系。

  沃爾認為,地方交易制度不再唯經濟增長為核心,而是強調經濟的低增長甚至零增長。它強調基於使用價值的物品交換,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商品和資源浪費,還能保證地方性的社會經濟交易體系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且生態社會主義的物質生產和經濟增長不再是以使用價值而是以交換價值來衡量;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實施生產資料社會所有或共同所有制,走向一個基於共同所有制的社會將是重新分配財富和收入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

  3.3 對生態社會主義實踐思想的發展

  3.3.1 生態社會主義實踐主體的多元化

  莫里斯曾認為工人階級將成為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的代理人。他在《藝術:一個嚴肅的事情》里指出,希望“某些工業區的工人通過罷工”迫使他們的老板“去消費他們制造出來的煙霧”。[56]

  20 世紀 80 年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工人階級不再是實現生態社會主義變革的承擔者,原因是工人階級在物質上依賴資本主義制度,在精神上又被資本主義異化消費思想所同化,因而不再具備革命鬥爭精神。於是他們轉而把希望寄托在新社會運動上,高茲就提出社會變革主體可以是一個新的“非工人——非階級”(non-class of non -workers),或者說“工業社會新無產階級”(the post-industrialneo-proletariat),這個“非工人——非階級”被排斥在資本主義的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之外,要麽失業要麽潛在性失業,沒有工作保證,缺乏階級認同感。他們與傳統工人階級無論是在階級屬性或社會地位上,還是在鬥爭目的上都與傳統的工人階級相差巨大。

  到 20 世紀 90 年代,以佩珀為首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重新強調工人階級的作用。佩珀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工人階級是一個有限的整體,他們是革命中的主要行動者。今天,這仍是一個共同的社會主義立場,就像對繼續存在國家的需要的認可一樣。”[55]328

  進入新世紀,對於生態社會主義的實現主體,沃爾基於其對全球範圍內綠色運動和生態社會主義實踐的考察,提出包括工人階級在內,所有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都可能成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包括工會、政黨、團體以及窮人等弱勢群體等等。首先,對於工人階級。沃爾提出,當前的社會是一個社會性質的工廠,即社會工廠。當這個工廠中的工人對工廠的現狀有所不滿並同時具備一定的自主生產能力時,他們就具備了成為反資本主義運動的主體的潛力。其次,生態社會主義的鬥爭實踐一定是由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組織起來的生產破壞或罷工。其三,生態社會主義運動也是窮人的運動,富裕的中產階級通過購買更好的生活產品和服務,享受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只有窮人無法逃離威脅其生存的種種環境破壞後果。窮人是生態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同時他們離自然最近,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富有經驗,要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就一定要讓他們充分參與到反資本主義運動中來從而形成全球性的組織力量來開展實踐活動。最後,沃爾仍然重視工會對於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作用。由於環境污染的後果更多的作用於工人階級,由此工人階級更有可能接受更清潔的生產技術和方式。而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組織,在支持環境友好的綠色政策或技術方面會比其他群體表現的更積極。除此之外,工人是生產的直接參與者,掌握著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需的技術和知識,具有很大的變革潛能。倘若能夠匯聚起所有對社會主義者或是對社會主義具有興趣的人,一起探索實施生態社會主義運動並制定具有實踐意義的生態社會主義對策,積極開展實踐,定將形成連鎖的政治效應,並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3:25

3.3.2 生態社會主義實踐的漸進性

  20 世紀 70 年代,巴羅提出要實現現實社會向生態社會主義的變革,必須首先實現兩方面的轉變:對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的轉變以及生產習慣的轉變。首先,巴羅認為當前社會將“人均原料和能源消耗與人均鋼材和水泥產量優先作為完全異化了的進步的標準”[39]220,追求生產的無限擴大並不是馬克思所說的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當前所生產的產品早已大大超過了人們的真正需求。因此,必須轉變社會進步的標準,實現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其次,改變生產習慣,協調生產。“把生產納入自然的循環中,將優先擴大再生產轉變為簡單再生產”

  [39]335-336。即在對待生產資料、生產設備及資產時,始終秉持節約的態度,追求商品的耐用度和使用價值。

  20 世紀 90 年代,佩珀認為由於資本主義信條在現實世界中占據著統治地位,一種徹底的生態社會主義實踐很難在某個國家或地區實現。不過還是有許多實踐是生態社會主義應該支持和效仿的,比如:一是工廠的綠色及選擇性生產。選擇性生產是指根據總的社會需要來制定滿足社會總需要的生產計劃和就業方案。佩珀肯定工會在推動環境保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工會可以通過推行“綠色禁令”

  的形式禁止一些破壞環境的項目的實施;二是實施城市自治。城市自治的目標是改善城市環境以及推行民主化政策號召城市居民一起改善城市。三是選擇帶有無政府性質的經濟社會制度。佩珀提出的制度帶有地方直接民主和無政府色彩,比如鼓勵地方貨幣,由工人代表大會控制企業等。總之,佩珀的生態社會主義實踐更多的強調區域地方自治及地方生產,以及生產計劃擺脫市場的制約等,這些實踐盡管帶有一定的烏托邦色彩,但仍然體現了生態和社會主義的原則。

  進入 21 世紀,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變得活躍起來。一方面,生態社會主義利用互聯網廣泛傳播其思想和綱領;另一方面,生態社會主義呼籲全球生態社會主義的聯合行動。2007 年,來自美國、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亞、英國、瑞士等國的 60 多名生態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在巴黎聚集,見證了“國際社會主義網”

  (Ecosocialist International Network,簡稱 EIN)的成立。美國的克沃爾(Joel Kovel)、英國的洛維(Michael Lowy)及沃爾(Derek Wall)等知名生態社會主義者被選舉成為指導委員會的委員。2009 年初,國際生態社會主義網在巴西貝倫召開第二次國際會議,並發布了《貝倫生態社會主義宣言》,該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更為激進的社會改革方案,是當前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的綱領性文件[8]。宣言指出,只有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支持生態社會主義,才能真正推動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進行革命性的變革。那麽,當前生態社會主義者能夠做些什麽呢?對此,洛維指出,“盡管我們的對手非常強大,但是生態社會主義者仍然需要努力一搏。”[41] 生態社會主義者應該積極參與一切形式的反對資本主義的鬥爭,並在此過程中積極促進社會主義運動與生態運動的結合。

  沃爾認為世界性的“紅綠運動”將有助於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同時,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渡性的過程。

  為什麽沃爾會寄希望於世界性的“紅綠運動”呢?首先,他認為當前綠黨等左派組織無法擔當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重任。在法國、比利時、瑞典等歐洲國家,由紅綠政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所推行的綠色政策收益十分有限;德國綠黨在加入社會民主黨之前,放棄了其對資本主義的大部分批判,隨著德國綠黨支持西方國家發動科索沃戰爭,其激進性也大大削弱。可見,盡管多國綠黨在激烈的選舉中贏得選票並登上政治舞台,但是期待他們上台後突然改變社會是不現實的,一個民選政黨在執行其政策的過程中注定會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為什麽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沃爾提到,這是因為即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生態的內在破壞性已逐漸為人們所認知,但資本主義本身強大力量仍將繼續維持其向前運轉。市場機制對人類和自然的操控局面暫時難以扭轉,它對自然的破壞性、對人類社會造成的不平等及其與生俱來的追求無限增長的本性難以在短時期內消失,它對人類和自然的掠奪和奴役也不可能在片刻之間消除。

  因此,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注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實現社會變革需要構建過渡政策。過渡政策的引入是為了孕育更深層次的積極變革,從而朝著生態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取得進展。沃爾提出,雖然過渡政策可能會因不同地方的不同條件而有所不同,但他還是提出了他的過渡政策清單以激發更進一步的討論。沃爾提出的過渡性政策包括:捍衛地方土著對熱帶雨林及其他生態系統的控制權;進行土地改革;建立支持公共資源的稅收和福利體系;促進醫藥資源的社會共有;大力資助圖書館及其他社會資源共享模式等等。[57]68沃爾認為 2009 年在巴西貝倫舉行的第二次國際生態社會主義網絡會議上提出的一些未來生態社會主義政策,可以很好的概括他的過渡性政策。

  (1)能源領域。用風能、地熱能、潮汐能,尤其是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取代碳基燃料和生物燃料,同時這些清潔能源需由地方控制和管理;(2)交通運輸領域。以免費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取代私人汽車和卡車的使用,以大規模減少尾氣排放。

  (3)商品生產領域。商品生產必須保證可持續、可回收,發展綠色建築產業,取代當前基於污染和競爭的生產、消費及建築模式;(4)糧食生產和消費領域。最大限度的維護地方糧食主權,取締造成污染的工農企業,創建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系統,努力恢覆土壤肥力。

  對於更詳細的生態社會主義政策,沃爾認為其無益於生態社會主義運動反而會適得其反,應該通過今後更廣泛的辯論和實踐參與來不斷豐富和完善。

  3.3.3 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正在全球萌生

  進入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更加注重關注世界各地的生態社會主義實踐活動,其中尤其以英國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家、活動家沃爾為主要代表。“沒有人比德里克·沃爾更了解世界各地為實現生態社會主義而進行的廣泛鬥爭,也沒有人比他更有能力以務實的方式展示這些鬥爭。”[58]-沃爾認為“推進生態社會主義運動是緩解和反轉資本主義對地球破壞的一種方式。”[42]66。沃爾把環境主義分為北方發達國家的環境主義和南方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主義,並對前者持批判態度,認為發達國家的環境主義是經濟和資本的附屬,是富人的專屬。只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主義才具有生態社會主義色彩,並將之稱為“窮人的環境主義”。

  在沃爾看來,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活動正在歐洲、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不斷萌生。例如,沃爾十分讚賞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實行生態保護和推動社會公正的政策,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數在其國內推動實行生態社會主義政策的領導人。查韋斯政府大力發展地鐵以減少汽車的使用和尾氣的排放,並在地鐵通行初期六個月內實行免費乘坐以鼓勵民眾選乘公共交通;此外,他還推行土地改革、有機農業和資源本土化利用,並關閉了許多煤礦工廠,鼓勵植樹造林以還原美好的生態環境。沃爾認為,查韋斯的這些政策為推動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做出良好表率和貢獻,而且也是對美國式的資本主義生產及消費方式的一種挑戰。

  沃爾還高度讚揚古巴的卡斯特羅推廣永久農業發展模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公共交通等措施。古巴對經濟全球化抱有謹慎態度,認為全球化只符合美國的利益卻會給古巴帶來破壞和壓迫,這與生態社會主義反對經濟全球化的觀點相契合;此外,沃爾認為拉丁美洲帶有生態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實踐是重要的成功經驗,如實行公有制、具有生態意識的環境政策、左派政黨上台執政等。

  總之,沃爾作為一名堅定的生態社會主義者,他從窮人的視角來構建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他將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和政治實踐納入全球範圍內生態社會主義實踐與鬥爭的興起,並對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抱有積極的樂觀態度,這使他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擺脫烏托邦的窠臼。[59]

  綜上所述,隨著上一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以沃爾為代表的新一代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開始走進歐洲生態社會主義研究領域的中心。他們沿著前人的研究路線,以批判資本主義作為生態危機的根源為出發點,結合當前的全球化經濟發展和國際生態政治背景,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更加客觀實際和深層次的批判。在對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原則上,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進一步結合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生態思想,堅持生態學原則並不斷深化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在未來社會的構建模式上,與其反對經濟全球化相呼應的是,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依然沒有跳出小規模本土化經濟的邏輯,不過在提出相關社會政策時他們表現出更加務實和謹慎的態度。對於實現社會變革的主體,通過對世界各國綠色實踐的探析,他們認為不僅工人階級,以及中產階級,包括生態破壞的直接受害者——窮人等群體在內的所有力量都能夠成為實現未來社會的重要力量。因此,新世紀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們的研究視野比他們的前輩們更加開放、包容。

  第 4 章 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評析及其啟示4.1 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評析

  新世紀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生態環境保護運動的不斷推進,歐洲生態社會主義也在思想和實踐上不斷演進,它從全球視野審視資本主義解決生態危機的種種“處方”並揭露其無效性,同時還提出未來社會的構建原則和模式。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揭露了經濟全球化的弊端。但它在分析生態危機根源上具有片面性,對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選擇不清晰,對未來社會的構建也具有一定空想色彩。

  4.1.1 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理論價值(1)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回應生態批判

  對於馬克思主義是否含有生態思想的問題一直都存在很大分歧,一些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否定馬克思主義含有生態思想,即使肯定馬克思主義蘊含生態思想,也質疑其生態思想能否解決生態問題。還有一些學者批判馬克思主義過分關注生產,一味強調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滿足人類的需要,正是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生產主義傾向帶來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從而導致了生態問題。面對這些詰難,新世紀以前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如格倫德曼等人紛紛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進行辯護,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能為解決當今種種環境問題提供指導。

  然而,格倫德曼等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護只局限於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闡述,缺少從歷史唯物主義內部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辯護。進入新世紀,休斯從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出發,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三種形式:生態依賴、生態影響以及生態包含,生態依賴是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無法離開自然而獨自存在,生態影響是指人類的生產活動必將對自然產生影響,自然也會反過來影響人類。休斯從生存論出發闡述人與自然關系,他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僅肯定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承認了自然對人類的限制,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不但富含生態思想,還能為當今生態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

  (2)揭露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弊端

  資本主義全球化有利於在全球範圍內調配各種資源和要素,最大化利用資源,同時國際市場的自由競爭也能促進各國在國際市場內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有效防止壟斷。這些都是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好處,然而,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還指出了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種種問題。

  首先,全球化所倡導的自由競爭實際上導致了寡頭壟斷。自由競爭意味著企業主體無論大小都能在市場上自由競爭,然而當前的資本主義國際市場被牢牢控制在少數幾個壟斷集團手中,在爭奪市場的過程中一些中小企業往往因無法與這些跨國壟斷集團抗衡而破產倒閉。此外,經濟全球化也並非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而是資本主義本國市場趨於飽和後,壟斷集團為了尋找新的更大市場來滿足繼續擴大生產的需要而開發出來的一種自利性的工具。

  此外,全球化還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資本主義全球化使各種資源和要素在全球的配置得到優化,然而資源的全球流動越來越依賴化石燃料的燃燒,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又會導致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因此,全球變暖的態勢繼續增加。同時,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導致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掠奪,當下世界各大國對石油資源的爭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石油等化石燃料仍是當前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爭奪石油的控制權,不惜對石油資源儲備國發動殘酷的侵略戰爭。

  最後,經濟全球化還為資本主義國家將污染和環境問題轉嫁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便利。發達資本主義利用現存的國際經濟貿易秩序將有害廢棄物出售給發展中國家,肆意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垃圾生產大國,如美國人口僅占全球的 4%,卻生產了全球 17%的塑料垃圾 46[60]。與其龐大的垃圾生產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國內落後的垃圾回收產業,因此,每年都有上百萬噸垃圾從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地被運送至越南、老撾、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垃圾的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居民和環境帶來嚴重侵害。垃圾處理廠里,工人們在散發著惡臭和毒煙的垃圾堆里翻撿出可供回收的產品,惡劣的工作環境使他們患上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癥;此外,發展中國家的垃圾回收技術往往達不到環境保護的標準,大量未完全分類的垃圾被直接焚燒、掩埋,造成其國內水資源、土壤資源及空氣的嚴重污染和破壞。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4:40

4.1.2 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局限性(1)對生態危機根源的認識具有片面性

  生態社會主義致力於關注生態問題,並致力於尋找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生態危機的解決方案,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然而,生態社會主義忽視了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之間辯證統一和調節的可能性,也割裂了現存資本主義社會同生態社會主義構想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61]

  首先,歐洲生態社會主義過度誇大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而忽視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事實上,人與自然的矛盾伴隨著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只是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體系內表現更加突出和尖銳。而資本主義的主要矛盾取決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性質。“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危機看作是當代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用人與自然的矛盾來取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這是不合理的。”[62]

  因此,生態危機並不能稱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

  其次,當代全球性生態問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覆合性問題。生態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也就是說,並不是只有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生態危機,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生態危機。將貧困、資源浪費等不同層面和性質的問題都歸咎於“無處不在的資本主義”[58]120制度,這無疑是片面的。將“生態危機”作為區分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主要標志,這一邏輯既不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實際情況也違背了自然客觀規律,由此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被大大削弱,也使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在社會變革的主體、動力及道路的選擇上逐漸遠離科學社會主義。

  因此,歐洲生態社會主義一方面過分誇大了資本主義社會內人與自然間的矛盾,而忽視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社會大生產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從而否定了非資本主義社會也存在生態危機的現實。這都體現出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探究生態危機的根源上存在片面性。

  (2)對生態社會主義的變革主體界定具有模糊性對於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社會變革的主體,20 世紀 90 年代以前高茲等人將實現變革的任務寄托在中產階級身上,90 年代之後,包括佩珀在內的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重新強調工人階級實現變革的關鍵力量。

  21 世紀以來,沃爾等人繼續強調生態鬥爭中階級的重要性,他們認為所有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都可以成為未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變革主體。然而,這些反資本主義力量是否能夠擔當起社會變革的重任依然值得商榷。首先,工人階級和原住民等主體之間缺乏牢固的經濟、政治方面的聯系,其分離性、松散性、短暫性和不穩定性顯而易見[63]。其次,即使這些反資本主義力量具備變革的意願,沒有一個堅強的綱領和領導,變革也很難取得成功,而當前西方國家以綠黨為代表的左翼政黨已逐漸放棄最初激進的社會政策,甚至逐漸拋棄了反資本主義主張和立場。此外,就工人階級而言,在發展中國家,工人階級關注物質利益遠勝於關注環境利益,他們關心如何改善自身的生產生活水平更勝於關心生態環境;而在發達國家,隨著其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工人階級的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物質生活和精神水平也不斷提高,其鬥爭意識也因此逐漸減弱。

  那麽,工人階級是否依然能夠承擔變革的主體地位?其鬥爭性是否依然有效?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由此看來,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將社會變革的期望寄托在全球範圍內所有支持反資本主義運動的主體身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難對現存資本主義構成威脅的。

  (3)地方性經濟模式具有空想性

  沃爾批判經濟全球化不僅破壞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還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給發展中國家,於是他提出以本土化生產來滿足本土需求的地方性經濟模式,提倡本土生產、發展永續農業、有機農業,同時反對砍伐森林,反對大農場和大壩的建設等。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當前的貧困並非是經濟發展失衡導致的,而是社會公平的問題。一方面,只要保證收入分配公平並彌合貧富鴻溝,人們的生活水平便會隨之提高;另一方面,大力推廣耐用品,最大化利用資源,最大程度地減少資源使用過程中的浪費,推動不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的商品生產等措施,便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誠然,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生態破壞,但是追求低增長甚至零增長的地方性經濟在當今社會似乎缺乏可操作性。即使沒有經濟全球化,國家也得發展,只要有發展,就會有環境的破壞。我們不能單純為了減少生態問題而限制任何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權利,同時,似乎也很難想象沒有增長的世界。就連他們自己也意識到地方性經濟的烏托邦色彩,不過他們也明確的指出“未嘗不可以保持一種烏托邦的幻想,像設想完全拋棄經濟持續增長可以消除貧困,可以實現在無異化的基礎上的社會繁榮一樣。烏托邦設想雖然問題重重卻是必須的”。[57]

  4.2 新世紀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孕育於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框架內,其思想蘊含了深刻的理論價值,但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我們要辯證地加以看待。把“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和運動的研究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踐相結合……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正在成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時代前沿或‘試驗場’”[64]。把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結合,挖掘前者思想中的有益之處,為我所有,將有助於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服務。

  4.2.1 充分認識生態問題產生的覆雜性

  恩格斯很早就指出自然界將會對人類進行報覆:“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當他們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護的樅樹林砍光用盡時,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就把本地區的高山畜牧業的根基毀掉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的是,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同時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65]生態社會主義沒有把生態危機歸結為科學技術本身,而是歸結為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使用。這樣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結合起來考察生態危機問題,無疑是深刻的,也稱得上是資本主義批判的一種有力的思想武器。但是科技的社會主義使用就不會帶來生態危機嗎?現實一目了然。社會主義使用同樣的技術也可能導致生態危機,例如,人口的膨脹、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漠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觀念等都可能帶來生態問題。也就是說,生態危機是超越制度的問題,

  中國雖然沒有經歷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階段,但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都有嚴重的環境或生態問題。歷史上黃河泛濫成災,除了黃河流域生態本身的脆弱性以外,還與人們對黃河流域的不合理開發有很大的關系,如人口的大量增長、人們在不適合耕種的地方開墾土地等。清末時期中國的生態問題也很嚴重,“乾隆後期,嘉慶、道光時期,大範圍的農業擴張帶來了全國範圍的環境破壞,森林大規模縮減、土壤流失嚴重,很多濕地、灘塗被老百姓開墾作了農田,長江蓄泄洪水的能力被破壞,只要下雨,長江就開始到處泛濫成災。”[66]

  今天中國的生態問題更是錯綜覆雜。粗放式發展、規劃不科學、急功近利、公民生態意識不足、法制不健全、人口總量對消費品的需求等等都加劇了中國的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者把生態危機與資本擴張相聯系,雖然資本擴張導致的資源和生態的破壞是客觀存在不可否認的,但是中國的生態問題,不僅是資本和市場導致的,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中國的生態問題需要從整體上進行多方面的考量。改革開放之前,雖然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消滅了資本,然而當時科學技術的落後和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更快速度增長,對自然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的程度也越來越大,大規模的砍伐、圍湖造田、占用森林濕地等都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森林面積大量減少、土地沙漠化、酸雨頻發、河流斷流、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頻發,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帶來的後果開始顯現。可以說,只要人類沒有停止經濟活動,沒有放棄生產,無論是以追逐資本利潤還是基於其他利益為目的,人類的生產生活都會與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發生聯系,一旦這種聯系指向盲目追求自私利益的最大化,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或其他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都會對自然造成單方面的破壞,這種破壞一旦超出自然的承載力便會以人類無法承受的後果進行反噬。因此,必須充分認識生態問題產生的覆雜性,只有客觀的分析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才能真正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4.2.2 客觀看待經濟全球化

  歐洲生態社會主義者大多對經濟全球化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這必將導致生態問題在全球蔓延。他們還認為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資本主義操縱經濟的手段而對其加以批判和反對。這種觀點難免有失偏頗。

  我們必須承認,經濟的全球化發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生態和資源的掠奪以及污染的轉嫁。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提供的開放市場,資源和要素的全球化流通等為經濟貿易發展提供了很大便利;此外,融入國際市場,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也為各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提供借鑒。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犧牲了很多環境代價,引起了一些生態問題。但是不能單純因為生態問題就否定工業文明,也不能因生態問題就簡單否定經濟全球化。當前,國家之間的經濟活動越來越國際化,使得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也由此也越來越像一個有機整體,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立於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在當代全球化中,既沒有純粹的自由貿易,也沒有純粹的貿易保護,雖然發達國家利用現存國際經濟秩序轉移環境成本而遭到歐洲生態社會主義的批判,但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離開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合作,構建更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能的”[67]。因此,我們應該客觀全面的看待經濟全球化,汲取先前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和治理水平,讓經濟全球化更好地良性發展。此外,還要不斷推進國際合作,將發展中國家納入全球產業生產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同時在國際規則中更多提倡“包容性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經濟秩序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

  4.2.3 凝聚社會生態共識,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肯定了共同體的作用。

  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比社會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活力,共同體成員間以相互一致的,對彼此具有約束力的思想和信念形成共同體意志,這種“默認一致”的共同意志使得共同體更加穩固長久。滕尼斯對成員間“默認一致”的意志以及共同體建設的思想為當前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一些啟示。只有成員之間形成共同的、一致的認知,才能增強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發揮共同體的作用。

  首先,要在國內凝聚社會生態共識。當前,全球生態問題頻發,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超越國界並具有全球化趨勢,因此,正如沃爾所言,全球性生態危機需要世界性的而非區域性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生態問題的解決需要每一個國家提高重視並共同參與到全球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中來,團結一致,共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如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在國內,生態問題的解決也不僅是某一個個體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應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的共識,號召全社會共同行動,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態的期待。

  結 語

  面對當今全球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歐洲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堅持將社會主義與生態學相結合的原則,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方法論的指導下,探索徹底解決生態危機的方法和未來出路,他們從資本主義制度出發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並采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資本主義展開種種犀利的批判,明確指出任何改良性質的資本主義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只有徹底變革資本主義制度,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社會主義的啟示

  作者 王宇 寫於 二零一七年

  摘   要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經濟社會的不可持續性發展導致生態危機爆發,如果沒有施加任何限制,那麽單個國家的生態危機很可能過渡到全球鎖鏈式危機。盡管世界各地都在呼籲生態環境保護,但進展緩慢,實質性問題停滯不前。科威爾指出,因為人們受到環境的控制和影響,現有大多數環境保護措施或政策在解決現有問題上處於較淺的水平,人們的利弊得失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沒有人敢於挖掘出真正問題的實質。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其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中的一種,聚焦生態,在生態學層面對資本及資本主義展開批判,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根源還是在資本,力促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本文以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啟示作為研究對象。一是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以及主要內容進行理論研究;二是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以及中國意義進行系統分析與闡述。本文分為五章,總體架構如下:

  第一章,科威爾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的闡發。科威爾將馬克思主義視為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源頭。該章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中的“兩個必然論”、“勞動價值論”和“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為理論依托,闡述科威爾在此基礎上吸收借鑒形成的“資本主義崩潰論”、“使用價值至上論”以及“生產者自由聯合論”,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理論層面的深度剖析。

  第二章,科威爾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學批判。該章結合科威爾著作中的分析闡述,立足生態學視角對資本本性、資本主義制度以及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深刻批判。

  從而得出資本及資本主義就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這一結論。

  第三章,科威爾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維度對科威爾構想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進行闡述,對其思想有更直觀的認識。

  第四章,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評析。一方面,從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積極意義來肯定其存在的理論及實踐價值。另一方面,探討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局限及其產生原因。

  第五章,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啟示是對世界的,但重點是中國意義的闡述,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維度展開,探討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啟示價值。

  本文的重點是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及其主要內容進行系統梳理;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主要是其中國意義進行深入探討。而本文撰寫的難點在於,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及其當代啟示在整體性視域下展開研究,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進而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雙重超越。本文進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深入聚焦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與主要內容,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探討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借鑒作用。

  緒   論

  一、選題緣由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①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地球也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生存家園。“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隨著大地球村形成,世界市場不斷加速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是以產生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巨大代價,世界各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較大。當今世界形勢覆雜多變,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再次觸發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當前對生態危機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聚焦解決生態危機,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平衡,對此展開研究對世界性危機問題解決有一定啟示意義。

  喬爾·科威爾(Joel  Kovel)(1936—2018)(又譯作喬爾·克沃爾或喬爾·科維爾,本文除標題外,以下均簡稱科威爾),是美國革命型生態社會主義②的重要代表,美國著名學者、作家、政治家以及生態社會主義者。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充分吸收借鑒馬克思主義,批判資本及資本主義,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建設構畫藍圖。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展開研究,旨在對以科威爾為代表的美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系統梳理和理論評析,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汲取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有益養分,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參考借鑒。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5:45

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資源被無節制開發利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問題逐步演變,生態危機接踵而來。當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全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其進行研究的主要意義在於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進而有助於較為準確地把握美國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邏輯圖譜和時代實際價值;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客觀理性評析,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展開系統細致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聚焦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著力發掘第一手資料,全景呈現國內外學術界的新進展。此外,通過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著力將其與科學社會主義進行比較研究,發掘其參考借鑒價值,豐富和拓展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視野和實踐向度。

  二、研究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世界性交流的頻繁,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過程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全球變暖、自然資源短缺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國家面對資本主義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性沖突,爆發了綠色生態運動,隨後興起系列性社會思潮運動,生態社會主義由此誕生。關於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國外開始較早,研究成果較國內豐富,國內研究以批判評介吸收為主。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比較活躍,且在不同層面展開分析。

  德里克·沃爾(Derek Wall),作為社會主義的左派支持者以及英格蘭等地區綠黨的高層,他支持及肯定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其發表的著作《綠色左翼的興起:一種世界生態社會主義者的觀點》中明確提到,在資本、資本主義長時間無情的摧殘下,世界生態環境變得十分脆弱,科威爾的理論成果與馬克思主義深度融合,提出了直面生態問題構建未來發展之路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對全人類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有很大啟發,他敢於揭示資本以及資本主義對世界生態環境的嚴重罪行,他立足於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試圖通過生態社會主義指引人們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他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確實發揮了“指明燈”與“領航員”的作用。

  詹姆斯·奧康納(James O’Connor)是美國著名的生態社會主義學者,他認為,科威爾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張與全球化生態破壞兩者的關系進行了深刻而又露骨的揭示。在生態危機全面爆發的情況下,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構想應運而生。詹姆斯·奧康納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比較讚同的,在其《自然的理由》一書中對科威爾的主要思想作了如下歸納: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無序性發展擴張是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根源,當前生態環境破環已經是世界性的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或許是解決世界性生態環境問題的優選方法;關注使用價值與產品質量比重視交換價值與經濟指標更有必要。

  麗亞·米斯(Leah Mies)是德國教授,她結合當下社會發展情況與當前地球環境面臨的嚴重挑戰,認為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成果為當前世界面臨的“生態病”提供了一劑“處方”,人們必須正視自己的錯誤行徑,不僅僅要正視,更要變身“行動派”,盡快轉變到正軌中來。資本與資本主義是造成全球生態問題的始作俑者,其需要為自己的破壞者身份承擔主要責任。而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構想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為建立新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也從一個嶄新的角度開始思考人類社會發展終該何去何從。

  卡西·多拉斯(Casey  Doras)在他發表過的論文中很直白地說,當前的世界性生態危機形勢比較嚴峻,世界範圍內可見的資本及資本主義都責無旁貸。但是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所迸發出的思想內涵並不是眾所周知,在這個錯綜覆雜的世界性環境當中,他覺得科威爾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這項工作是偉大的,更是切合社會實際所需要的。他對於生態社會主義還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生產者和生產資料應該是統一的,生產者高度聯合即為最高層次的民主。

  另外,他還對人們抨擊科威爾觀點是斯大林主義進行了回應,並給出了較為充足的駁斥觀點。

  面對當今世界環境持續惡化的局面,蘇珊·莫澤博士(Dr. Susan Moser)認為人類不能坐以待斃,更不能自欺欺人,他肯定科威爾這種真正有思考、有行動的人,且認為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確實更適合人與自然的和平發展。

  邁克爾·洛威(Michael L?wy)是 21 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是科威爾的好朋友,他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評價較高,他指出:“《自然的敵人》,這是有史以來對資本主義最有力的譴責之一,也是幾代人的生態社會主義經典。”

  ①邁克爾·洛威認為,資本以及資本主義迫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處於混亂不堪的狀態之中,生態惡化亦或是人類發展,都亟需解救,而社會更需要敢於站出來迎接挑戰的人,科威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二)國內研究現狀

  對國內部分學者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成果以及觀點見解梳理如下。

  劉仁勝在《生態馬克思的生態價值觀》一書中闡述了科威爾提出的“技術無力論”,科威爾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屬性是貨幣增長,只要資本及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一天,無論科學技術發展得多麽迅速,無論科技成果多麽豐碩,人類還是不能單純依靠科學技術手段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當然,科威爾不是認為科技的發展不重要,更沒有否認科技存在的必要性,他只是認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在制度革新,只有制度上的革新,才能有效借助科學技術來更好地處理生態環境領域的諸多問題。此外,劉仁勝還對科威爾的革命型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且辯證看待並評析了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對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

  陳永森在《科威爾對資本反生態本性的思考》一文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威爾對資本的批判,自然面臨的最大敵人就是資本,資本就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殖、擴張,始終侵蝕著自然環境,而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又是逐利的、反生態的,總之,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問題。

  郇慶治在《西方生態社會主義分析》一書中結合科威爾的《自然的敵人》

  一書對其思想理論體系進行論述,科威爾從對資本以及資本主義批判出發,結合政治生態學的內容,肯定社會制度變革才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此外,他還把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宣言》譯為中文,這對我們深度理解以及研究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成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余維海在《克沃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初探》一文中指出,在科威爾看來,資本以及資本主義導致生態危機,且亟待通過社會主義變革實現問題解決的思想。一方面,資本主義必然給環境帶來破壞的反生態本質,另一方面,結合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的失敗經驗進行批判,並提出當下全球的生態危機問題需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等不同領域的理論成果,對人類文明進行理論上的重構。此外,余維海也指出了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實際銜接性以及帶有虛無色彩,這為我們辯證評析科威爾的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魯長安占有的科威爾的英文學術成果較為全面,且與科威爾有過密切的聯系,在《喬爾·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一文中,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整理概述,又將科威爾的生態社會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詹姆斯·奧康納、福斯特、佩珀等人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美國綠黨的一些政治主張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凸顯了科威爾在生態社會主義領域應有的但被忽視的重要地位。此外,其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現實構想進行闡述,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貢獻與理論局限進行深刻分析,在分析闡述中批判吸收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當代中國建設提出有針對性、有建設性的對策。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國內當前對科威爾的理論成果研究大多以著作簡單分析、論文或者章節形式的論述為主,暫未出現系統的專著。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內容相對比較局限,沒有一定的整體性或者系統性。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我國引起的關注還不夠明顯,大多手文章圍繞生態社會主義的概念、原則等進行闡述,還有部分學者結合部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理論成果,與科威爾的理論進行對比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兩山”理論,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取其精華,更好作用於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當中。

  三、研究內容

  該論文把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啟示作為研究點。首先,立足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其理論要義、主要內容進行闡述。其次,聚焦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尤其是對中國的意義的闡發。該論文共含五章,總體框架及研究思路如下:

  第一章,科威爾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的闡發。該章將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進行理論層面的比較,充分肯定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吸收與借鑒,從“兩個必然論”到“資本主義崩潰論”、“勞動價值論”到“使用價值論”、“自由人聯合體論”到“生產者自由聯合論”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第二章,科威爾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學批判。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重點對資本主義在生態學層面展開批判,包含對資本本性的批判,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以及對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揭露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本性,更深層肯定必須進行革命鏟除資本主義。

  第三章,科威爾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該章闡述了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進行了闡述,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是什麽”有更清晰的認識。

  第四章,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評析。從其理論價值以及實踐意義到其本身存在的局限進行較為清晰的評析,認識到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種社會思潮存在的合理性,也揭示其因發展時間短、尚未進行歷史與實踐的檢驗而存在的諸多局限。

  第五章,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通過前面的理論闡述、評析,落腳點還是其當代啟示。依舊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維度論述對我國甚至世界各國的啟示。

  本文的重點在於挖掘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邏輯以及內容要義,探析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尤其是中國意義。本文的難點在於闡述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吸收借鑒以及客觀評析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從而得出其當代啟示。本文的主要目標是對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展開深入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探討其當代啟示與中國價值。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6:57

 四、研究方法

  首先,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也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界觀察世界的基本方法。用發展的視角考察生態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的發達社會、從落後生產力到先進生產力從而抽象出其中人與自然的辯證發展關系,使論文的研究不偏離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原則和方向,以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科學的結論。

  其次,運用文獻研究法。搜集國內外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相關論文,閱讀科威爾的經典著作《自然的敵人:資本主義的終結還是世界的終結?》、《白色種族主義》等,通過資料收集以及文獻閱讀,具體了解了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內涵,深入挖掘了其具有的當代啟示。

  最後,運用歸納演繹法。通過對已知信息材料的收集和歸納,由外到內,由表到深,了解了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觀點,並在自己總結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研究。

  五、創新之處

  第一,研究內容創新。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目前在國內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暫未引起國內學者的足夠重視,本文注重對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闡述,並努力進行了深入挖掘。此外,國內目前研究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當代啟示的較少,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第二,研究觀點創新。論文從理論邏輯探析、理論構想歸納、理論評析到當代啟示,研究的觀點與方向比較新穎,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思想與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闡發比較,由表及里展開分析,從而得出啟示意義。辯證認識與研究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為化解世界性生態問題以及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第一章 科威爾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的闡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克思主義奠定了現代生態學及整個世界體系知識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①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同樣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

  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自然也不例外,科威爾將馬克思主義排在其思想理論源泉之首,他還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批判資本主義(作為生態危機的動力和“自然的敵人”)的方向,也提供了代表受苦的人類與自然同資本主義作鬥爭的倫理。鬥爭的階級基礎與階級意識延伸至積累的任何領域,發展到生態系統並且還影響生物。”②科威爾還認為,自己的首要理論創新點就在於:“將人類對於自然的關系堅定地放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之內。”③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不僅為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扣好了第一顆扣子”,而且為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發展豐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盾牌。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從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到“控制自然論”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學

  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是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深厚生態哲學內涵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從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以及人與自然緊密相關的視角出發,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深刻而系統的闡發。馬克思始終強調自然於人類的生存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從而警醒人類在社會發展中也應該尊重與保護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④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進化(或者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產物,人的發展變化依靠也得益於自然環境的發展變化,沒有自然界,人類的生存及發展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思想將自然界的作用深刻釋放闡述出來,其重視自然界的作用,認為自然界本來就比人具有優先存在的地位,自然界具有“屬人的性質”,人依靠自然,自然界也總在規定與制約人的生存和發展。馬克思曾深刻指出,自然界的諸多客觀事物本身就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這種客觀事物存在的意識是依靠人類不斷發現、認識、並產生的,它們屬於人的精神的無機界,人類需要事先對其進行“加工創造”才能享受。同樣,在實踐層面也是如此,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物是人類生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直接的生活資料來源,衣食住行均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自然界作為人日常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也作為人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載體。總而言之,人源於且依賴於自然界。

  “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①人對自然界的利用或者改造緣於人對人自身既得利益的關切。勞動成為人與自然界密切聯系的紐帶,人通過自己的意識思考明確自身需要以及想要的事物,通過實踐勞動從自然界的生產資料中進行利用以及創造,客觀事物的產生完全依托人本身的實際需要,人對自然的利用或改造就是人對人本身的利用或改造,這種直接的關系說明自然於人而言的重要作用。總之,自然史與人類史都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人尊重與保護自然也就是尊重與保護人本身。

  (二)科威爾的“控制自然論”

  控制自然(The domination of nature)(亦被譯為“支配自然”)是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史中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法蘭克福學派的生態社會主義者威廉·萊斯(William Leiss)認為,控制或支配自然的意識觀念的產生是生態危機的最深層根源。人類為了尋求化解全球性生態危機問題的辦法,根源性問題還是需要深刻剖析“控制自然”這一意識形態。當前,“控制自然”的觀念既成為諸多生態社會主義者的爭論焦點,而且成為他們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生長點。科威爾在繼承前人有關控制自然這一思想的基礎上,對此作出理論創新。

  科威爾“繼承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異化理論,並因此將異化深入到自然本身。”②地球(自然)作為支撐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載體,任何一個國家或者社群對地球都沒有所有權,而是只有使用權。人作為地球(自然)上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高級動物,對地球(自然)不應該只懷有充分占有的想法,科威爾強調人類與地球(自然)共處的過程應該是共同享用、共同受益的過程,人要尊重自然本身,而不是自私地占有或者破壞,要嚴格遵守自然的用益權原則,人類在自然界所創造的事物要具有使用價值,且這種有價值的事物要有益於人本身以及自然界本身,總之,就是要在合理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共享人類的勞動成果。科威爾的控制自然理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的發展。

  二、從勞動價值論到“使用價值至上論”

  (一)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不是單純意義上僅作為“知識論”的單一理論,而是與歷史、行動以及批判、階級各理論緊密相關的理論綜合體。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關於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刻且細致的闡發是世界價值學說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其建立的基礎在於對傳統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批判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人類價值學說史上最完整、最科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於 1847 年發表的《哲學的貧困》,其作為馬克思主義學說最早發表的文本,文本充分闡述了馬克思本人對其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立場。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內涵豐富,就其主要內容概括而言,就是“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價值形式、貨幣論、商品拜物教、價值變形論、價值規律論、勞動力商品論、勞動本質和類型九個方面的內容。”①立足於論文研究主體本身,我們重點回顧勞動價值論中“商品二因素”,畢竟“勞動二重性”也是在其基礎上分析形成的,“商品二因素”內容就是關於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理論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或用於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實際作用的勞動產品。商品的兩大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兩者之間既有對立性也有統一性,產品本身要首先證明其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然後才能實現其價值。同樣,要實現其價值,則產品必須首先要具有使用價值。馬克思將使用價值視為商品的有用性或實用性,將價值視為商品本身固有的屬性,人們(或者直接說購買者)通過購買商品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人們(也是商品所有者)通過賣出商品來獲得價值,這種簡單的交易被視為公平的交易。但是有天當貨幣或者用來充當貨幣的其他形式的事物走上前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時候,使用價值就開始落寞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壯大,商品所有者售賣的不僅僅是商品本身存有的使用價值,還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剩余價值附加進去,這種通過壓榨勞動者的血汗與勞動來賺得的剩余價值就是一種“骯臟的資本”,這種包含“骯臟的資本”(也就是剩余價值)的資本交換使得商品的交換價值大於其實際使用價值,從而導致資本在資本市場中的無序性癌性擴張,這種無序性癌性擴張帶來的不僅僅是社會的災難,也是人的災難。

  同樣這種資本的無序性是“反生態”的,不僅造成了資本的消耗與浪費,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持續性的破壞。

  (二)科威爾的“使用價值至上論”

  科威爾認為,生態危機及其對生命本身的威脅,需要進行深刻的根本性重新思考,而不是在政治經濟學甚至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框架內進行分析。其中一些已經出現在《自然的敵人》中,但還需要做更多,或更確切地說,是對我們陷入的全新但古老的困境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科威爾的“使用價值至上論”植根於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其的理性回歸。詹姆斯·奧康納在其過往的理論研究當中就曾提出應以使用價值來取代交換價值,他還一度強調人類生產勞動的本身應該是為了使用價值,包括貨幣本身的存在也應該回歸於使用價值而不是交換價值。科威爾吸收借鑒了前輩的一系列思想,他認為,克服資本積累並不是人類的普遍貧困,克服貧困需要重新定義財富,這就涉及多個相互關聯的轉變,他提出了“使用價值至上論”,總之就是使交換價值讓步於且回歸從屬於使用價值的觀點。

  首先,從生產交換到生產使用。“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病理與治療都與個人的商品有關,並且是以商品依據市場的需求而確定和生產以及人類被扭曲的方式而發生的。交換價值就是資本存在的標志。”①資本試圖將所有能用的產品都轉化為使用價值,這種無節制、無限制性的轉換使得產品的生產勞動毫無特殊性,傾向於一般化,這樣毫無疑問就對產品的使用價值進行了貶低。而資本主義為了其自身掩耳盜鈴式的發展,又需要將產品的使用價值不斷消化,這樣才能克服生態危機帶來的系列影響。對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言,對經濟生產活動中反映自然存在,使自然成為人類生產生活必要的就是使用價值,對這種自然中提取出來的必要產品進行量化,簡單地說就是明碼標價的就是交換價值。生產存在的主要意義應該是滿足使用來獲得使用價值,而不在於用於交換獲取價值,交換價值就應該完全讓渡給使用價值。

  其次,從數量統治的社會關系到體現品質的社會關系。這就是說,使用價值成為生產的終點,而不是把擴大交換價值、貨幣與資本變為生產的終點。科威爾認為,商品的生產應該是以滿足人的本身需要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贏得足夠多的利潤,要讓產品本身充滿“感情”。科威爾認為,使用價值是實用價值與內在價值的綜合,其體現了商品本身存在的固有屬性,也直接體現著人們對其真實的需要,科威爾就將這種真實的需要定義為“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人自我意識狀態上滿足程度的體現,資本主義社會豐繁覆雜的商品使得使用價值逐漸迷失了,這種迷失給人們帶來的不是滿足,更多的是生活的病態發展,為了尋求滿足,一切皆可交換,人身體本身都可以交換,何況是處於身外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受到本質的傷害。

  最後,人本性的回歸。也就是說,使用價值回歸的本質在於人類對自然的本性的回歸。科威爾的“使用價值至上論”強調對使用價值進行理性回歸,這不僅僅是使用價值單方面的解放,也是對勞動者的解放,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那麽商品的生產就是有限度的,只要滿足人的生產生活需要就足夠,這樣勞動者就可以從資本與勞動的捆綁中解脫出來,從而克服勞動的異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樣,為了實現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有必要將勞動力從資本中逐一解放出來,充分實現使用價值讓步於交換價值,最後通過人類共同的自由、全面的勞動來實現使用價值,從而在人類和地球生態系統之間形成一種新的聯系,也就是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財產關系。

  三、從“兩個必然論”到“資本主義崩潰論”

  (一)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論”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論”,《共產黨宣言》最有發言權,畢竟它是《共產黨宣言》的主題聚焦,是其精華與核心。“兩個必然”就是共產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是馬克思主義(狹義上也可以認為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結論。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8:13

馬克思與恩格斯科學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方法,他們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兩個層面,及其產生及發展、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存在的相互鬥爭的歷史進程均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闡述,從而在《共產黨宣言》中深刻揭示出歷史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①同時進一步點明了無產階級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始終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

  首先,闡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的重要學說。在原始社會發展的末期,因剩余產品與生產資料的私有,階級隨之產生。階級從屬於歷史的範疇,階級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固有階段的固有產物,也是必然產物。馬克思對社會與社會階級對立鬥爭尤其是對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階級對立及鬥爭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分析,明確認為是社會階級鬥爭直接促使社會發展,換句話說,馬克思認為,現今一切社會的發展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此外,馬克思也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社會階級的結構與特點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對其存在的特點進行了概括說明。

  其次,揭示了資產階級產生、發展及必然滅亡的規律並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不斷提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了質的轉變,資本主義經濟協同下帶來資產階級由最初的行會師傅到工場手工業者,再到現代社會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在其歷史舞台上逐步走向統治獨占地位。當然資產階級的產生對社會進步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容小覷,但其終究具有不可調和的社會矛盾。無產階級是在資產階級的鍛造下產生的,其終究會利用資產階級制造的武器來消滅資產階級自己。

  最後,得出了“兩個必然”的歷史性結論。兩個必然是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與體現,不管是從階級鬥爭層面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生動考察,還是從唯物史觀層面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深刻探視,亦或是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間的矛盾)的富有內涵式地分析闡發,再是運用剩余價值學說對資本主義存在的階級剝削進行披露,不同的論證視角均終於回歸到一個方向:在社會的變革發展中,資本主義終將會面臨一系列問題而趨向滅亡,共產主義則最終被歷史和人類選擇。

  (二)科威爾的“資本主義崩潰論”

  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論”立足於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經濟危機對其滅亡進行了深刻論斷,而科威爾的“資本主義崩潰論”在“兩個必然論”的基礎上補充用生態危機對資本主義滅亡進行論斷。

  隨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其世界性擴張,西方社會的部分生態社會主義者察覺到資本主義發展中不僅產生了經濟危機,還無法控制地催生了生態危機。生態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狂暴肆虐使得生態社會主義者開始重新審視與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他們認為當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其中有部分西方學者對此展開了研究分析,例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本·阿格爾(Ben  Agger)教授認為,經濟危機已經不足以解釋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中面臨的破敗,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已經不斷顯現,或者開始取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甚至已經上升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危機。還有美國的詹姆斯·奧康納,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面臨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經濟危機,當前也包含較為嚴重的生態危機。他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與生態社會主義的生態危機理論進行互相關聯,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開創性提出了資本主義“雙重危機”

  (即: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並存)理論。科威爾的“資本主義崩潰論”是對詹姆斯·奧康納資本主義“雙重危機”理論的繼承與發展。2001 年 9 月,科威爾聯合邁克爾·洛威(Michael L?wy)在巴黎生態社會主義論壇上起草並共同發布了生態社會主義運動發展史上的一份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綱領性文件——《生態社會主義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宣言》中提到:“生態危機與社會崩潰性危機是密切關聯的,應該被視為共同結構性力量的不同形式展現。”①他們一致認為,生態危機在全球的內卷已經嚴重超出了地球本身的生態容量,這種又資本主義擴張直接帶來的危機勢必導致資本主義的崩潰。此外,他們在 2009 年發表的《貝倫生態社會主義宣言》中再次提到,資本主義是野蠻的,其對人與自然同時展開掠奪。從自然與人類社會這兩個維度入手分析,科威爾堅決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無法解決目前的危機,且“資本主義世界體制正在歷史性地走向崩潰。”②這是邏輯的必然,更是歷史的必然。

  科威爾的“資本主義崩潰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論”異曲同工。科威爾同樣認為要想轉危機為新機,必須依靠革命對當前的制度進行根本性變革,只有將資本主義徹底消滅,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進而真正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同樣是科威爾的革命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心所在。

  四、從“自由人聯合體論”到“生產者自由聯合論”

  (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聯合體論”

  “自由人聯合體論”是馬克思主義重點闡述的思想之一。《共產黨宣言》中對其進行了準確而詳細的定義,“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①,馬克思筆下的自由人聯合體,是以自由為基本的價值取向、以個人的自由為前提條件、以人與人身份的平等為必然要求、以聯合體為實現的形式、以全面的發展為目標追求。

  資產階級是封建等級社會隨著經濟轉型發展不斷催生的為適應社會發展而新生的力量。資產階級與其他階級不同,他是極其自私的存在,只要他誕生並成熟發展,他就要試圖毀滅所有產生他的有機體。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截然相反,他是以自我發展和自我毀滅的方式把自己從束縛和制約自己的社會制度中解放出來,且不斷成長發展到成熟。當然,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得益於資本主義的孕育。資本主義的無情摧殘使得無產階級越挫越勇,他們在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中堅定且一致地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共產主義,無產階級是全新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建立發展的友伴。總之,無產階級鬥爭的目的很純粹,就是粉碎和埋葬資本主義。

  從恩格斯理論研究的視角出發,按照共產主義組織起來的社會,一方面應該消滅階級,另一方面應該消滅階級差異的物質條件。恩格斯還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城鄉之間的對立將消失,同一個人將從事農業和工業工作,而不是需要兩個不同的階層才從事不同的行業。純粹出於物質原因,這也是共產主義同盟的必要先決條件。由社會所有成員組成的財團必須有計劃地聚集生產力,在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上發展生產,而不是將滿足人民的需求建立在犧牲部分人的實際利益的基礎上,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應該杜絕,還要徹底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

  要通過一系列合理可行的分工來消除取代舊的勞動分工,並試圖通過工業教育來改變人(勞動者)的工作方式,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城鄉一體化的共同利益,從而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全面自由充分地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聯合體”是一個在人完全解放後建立的共同體,該共同體向其內部成員承諾,人們將有更多的空閑時間,而豐富的物質財富確保社區成員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空閑時間,共同體成員可以做自己適合或喜歡的任何事情,這些決定是基於共同體成員自己做出決定的合理性,這樣的自由人聯合體使得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成為可能,而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為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實現準備了充分的物質條件。

  (二)科威爾的“生產者自由聯合論”

  在對人類理想社會的終極追求上,科威爾對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聯合體”

  思想情有獨鐘,再有前輩詹姆斯·奧康納在著作《自然的理由》中對“生產性正義”反覆強調,科威爾通過結合新發展時代的背景,在充分吸收與彰顯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理論精髓的基礎上,開創性地提出了“生產者自由聯合體”。

  科威爾在考察批判傳統社會主義時,針對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有問題的社會是否是實際上的社會主義?”他明確地說,“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Actuallyexisting  socialism”)從未越過使生產者控制生產資料這一臨界點。①換句話說,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沒有做到像《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那樣激動人心,更談不上其目標是使社會成為“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②科威爾指出,我們首先要明確社會主義的定義,它包括生產資料公有制,包括生產者自由聯合體(Free association of producers)。 所以,由於我們沒有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產者的自由聯合,故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並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科威爾的“生產者自由聯合體”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這個思想核心為依托的。科威爾認為的自由人聯合體首先是最充分的民主擴展,就是說,所有公共的事物(包括公共領域、生產資料等)的公共所有權是真正集體的,而且它同集體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科威爾的“生產者自由聯合體”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此外,科威爾也對西方社會的部分生態社會主義者的思想進行了吸納借鑒,如詹姆斯·奧康納關於生態學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生產性正義的理想追求,以及福斯特對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者聯合起來的社會”的思想進行了深層次發掘與吸收,而後個性鮮明地提出生態社會主義必須實行生態化(或以生態為中心)的生產,實現生產者自由聯合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思想。

  科威爾對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清晰明確的定義就說明了其對生產者自由聯合體的深刻構想,“我們把通過自由聯合勞動來進行生產並伴隨著自覺的生態中心的手段與目的的社會稱之為生態社會主義。當這種生產總體上在整個社會中固定下來之後,我們可以稱之為生產方式;因此,生態社會主義將是一個生態中心生產方式的社會。”①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為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提供了強大且堅實的理論基礎架構,直接地說,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直接就是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之一。

  第二章 科威爾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學批判

  生態破壞由資本邏輯直接導致。科威爾認為,資本就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作為美國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科威爾在他的傑作《自然的敵人:資本主義的終結還是世界的終結?》(以下簡稱《自然的敵人》)、《生態社會主義宣言》以及《貝倫生態社會主義宣言》等中,從生態學層面引發了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評,而批評的終點則是生態社會主義的建構。當前,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重要且必要的課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及制約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全面準確把握科威爾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學批判具有重要理論價值以及實際意義。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4:59:20

一、對資本本性的批判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球性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又緊迫的問題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乃至世界各國面臨諸多新的挑戰。科威爾通過對印度博帕爾異氰酸甲酯①

  化學泄露事件的分析,得出導致全球性生態危機和社會崩潰性危機的幕後黑手就是資本,本質上看,資本就是自然的敵人、是傷害人類的劊子手。“只要資本關系(為了實現利潤不停競爭)盛行,那麽一點或其他點的生產條件就必然會惡化。也就是說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會被打破,其完整性也會遭到破壞。”②(一)資本本身先天的逐利性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③《資本論》中的這句話是對資本本身具有先天逐利性的真實寫照。資本就是這樣,它為了贏得利潤,敢於嘗試一切有理的或無理的行為,它先天的逐利性驅使它敢於並迫切於追求利潤。

  科威爾對資本天生的逐利性進行了較為深刻的考察和批判,他用“浮士德式的交易”(Faustian Bargain)來描述資本,浮士德式的交易就是通過發現可以通過賺錢來實現神話般的財富,再通過賺錢來實現事情的結果而引起的。資本始終遵循利益第一位的原則,把“賺錢”當作其第一要務。資本家不斷創新生產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市場,其終極靶向全都對準了“盈利”這個箭靶。商品的使用價值要讓渡給交換價值去獲取更大的利潤,生產者需要馬不停蹄地工作來產出更多商品去獲取利潤,商品的生產不是回歸於使用,而是終於盈利,這種不節制的生產勞動過程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來作為籌碼,所有這些都歸咎於資本本身天生的逐利性。

  工業革命以來,以煤炭、冶金、化工等能源消耗為基礎的工業體系相繼在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建立,能源資源的耗費使得生態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甚至開始走向一條生態破壞的不歸路。工業革命給西方乃至世界帶來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這種大規模的工業發展歸因於資本本身先天的逐利性,資本主義利益集團需要盈利來助推自身的壯大。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印度馬德里化工廠泄漏事件、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遭人類砍伐等,均是在魔鬼般利益的驅使下對生態環境甚至人類造成嚴重傷害的不合時宜的行為。科威爾吸收馬克思關於資本的批判理論,對資本的逐利性進行了更露骨、更直白的揭示,從而肯定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以及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必要性。

  (二)資本本身的反生態特性

  對於資本在生態方面的角色,可能最多的是反面派。“資本家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資,使自己作為強者存在於世界市場上。”①科威爾在《自然的敵人》一書中,也明確提出過資本理應且必須為生態危機負直接責任,這是對資本具有的反生態特性的更加有力的說明。

  關於資本的反生態本質,創新理論的發起人,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堅決地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創造性,但兼具破壞性甚至毀滅性的過程。科威爾也認為,“資本積累與生態崩潰之間的調解是通過永不停息的、不惜任何代價的‘增長’的壓力,這種增長是癌性的,本質上是生態破壞的,通過我們開始概述的各種手段來實現的,這將不可避免地吞噬更大片的全球生態。”②科威爾對資本反生態特性進行了具體的概括描述,科威爾認為資本在存在、時間以及制度這三個維度發揮作用,換種說法,就是人類社會生活對資本條款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為了賺得更多資本去生活,人們的生活節奏(時間速度)不斷加快,而且專門有一種制度用來維護這些需要充斥資本的領域,而且這種資本是不斷擴張增殖的,這樣的社會以及這樣的生存形式無疑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從而導致全球性質的生態危機。此外,福斯特、高茲以及詹姆斯·奧康納等生態社會主義者也都一致地認為資本的無序擴張或者直接說資本的反生態特性導致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發生乃至全球性迅速蔓延。

  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

  (一)資本主義的不可持續性

  現代科學技術一直以來的創新發展以及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張擴大,資本主義制度在工業革命以後又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精心調整與修補,其社會生產力固然得到了極大提升,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財富積累也得到不斷增加。在這個調整與修補的過程中,資本主義長期將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割裂開來,並沒有意識到將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這種不可持續性直接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進而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這種由歷史設置的發展與自然之間的難題,與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以來存在的基本矛盾難脫幹系,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注定資本主義具有不可持續的性質。

  科威爾在其著作中已經描述了資本的不斷擴張和追求利潤這一本性(資本本身先天的逐利性)使得西方國家駛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並迅速向全世界擴張,趨利性使得它們根本沒有考慮資本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嚴重影響。他們開拓並持續擴大著世界市場,促使或迫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同時又野蠻、瘋狂、毫無節制地掠奪一切國家與地區的自然資源(這顯示出資本的反生態特性)。“資本以前一直、現在依舊、將來仍會踐踏我們這個綠色的地球,只要它存在,資本的全球奔兢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向全球播下貧困和災難。”

  ①

  西方發達國家是全球環境問題的主要始作俑者和受益者,全世界勞動人民,尤其第三世界國家是最大的受害者。當今世界,占全球人口數不足 20%的發達國家每年消耗的能源卻占到全球能源消耗量的 80%,制造出諸多廢物垃圾,氣候變化、資源匱乏都拜其所賜。

  此外,資本主義制度還催生了非自然消費。工業革命以來,人本質發生異化,人在消費上的要求不僅僅為滿足生存發展需要,更是更加追求體現自身存在價值。人們在解決生存問題後為了彰顯自身所具有的所謂的“價值”,轉而開始大肆揮霍金錢,“正如西方經濟學家 T·凡勃侖(Voblem)所說:‘一個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關心的觀察者對他的金錢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辦法是不斷顯示他的支付能力。’”①非自然消費激起惡性(非理性)消費與(對資源能源的)掠奪開發,對人與自然都造成持續的傷害,這種發展的路數完全有悖於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本質。當然,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治標更要治本,必須消除資本主義制度,馬克思主義與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為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資本主義的癌性增長

  “癌性增長”是指像癌細胞一樣的生長方式,並且癌細胞本身是異常和突變的細胞,它們是體內癌癥的重要來源。與體內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始終是無限度式增殖的,可轉化的以及隨時會轉移的。而且通過其無限增殖直接對健康的細胞進行破壞攻擊,進而完成其轉移,導致機體免疫系統破壞,生命垂危。科威爾認為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一種“癌性增長”,因為資本及資本主義就是對利潤以及市場的無限增殖,而且為了利益隨時準備進一步擴張,進而嚴重危害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上一節對資本的反生態特性進行批判的時候,也提及了資本主義的癌性增長。科威爾指出,資本主義要實現自身的發展,就需要不間斷進行資本擴張與積累,資本擴張積累增長的過程就是“癌性”增長的過程。此外,科威爾也從資本作用發生的三個維度論述了資本主義的癌性增長。這種無孔不入的、不自覺的增長過程反映了資本的增長邏輯:憑借“天時”、“地利”及“自身運作”擴大市場積累財富。科威爾從這種邏輯出發,指明了資本主義癌性增長與自然生態發生了對抗,資本主義為了“續命”無法大刀闊斧對生態危機進行扭轉,更無法阻止生態危機的惡化。

  科威爾還進一步分析研究了資本是如何癌性增長的。他從兩個視角出發對資本主義的弊病以及不正義性進行了充分揭示,即,“生活世界”的滲透、時間的加速。資本充斥於人類社會發展甚至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使得人類生活的幸福感歸咎於欲望的滿足程度,促使社會形成一種病態的需求鏈。此外,資本又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觸角已經深入發展中國家,導致世界性生態破壞的進程又一次加快。轉從時間上看,資本流通的速度繼續加快,資本流通的時間進一步減少。

  科威爾認為,資本的加速流通造成了人類自然時間與勞動時間之間的不平衡,進而變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分離與脫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分離也是造成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產生的重要因素。

  要真正改變失調的這種模式,科威爾看來,“其根治的辦法就是發起一場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變革,即重新構築文明的生態完整體系。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義務來促成這一完整的生態體系,以此為全人類及地球上的所有物種贏得一個美好的未來。”①科威爾據此提出資本主義世界體制“必須被根本性改變或替代”

  這一鮮明的革命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

  三、對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

  (一)資本主義的積累與生態危機

  資本主義的積累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方式。它不惜一切代價積累並導致生態危機。二十世紀下半葉,由於國家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和政府的及時幹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經歷重大的經濟危機,而是進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同時,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引發了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生態運動應運而生,此起彼伏。

  資本主義的積累需要其擴大世界市場,由此帶來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不是單純地讓世界經濟可以自由貿易發展,同時也將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危機進行了轉嫁,危機就包含了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科威爾認為,隨著全球化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其資本積累的機制,一個又一個社會被席卷入這場漩渦。伴隨著沈重的債務的依附與不平等的發展成為了這一過程的溫床。無論在哪里發生債務,都將有通過犧牲生態完整性來消除債務的壓力。②

  此外,因資本主義積累導致的生態危機不僅僅單一於經濟層面、文化層面也有。民主主義、納粹主義等就是真實的反映。科威爾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是有限制的,並非全部人的民主,權力只屬於資本家,而勞動者只是受民主的束縛。

  民主主義僅僅代表少數精英階層的實際利益,毫不考慮其他人。民主主義無法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那就無法實現真正的自由以及對物種的掌控,就無法擺脫生態危機。納粹主義會導致資本積累,而且納粹主義主張的生態還原主義直接導致種族主義,他們在人類社會中尋找“亞種”並企圖直接進行清除,它導致了資本的積累,繼而引發貧富差距拉大、移民矛盾激化等,直接或間接向人民散播生態法西斯思想,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生態危機惡化。

  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以及其不斷發展擴張所需要的物質財富積累都直接或者間接導致全球性生態環境的破壞,這種破壞並沒有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充分認識,更別提整改,要切實有效地對生態危機進行質的改善,諸多生態社會主義者一致認為,僅僅依靠資本主義的改良是無濟於事的,資本主義的改良是”換湯不換藥“的面子工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良,就必須進行社會的深度變革,就是科威爾所說的用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全力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

  (二)全球不平衡與資本聯合發展

  一直以來,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都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對本土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的同時,由於對第三世界國家長期的壓制性與掠奪性開發,造成了全球範圍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舉個例子,美國每年要從非洲地區進口大量的礦產資源供其消耗使用,而礦產資源的采掘發展使開采地區廢水、廢渣成災,給非洲國家(第三世界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甚者危害人體生存發展。美國為掠奪石油資源,不惜動用武力對阿富汗、敘利亞發動戰爭,使受戰國人民流離失所,掙紮在溫飽線上。日本國土面積狹長,自然資源較為貧乏,日本的三洋和住友公司在印度尼西亞與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等地留下了大規模毀滅森林的劣跡,其因此得名“森林蛀蟲”,這種行徑嚴重危害他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此外,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將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當作“垃圾場”,不斷將污染物轉移到這些國家(我國同樣也遭受過“洋垃圾”的侵害),美國、日本、德國都是這場“生態罪惡”的參與者。

  科威爾指出,正是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危害轉嫁,使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0:31

此外,當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意識到自己環境存在問題時,會著手聯合其他發達國家研發新技術來進行環境治理,當然,他們治理的目的並不是他們真正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而是期望自然界能更好服務於他們的利益積累,這種極端的功利主義更加促使生態環境走向黑暗深淵。他們研發新技術也僅僅停留在為他們服務,並不會將技術借用給其他國家(尤其是不發達國家),他們甚至會制定更高、更無理的標準來限制其他國家免費使用。這種資本聯合下對第三世界國家造成的打壓無疑是雪上加霜。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由此造成的生態危機必須要依靠制度革命才能有所緩解,科威爾革命型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第三章 科威爾對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

  一、生態社會主義的經濟

  (一)生態中心化生產

  科威爾認為,人對自然生產沒有選擇權,但對生產方式有選擇權,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主義生產是當前世界人類社會主要的兩種生產方式。關於資本主義生產,科威爾對資本與資本主義的批判中有較為全面的論述,因此,他認為:“社會主義的希望在於消滅剝削,推翻交換價值的統治。生態社會主義通過使用價值的實現和內在價值的占用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理念。從生產的角度看,這意味著構建生態系統的完整性。”①這種生產就是生態中心化生產。

  就生態中心化生產而言,科威爾有以下幾點說明:生產的過程與生產產品要有一致性,生產過程也是生產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可以實現自由全面的選擇及發展,使用價值充分實現;實現生產的民主化,不僅是對產品的承認與推廣,還要對生產過程進行承認推廣;自然與人類生產的有序進化之間要保持一種“熵”的聯系;人類需求要注重實用性,避免“增長的極限”,實現需求生態化;生態中心生產充分應用科學技術來修覆或者再造優良生態體系;實現意識上的生態化,人類自身意識與自然的意識要一體;重視平等。關於科威爾構想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生態中心化生產,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異化勞動思想”站在生態學的維度進行了吸收與發展,這是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中有益於人全面自由發展的一種方式。

  (二)勞動力與使用價值的解放

  勞動力與使用價值的解放包含在上面提到的生態中心化生產中,其也是以馬克思主義“勞動異化理論”為根基,從使用價值角度進行論述。論文的第一章也對“使用價值至上”進行了介紹說明。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強調使用價值的重要性,倡導使用價值的回歸,而資本主義本身因自身的逐利性而重視商品的交換價值。交換價值充分讓渡給使用價值的前提就是勞動力的解放。前面提到,資本的逐利性以及反生態特質導致生態危機爆發,資本主義市場勞動力實現商品化,從而促成資本的積累,促使資本主義呈“癌性增長”趨勢。資本主義的交換價值在勞動與勞動產品、生產資料之間分離的基礎下得以實現。要使使用價值得到極大釋放,就需要克服兩種分離,使得勞動以及勞動力從資本的桎梏中解脫,這兩種分離就是:勞動與勞動產品的分離、勞動與生產資料的分離。從虛假誇張不實際的過度需求中得到解放,從而實現勞動力真正的價值。

  科威爾認為,要使生態危機消失,就需要通過革命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進行生態中心化生產,推翻資本,消滅交換價值,使勞動力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實現使用價值的解放,注重人的實際需求,避免交換價值帶來剩余價值的積累,真正發揮產品的實用性,進而解放生態本身,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社會主義公有制

  生產資料屬於全體人民或勞動者集體所有的形式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本質與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形成鮮明對比,它是集體成員的共同所有、共同勞動以及共同受益。科威爾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制度帶來的對利益的狂熱追求、對勞動者的剝削,對生態的不屑一顧等等。

  但是,科威爾認為,過往世界上存在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筆下的社會主義還是有一些出入與不同的,代表性原因就是沒有實現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真正公有。因此,科威爾對其筆下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一定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即生產資料為公共所有。科威爾認為,只有實現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即社會主義公有制),才有利於促成生產者的自由聯合,為解放勞動力做好準備,從而為生態社會主義的實現提供必要的條件。也可以說,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是自由人聯合體、生態社會主義的制度前提。

  二、生態社會主義的政治

  (一)生態社會主義民主平等觀

  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是自由人聯合體,其民主就意味著不僅僅是對生態系統的,也是對人類,對社會發展。科威爾對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在意識或價值觀層面倡導生態社會主義民主平等觀,這同樣是生態社會主義變革中物質基礎的基礎。

  首先,充分民主。科威爾在《貝倫生態社會主義宣言》中提到生態社會主義要去捍衛的自然和人類的基本權利既包含人類基本的創造性、非生產線以及再生產性行為(同樣這些也都是生態社會主義經濟核心價值包含的內容),也包含清潔的空氣、幹凈且可以飲用的水、能夠普遍獲得且可以使用的綠色食品、肥沃的土壤以及可再生的非污染性能源。在國家、區域、地方甚至國際事務中的集體決策絕不是專制或獨裁的個人行為,而是基於公共自由和責任的社會行為。這種選擇或決策的自由使人們完全擺脫了基於增長和異化的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控制。

  此外,國家權力關系民主化,實現人的自由。全球變暖以及其他對生態和人類社會有危險的因素都要被考慮到社會發展當中。要充分體現民主,畢竟過於激進的變革是無法實現的,只有用民主決策取代過往資本主義發展中對產業或者核心成分的絕對控制或者壟斷,這樣才能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最後,人人平等。人類社會中最艱難的勞動者必須積極投入生態社會社會主義革命為自己的生活進行鬥爭。只有他們奮發起來,積極鬥爭,才有助於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藍圖。同樣,女性作為人類社會的弱勢群體,要得到民主平等的待遇,實現性別平等,發動婦女運動,推翻資本主義的殘暴壓迫。

  (二)生產者自由聯合體

  由勞動者形成的自由聯合體是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或者可以直接地說,社會主義社會理應或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形成勞動者的自由聯合。人在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就應該是自由且全面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自然也不會例外。科威爾也認為,“生態理性的社會需要自由。”①在科威爾的新型社會構想中,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才是真正的自由人(勞動者)的自由聯合。勞動者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要是自由自在的,這樣他們的勞動才是愉快且有滿足感的,那些沾滿資本的剝削或者壓迫都要徹徹底底地消除,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一定是最高的。人在過往的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充滿著被壓迫與被剝削,其生產生活是為了謀生,根本談不上自由的發展,這樣艱辛的謀生依舊抵不住資本的侵蝕,生活的滿足感基本談不上,人的本性也逐漸喪失,人就像是獲得或者爭取資本的機器,直到生命止步他才止步。

  科威爾認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一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就需要克服勞動的異化,讓人的本性的需求真正得到回歸,使人的需求與客觀的生存需要實際相符合。然後實現勞動者自由聯合,從根本上解放勞動力,使勞動者徹底從資本禁錮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先解放人,從而解放整個自然界,形成“共同體的共同體”①(Communities of communities)實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以及人與人的關系和諧。

  三、生態社會主義的文化

  (一)生態中心主義文化價值觀

  物質需求是淺層次的,是基本的,生態社會主義者同樣需要較高層次的,精神層面的慰籍。科威爾重視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他認為,人類一旦缺乏精神需求,就難以避免進入生態危機的漩渦。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就在於,僅僅注重追求物質商品,精神生活追求匱乏,導致危機重重。和諸多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家一樣,科威爾認為,樹立生態中心主義文化價值管對解決生態危機、挽救人類未來、建立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有重要作用。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倡導的是以生態為中心的生態中心主義文化價值觀。

  科威爾倡導的以生態為中心的文化價值觀是根據生態的本質而存在的,即承認和遵循事物的“應有價值”。這種價值包含最基本的使用價值,這是事物實現其價值的最基本的手段,此外,還要認識到事物的深層次價值(也就是文化價值),文化價值是事物在實現本身作用的同時為使用者帶來的喜悅感或者滿足感,這種感覺是精神層面的,例如,在生機勃勃的公園綠植面前,其清新與芳香不僅僅讓駐足觀賞的遊人欣賞一番美景,其欣賞帶來的視覺體驗是一種實用性,而其帶來的心情愉悅亦或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就是其帶來的深層文化價值。

  科威爾筆下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以生態為中心的文化價值觀,不僅要不遺余力地用實際行動去保護生態環境,更要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讓這種意識充分發揮能動性,更好地付諸於生態社會主義的構建。

  第四章  關於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評析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積極意義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生產力及世界市場的迅速發展壯大,發展中的不協調、不環保迫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激化,全世界生態環境出現多種問題和矛盾。從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的化解視角來看,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一定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價值

  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真實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系統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重點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活力。

  首先,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真實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思想涵蓋了馬克思主義深厚的生態哲學內涵,其中主要對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進行了系統又深刻的闡發。立足於實踐的基礎上,馬克思將完整的物質世界區分為兩個板塊:即,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人類自誕生以來就通過主觀能動性不斷改造自然界來創造有益於自身發展的空間。人類通過實踐又將自然界主觀區分為“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在不斷的改造自然的進程中,人類自覺不自覺對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科威爾在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中真實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思想,同樣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價值。時代的發展是不斷向上的,任何一種思想都會存在歷史的局限性,科威爾認識到現今世界存在的嚴峻生態問題,並將生態問題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意識到生態危機終究會導致人類發展面臨空前的災難,他對生態的聚焦以及研究使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有了新的突破。一方面,他對生態問題產生的實際根源進行了深度挖掘,認為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存在導致生態危機誕生以及蔓延,針對這種根源式的分析,科威爾認為要逆轉全球性生態危機,就需要通過創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來發揮社會群體性力量去驅逐資本主義,還要進行文化層面的改造,例如:消除性別歧視,倡導生態女性主義等。科威爾對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思想進行了繼承,他從側重生態環境出發,為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新的路徑,力促人與自然的和諧。

  其次,科威爾系統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科威爾認為,資本的全球化伴隨著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張而勢不可擋。資本的存在就是為了積累財富,只要它存在,這種積累財富的舉動就不會停止,而且為了創造無窮盡的財富,其手段是毫無底線的,這種不在乎一切損失來壯大其資本的行為無疑給人類與生態環境均造成了巨大壓力。對人類來說,資本主義為了實現自身利益,始終追求商品的交換價值,資本主義的癌性增長驅使資本家欺騙人類進行無休止的勞動來賺取越來越多的資本,而人們在資本主義蠱惑的虛榮心下,為了獲取越來越多的報酬去購買名貴的商品來滿足自身的虛榮心而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勞動。這種剝削的勞動,死循環式的勞動購物使得人們變得冷血且麻木。對生態環境來說,有很大一部分資本是從自然中豪取來的,與人不同,資本不需要為自然的付出“買單”,這就直接導致資本肆無忌憚向自然索取蠶食,使得自然受到史無前例的破壞,變得越來越脆弱。科威爾從對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生態學批判中認識到資本以及資本主義就是生態危機的根源,從而認為只有毀滅資本主義,讓資本及資本主義停止對人的空虛與虛假需求的制造,停止對自然無條件的攝取,倡導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雙重超越。

  再次,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蓬勃活力。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披露資本以及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端,強調其發展過程中淡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生態環境發生不可逆的嚴重破壞。科威爾將馬克思主義作為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之源,充分吸收借鑒馬克思主義生態學所闡發的深刻理論,始終聚焦人與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緊密關系,更肯定自然對於人的重要性,這是馬克思主義,更是科學社會主義在西方蓬勃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體現出的矛盾不斷激化,資本主義導致社會發展重利輕義與不平衡不協調,其發展的不確定性日漸加劇,科威爾對資本和資本主義展開批判,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個必然”形成印證。科學社會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發展,且逐步形成了重視社會現實性問題的各種社會思潮,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一個縮影,其不僅注重理論上的更新發展,尤其重視現實問題的認識與解決,此外,還有專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社會思潮,這一發展不僅體現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在世界範圍內的真理性價值,也凸顯出科學社會主義在全部社會發展中的強大生命活力。

  (二)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意義

  首先,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們身處生態危機日益突出的時代,反思社會主義的本質,就如何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實踐(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1992 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提到,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不僅中國,世界性經濟蓬勃發展,發展中帶來的滯後性生態破壞隨即而來,世界性生態危機的爆發重新讓我們審視發展的路子,我國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兩山理論”的提出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了強心劑,我國的發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在解放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此外,注重城鄉協調發展,我國全面脫貧的重大勝利使得絕對貧困的帽子徹底消失,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大事,同樣,全面脫貧為我們中華民族偉大覆興以及實現共同富裕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竟,社會主義發展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最終向共同富裕這個目標靠近。

  其次,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於我們如何認識資本的本性、如何利用資本、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與生態的和諧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從生態學角度對資本主義展開批判,對資本的本性的逐利性與反生態性、資本主義的不可持續性及癌性增長、資本主義積累與其爆發生態危機的必然性、資本主義導致的全球發展不平衡進行深刻批判,充分認識到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本性,發掘資本主義中亟待解決的矛盾問題,認為“生態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幽靈的繼承者”①。但不可否定的是,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拓寬了市場,助推資本全鏈條流動,促進世界性經濟全要素流動,將資本與市場的活力充分迸發,但資本主義的弊端終究是種頑疾,科威爾強調要想解救這種頑疾,“要聚焦資本,深挖生態危機根源;聚焦生產,探尋生態危機出路;回歸使用價值,解放勞動力;形成自由聯合勞動力,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2:05

第五章  科威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啟示

  “事實上,生態文明不僅聚焦於資本主義的最終失敗和資本主義必然被取代的根本原因,它還闡明了什麽是社會主義,以及人類應該努力創造什麽。它可以提供一種替代霸權文化的選擇,這種文化能夠克服資本主義的文化霸權,而且可以克服科學和人文之間的對立。”①盡管科威爾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缺乏一定的實踐可行性,但它始於對資本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入批判來尋找產生生態危機的根源,其借鑒和補充馬克思主義,並為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乃至世界生態危機緩解有一定的現實啟示作用。

  一、加快發展社會主義生態經濟

  科威爾認為“生產活動是通過人類本質表現的自然形式。”④生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實現以生態為中心化的綠色生產、實現勞動力與使用價值的解放。發展經濟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是並行不悖的,推進二者的協調共進是實現生產方式生態化理應堅持的原則的有效途徑。需要充分注重生態環境的實際利益,使生態壞境為經濟效益乃至人民的幸福感發揮實際作用。

  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政治

  科威爾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是少數精英階層的民主,而民主是生態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前提與基礎。他主張生產者自由聯合,內部發展民主,構建生態社會主義民主原則,建立人人都有決策權利的真正的民主,使人民群眾自覺加入革命的社群,最終實現利益最大化。

  “用生態學的觀點分析現代民主政治,則著力於探討民主、自由與憲政等政治價值觀與運行機制之間存在的互動機理,揭示它們之間的生態關聯,實現民主政治與自由和憲政的生態聯動。”①這是生態政治學中關於政治生態與民主政治的關系的較為完整的闡述。

  三、培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

  科威爾認為重視生態思想要強調建立生態社會主義主義,這首先要有群眾的意識的覺醒,廣大社群中要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或教育。“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②為了更好更快推進生態文明文明,首先要從意識上進行質的轉變,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改革傳統的生態思維方式勢在必行,將正確的、新的環保理念在社會範圍內進行宣傳,強化人對生態自然的重視,且將這種重視付諸於實際的生態保護當中,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

  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

  作者 周彤 寫於 二零一八年

  摘要

  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理論。高茲作為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代表人物,以其研究切入點的獨特性使其思想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學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文章的寫作以馬哲學科的觀點為基本立場,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研究切入點,以生態危機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加深為現實背景,結合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思想,深入系統的研宄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論證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層邏輯。從長遠的發展前景來看,其理論探析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論文首先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使得生態社會主義的整體研究歷史變得清晰具體。剖析了20世紀60、70年代的綠色運動的興起是生態社會主義的萌芽,整合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術界在20世紀後半葉的各個階段對生態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的解讀,闡明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建構的豐富理論來源。其次,論證了高茲研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切入點:即高茲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主要是圍繞著對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經濟理性和科學技術的批判進行的,對於二者的批判形成了高茲對“社會主義”概念的重新解讀和對於社會主義生態理性理論的構建基礎。第三,進一步論證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建構過程和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內容,剖析了其中的理論精華。針對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辯證性的探析,做出了整體性的評價,指出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

  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現實發展的社會背景,探究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可借鑒之處。中國經過幾十年自強不息的奮鬥時至今日已經取得了偉大輝煌的成就,但是在發展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國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目前我們己經意識到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雖然需要辯證地去看待,但是其理論的精華之處對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還是極具探索研究意義的,它告誡著我們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中要以資本主義國家曾經走過的彎路為警示,保護生態環境,共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未來。

  第一章導論

  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思想,它衍生於由西方民眾環保意識覺醒而自發組織的綠色民間運動,具有民眾實踐的基礎。時代的變遷不僅使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變得更加完善與豐富,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態問題也成為了各國民眾都極為關注的問題。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給民眾們闡釋出了解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問題的各種理論思想,也產生了不同的流派。而作為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代表人物高茲,他以其研究切入點的獨特性以及問題研究邏輯的精密性而使其的思想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學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剖析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層內涵,並結合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發展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1.1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安德烈?高茲(1924-2007),法國左翼思想家、哲學家。曾師從於薩特,是《新觀察家》周刊的創始人。高茲少年時代從移居瑞士起開始學習哲學,在哲學的學習中受到薩特存在主義思想的影響極深。其學術成就的主要代表作包括《歷史的道德》、《勞工戰略》、《艱難的社會主義》、《改良和革命》、《向工人階級告別》等,他在思想界的主要成就在於融合了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探宄形成了“新工人階級”理論和“反資本主義結構改革”戰略。高茲的學術思想在當時法國“新左派”運動中具有很深的影響力。高茲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激烈批判者,他把生態學、生態危機理論和“政治生態學”納入自己的研宄領域,形成了自己系統的生態哲學和生態社會學的研宄框架。高茲認為,隨著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科技的發展,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已經浮現出來了,需要限制經濟增長、限制消費,采用分散的技術進行勞動生產。

  1.1.2研究意義

  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具有極大影響力的理論。高茲以其研究切入點的獨特性使其思想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學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所以不管從實踐角度還是理論角度,剖析其思想內涵,都對我國的未來建設道路極具借鑒研宄價值。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學界開始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探析。從最初的概念性研究到現在的不斷深入剖析,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內學界具有著愈來愈廣的影響力。作為生態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意義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具有與時俱進性。作為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高茲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立場的前提下,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為出發點。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異化思想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法蘭克福學派思想和存在主義思想,以資本主義環境公害問題頻發的背景為依托發展出了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所以,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做到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依托,又很好地結合了全球化的生態危機事件的背景,他的研究是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的。二是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具有深入性,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建構是具有嚴密邏輯性的。髙茲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探索出了由於生態理性在資本主義世界蔓延導致了人們對數量無節制地追尋。只有把經濟理性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內,從而能重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針對於這個限度問題的理解,高茲提出了生態理性的思想,建立一個以生態理性為發展主導的國家,才能抑制經濟理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高茲透過資本主義社會中湧現出來的現象看到了資本主義世界問題產生的本質,他的研究是具有深入性的。三是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具有理論借鑒意義。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以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國家為研究背景的,但是其對問題的剖析和解讀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上進行闡釋的。他對資本主義受經濟理性支配的論證非常深刻。通過對其思想的深入解讀,既可以豐富國內學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理論積累,又可以提煉出其精髓部分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添加助力。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從限制經濟理性的角度入手闡釋出了其對生態理性的解讀,給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這對於現代生態文明的道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2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國內研究綜述

  早期將“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引入我國的是王瑾(1986)《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在這部作品中,他第一次將“生態社會主義”的概念確切地描述出來,並從真正的意義上將生態社會主義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區分開來。在當時的背景下,以聯邦德國為代表的歐洲綠色運動的開展此起彼伏。生態社會主義正是在歐洲的綠色運動中衍生出來的新型概念,“生態社會主義”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我國,本文也著重探討了生態社會主義在整個世界中是如何產生並進一步發展出自己強大影響力的時間過程的,讓整個生態社會主義的年代發展更為清晰明了。

  覆旦大學的俞吾金、陳學明(2002)教授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對“生態社會主義”這一概念進行了明確的定義,梳理了生態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社會主義的關系。總體來說主要是生態馬克思主義主要是指偏於理論性的知識,在總體實踐性上是要弱於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而在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往往是與政治運動密切相關的,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有時還會對一些政黨活動產生影響。本文對生態社會主義的論述是從歐洲20世紀後半葉的實踐活動入手對生態社會主義開始進行論述的,把該理論的誕生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印證了生態社會主義的產生是存在現實根基的。

  最早對安德烈?高茲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是湯建龍(2011)《在薩特和馬克思之間》,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湯建龍不僅梳理了高茲初期思想的脈絡,深入剖析了高茲的生態學思想,而且在論述高茲的生態學馬克思理論的同時,也細致論述了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論述的過程中,他將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個體的自由解放理論結合起來,分市民社會和國家、社會轉變的基本條件、為自由自決的鬥爭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地論述。在他的觀點中,髙茲探析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根據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制定的,雖然髙茲實現生態社會主義的願景帶有空想主義的性質,缺乏現實的可執行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他針對現實情況對工人階級的發展進行了新的探究嘗試,對資本主義在新發展狀況的種種現象也進行了深度的剖析。高茲最早深入進行研究的理論就是存在主義理論,他也是以對存在主義的研究為起點向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過渡的。文章也以此為基點在探討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來源的時候把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思想作為了重要的論述部分,該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了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強有力支撐。湯建龍(2011)的作品《在薩特和馬克思之間》著重研究的是安德烈?高茲的中早期哲學思想。而溫曉春(2014)的作品《安德烈?高茲中晚期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則是針對於高茲中晚期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系統研究。這部作品十分系統詳細地在論述了高茲的基礎理論之後明確了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而且還針對於反資本主義結構進行改革和工人階級新時代的新變化等細節性問題進行了詳細地論述,明確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積極意義與未來價值。本文與此作品相似的是對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理論來源、建構內容等等各方面都進行了細致地闡述。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3:53

葉登耀(2010)在《從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試談生態文明建設》中將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聯系在一起,從高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視角談生態基礎的保護、從高茲對生態危機的理論談社會主義的生態重建、從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構想談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三個方面對高茲的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進行了論述。接著又在下一年的出版作品《論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2011)中論述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與馬克思社會主義自然觀理論對建構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影響。葉登耀的文章不僅深層地探析了高茲的相關理論,而且他還采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梳理分析了其他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論點。在《高茲與克沃爾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之比較》(2014)中他從“經濟理性擴大化”與“交換價值最大化”的比較、生產的更少,生活的更好”與“以生態為中心快樂生產”的比較、勞工戰略”與“生態系統”的比較對比出了高茲與克沃爾在分析探索資本主義環境問題根源以及實現解決環境問題路徑的差異。在《高茲與奧康納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之比較》(2015)中他又從“經濟理性擴大化”與“生產條件惡化”、“更少但更好”與“生產性正義”、“結構改革戰略”與“國際性激進綠色運動”的比較將高茲和奧康納探析資本主義危機頻發的根源與解決該問題的路徑進行對比分析。葉登耀的一系列文章不僅剖析了高茲生態思想的具體內容,而且在比較分析其他學者理論的基礎上,將資本主義環境危機出現的緣由和解決該問題需要實現的路徑進行了對比式的探討。本文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進而突出了資本主義世界中矛盾激化的現象,從而為論述生態社會主義具體的建構內容做好了理論積累。朱波(2016)在《高茲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中對高茲的相關生態學理論進行了深度剖析。他分別從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科學技術、勞動分工、異化消費和教育制度五個方面進行系統的批判。之後以對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的批判為切入點,系統地闡述了從經濟理性向生態理性的過度以及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朱波在作品中對髙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闡述采取的是循序漸進的模式,層次清晰,並在最後把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的現實狀況結合在了一起,很好地給人們呈現出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結構框架。本文也通過論述高茲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同角度的批判,在闡釋明晰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之上,將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與我國的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讓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真正可以給我國現代化的發展提供自己的價值。綜上所述,通過國內外文獻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外的相關學者在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社會背景、理論來源、思想構建方面研宄了西方綠色組織運動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影響以及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內容問題,但是在整體地把握高茲的思想方面還略有缺陷,正因為如此,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本立場,以高茲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理性的批判為側重點,對高茲對社會主義的解讀和建構生態理性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1.2. 2國外研究綜述

  隨著西方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生態問題的嚴重性也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中越來越凸顯。上世紀60年代蕾切爾?卡遜女士(1962)的作品《寂靜的春天》一經出版,就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感召力。環境污染產生的危害在這部作品中烘托出了悲憤的氛圍,使人們開始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西方先進的知識分子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研究也在此時衍生開來。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力求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中找到挽救環境污染危機的有效手段。社會主義最早的萌生也是從二十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在文章的論述中,二十世紀60年代環境污染危機的層出不窮使得人們開始反思自身對自然所作出的危害性舉動,也催生了二十世紀70年代里民間自發組織綠色運動的此起彼。這些階段性的探索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產生奠定了實踐基礎。從生態社會主義的提出來看,“生態社會主義”概念的最早提出應該源於德國的綠黨組織,在當時“生態社會主義”是同綠色生態運動的密不可分的,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把綠色納入革命的道路的呼聲很高,關於生態問題的各種討論層出不窮。威廉?萊易斯是早期進行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者之一,他(1972)在自己的作品《對自然的統治》一書中,指出了人在掌握了科學技術的手段之後加強了對自然的控制,獲取了更多的人類生存發展必需的自然資源。表面來看這是人類世界暫時的勝利,但從根本上看人類開始依附於科學技術的力量無節制地搜刮自然資源,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利用勢必會引起自然災害,從而危及人類的生存發展。他(1976)又在自己的另一部作品《滿足的限度》中,更為明確地提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主張,細致地闡述了經濟危機的產生以及應對經濟危機的具體做法。在這部書中他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發展以追求利潤為目的而置生態環境的保護於不顧,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這導致了嚴重的資源浪費,進而導致了人的異化現象及生態危機的產生,必須實行一種“穩態經濟”來調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減少資源的浪費進而達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一種嶄新的發展觀念。在本文論述高茲有關思想的過程中也著重論述了高茲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一味追求利潤價值觀的批判,以及用經濟理性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無限制蔓延來闡釋構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迫切性的相關內容。北美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本?阿格爾(1978)在自己的作品《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中詳細論述了人們的變革意識消融在異化消費的行為之中。在虛假需要的引導下,人們對資源的消耗也越來越為嚴重,人們的需求遠遠突破了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就會由經濟危機引發生態危機。在阿格爾的理論體系中要解決生態問題就首先要解決異化消費的問題,強調生態技術觀,用“小規模、分散化”的技術生產來改組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模式。在本文論述高茲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弊端的批判時,也把異化消費作為重要的論述部分進行理論闡釋,突出體現了以經濟理性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在錯誤消費觀的迷惑中喪失自我進取心,把消費當成釋放自我不滿的方式。

  當代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佩珀(1993)在他的作品《生態社會主義: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一書中,論述了如何推動生態主義接近生態社會主義,之後詳細論述了其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最後又過渡到了如何在實踐中進行社會主義。他提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初想法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世界中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其理論的積極意義主要在於佩珀清晰地描述出了出生態運動紅綠政治前進的方法。在這部作品中,佩珀在闡釋他的生態理論的時候很好地把歷史唯物主義與生態意蘊理論結合在一起。用發展性的眼光看待問題,從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探析思索,佩珀考慮到了人類要進行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就必須考慮到自然界的承載力。如果人類世界在發展的過程中考慮到了自然界的承載界限問題,那麽人類就會在維持自己合理發展訴求的同時也兼顧自然界的循環發展,從而在未來的發展中實現“共臝”的局面。在本文的論述中,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過程與佩珀存在一些不同之處,高茲的研究重點沒有放在推進紅綠政治前進的角度之上,而是首先表明了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資本主義的福利制度有很大的區別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學知識及民主制度來建構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

  作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奧康納(1997)在他的作品《自然的理由一生態馬克思主義》中著重分析了自己的生態思想。奧康納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所存在的種種弊端,得出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要擺脫經濟危機,實現長遠、高質量的發展是不可能的理論。從制度本質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是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引導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將會導致資本價值的不斷貶值,進而造成經濟的蕭條。而資本主義世界由於過度地搜刮自然資源而進行過度生產,必將影響到整個自然世界的承載力,破壞自然界與人類世界的平衡。奧康納不僅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而且結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代生態問題的現狀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矛盾進行了分析。在提到如何能解決資本主義世界生態危機的時候,奧康納給出的答案是走“改良資本主義道路”,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制度之內進行改革,此理論的提出並未觸及資本主義世界的本質問題。在本文的論述中,高茲也同樣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各方面存在的弊端,並針對資本主義存在的各種弊端來建構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使其的理論思想是有現實基礎作為依托的。

  約翰?貝拉米?福斯特(2000)在《馬克思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一書中,探析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產生生態危機的根源並根據自己所分析的緣由進一步論述了解決生態危機的路徑。從理論分析的角度來看,福斯特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入手的,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深度剖析,可以提煉出豐富的生態理論體系,他將其稱為生態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生態學思維具有一致性。當代資本主義世界之所以生態危機頻發並不是自然界自身的問題,人類世界不能僅僅看到生態危機爆發的現象而不去探究危機爆發背後的各種原因。在針對如何解決生態危機的問題上,福斯特主張從馬克思的“自然觀”與“歷史觀”中去探尋問題的解決途徑,當代資本主義世界中科技的發展與不合理的應用破壞了自然界的“

  新陳代謝”循環。在本文的論述中,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為基礎的,在其的演變進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高茲以存在主義為研究的基點逐步向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過渡,融合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思想和結合時代衍生而出的新思想。既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支撐又做到了結合時代的變遷精準捕捉時代發展中顯現出來的問題。

  克沃爾(2001)在《生態社會主義宣言》和《貝倫生態社會主義宣言》(2009)這兩份綱領性的文件中詳細地論述了不斷擴張的資本是自然世界中最大的敵人。他十分清晰地描繪出了導致生態危機的資本主義制度根源,在揭示出資本是自然的敵人的同時,闡明了資本主義不斷擴張資本追求過多的剩余價值使得人類世界的發展置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於不顧。針對對此,克沃爾在建構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時候,首先提出了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來滿足人類世界生產和發展的需要。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態化的生產應該盡量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共同發展。要實現此種願景,應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組建社會主義生態政黨來應對生態危機帶給人們的深重災難。在本文的論述中,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理性無限擴張的問題提出了生態理性的概念,而此概念的提出為的就是防止經濟理性的無限擴張,把經濟理性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防止生態平衡被打破而給人類社會帶來不可彌補的危害。

  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的激烈批判者,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在二十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並沒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力。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成成熟的理論框架,理論著作不斷問世,其理論思想的影響力在西方世界的影響範圍不斷擴大。利特勒認為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融合了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在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現象的批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態政治學思想,延續了存在主義思想對勞動和福利社會主義的追求。包令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的著重點放在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轉變過程上,將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對比分析,認為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建立在對當代資本主義生活的妥協和異化工作的批判基礎之上的。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宄歷程伴隨著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而不斷豐富發展。國外學術界對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既側重於從整體性把握高茲的思想,又側重於對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內容的具體剖析。而且由於國外對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時間較早,相較於國內的學術界,國外學術界對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更為深刻,研宄的內容也更為全面。1.3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1.3.1研究的內容

  本文通過對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探析來解讀和剖析高茲的“生態理性”理論,批判資本主義世界受經濟理性主導的社會現實,並在馬哲學科的研宄基礎上對高茲的生態學相關思想進行探析,從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中找到推進我國生態文明道路建設的可借鑒之處。

  第一章導論

  本章節主要由四部分的內容構成:第一部分闡釋出了我國現代化道路發展對生態文明問題的重視,並以此作為背景,將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意義分成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第二部分整理了國內外學界的專家學者對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觀點,了解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界研究現狀,從中總結探索出自己的研究架構。第三部分主要論述了論文整個章節的主要內容以及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主要論述了論文研究的創新點和難點。第二章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發展與高茲的理論來源本章節論述了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發展進程與高茲建構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來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在介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時候以20世紀後半葉興起的綠色運動作為出發點,從時間維度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進行劃分,將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紀九年代三個不同的時期進行解讀。二十世紀後半葉是生態社會主義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理清在此時期內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實踐活動對其的影響對深入研究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其次,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髙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來源,從整體看,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歷程經歷了半世紀之久,跨越了社會發展的變遷。之所以他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具研究有獨特性和長遠性是與其建構其理論來源的豐富性密切相關的。探析髙茲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對深入地分析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橋梁式的重要意義。第三章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主要內容本章節主要闡釋了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主要內容,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介紹了高茲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並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產生的原因與危害;其次介紹了高茲對資本主義科技的批判,揭露了資本主義框架下科學技術的本質,剖析了“技術法西斯主義”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後闡述了高茲對異化消費現象的批判,研究了異化勞動、虛假需要、異化消費在當時西方社會中呈現出的社會現象以及異化消費與同一時期生態危機的因果關系。作為一個構架與基礎的過渡理論,其在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從高茲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科學技術和異化消費三個方面的批判理論作為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主要內容能更好地剖析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深層內涵。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5:27

第四章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

  本章節主要論述了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主要論述了基於生態政治學的生態社會主義,將該部分的主要內容分為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生態學、技術和知識主導的科技生態學、建立在民主社會之上的政治生態學三個方面進行理論闡述。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高茲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通過對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天然形成的、福利國家不等於社會主義、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三個論點進行具體解讀,闡釋了高茲對社會主義概念的獨特認知。第三部分主要論述了高茲建構生態主義的思想,該部分首先對髙茲生態理性的內涵進行解讀,然後又對生態理性“更少”與“更好”聯結的本質進行進一步剖析,最後闡明了生態理性的實現路徑一改造勞動與科學技術。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構建之路,以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為基點,結合高茲生態政治學的理論基礎,突出高茲對社會主義認知的獨特構想,以高茲對生態理性的解讀為重點闡述了高茲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思想。

  1.3.2研究的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文章的立題主要是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而形成的。在文章立題寫作的過程中通過閱讀大量的相關的專業文獻專著和學術論文為文章的架構合理性提供充足的支撐。通過對不同學者的觀點加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研究現狀,為更好地拓展文章的視角提供了幫助。(二)歸納總結法:文章開始是從梳理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入手的,先是通過介紹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接著又通過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理論批判而過渡到高茲對生態社會主義的建構,最後分析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價值並與中國現當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聯系在一起。從高茲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批判入手,總結其問題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其為切入點建構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並進一步闡明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道路建設的積極意義。

  (三)理論聯系實際法:文章在論述的過程中,在闡釋高茲對資本主義世界批判理論和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現實社會發展過程的現實實踐,而且還從中國現當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入手,理論結合實際地體現出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意義。

  1.4研究的創新點與難點

  1.4.1研究的創新點

  (一)選題視角方面:高茲作為歐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代表人物,以其研究切入點的獨特性使其思想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學界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本文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以生態危機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加深為現實背景,結合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思想,深入系統的研究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論證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層邏輯,不管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對我國的未來的發展建設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二)研究的內容方面:本文通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梳理,剖析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20世紀後半葉的發展歷程,闡述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建構的豐富理論來源。在論證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概念的進行重新解讀,進一步了明確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建構過程和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內容。最後針對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辯證性的探析,得出了整體性的評價。1.4.2研究的難點

  由於對高茲相關研究的文獻作品比較少,高茲的作品以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性文獻的閱讀還存在著相對性的缺乏,所以可能對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缺乏整體性的宏觀認識。國內學者對於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在之前的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側重的是對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梳理,而將生態社會主義與中國現實狀況結合在一起的專著性的作品較少。而且高茲的相關生態社會主義的作品主要是在近年之中開始逐步興起,對於高茲理論的一些專著還沒有相關的中文譯本,所以給本文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第二章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發展與高茲的理論來源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研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二戰結束之後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萌芽,生態社會主義理論也在此期間之後開始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知識理論也在之後的幾十年之中迅速發展成為成熟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民間、政府間乃至國際組織活動都產生了密切的聯系,直至21世紀的今日生態社會主義理論仍在與更為寬泛的人類世界活動齊驅並行的發展。20世紀後半葉是生態社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理清在此時期內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實踐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對深入研究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高茲是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研究學者的代表人物,他以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批判的獨到眼光來建構生態社會主義價值理論。從整體看,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歷程經歷了半世紀之久,跨越了社會發展的變遷。他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具有獨特性和長遠性是與其建構其理論來源的豐富性密切相關的。探析高茲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個重要理論來源: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馬克思的異化思想以及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批判理論,對深入地分析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橋梁式的重要意義。

  2.1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

  2.1.1 20世紀70年代:萌芽時期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經過平穩的發展期,生產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開始出現了很多形式不同的壟斷性的行業與組織。但是伴隨著這很重發展模式,一

  些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明顯地浮現出來。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不斷加劇的環境問題開始越發地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把研宄的關注點轉移到探究資本主義世界環境污染的原因問題上來。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遊行集會及政黨活動也在此期間浩浩蕩蕩地進行著,這種實踐性的初步探索為20世紀70年代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實踐經驗。“

  早期綠色運動以生態主義為理論思潮。生態主義以生態中心主義為哲學基礎,把當今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以增長為取向的工業主義、工業範式,提倡生物倫理學、增長的極限。” ?1969年美國的蓋洛德?尼爾森在全美提議並開展有關環保問題的演講活動,這個有關環保問題的提議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環境保護問題探宄者的關注。這些影響力頗深的群眾性的自發運動為20世紀70年代伊始設立的“世界地球日”活動拉開了帷幕。從美國當時自身的國情來看,“世界地球日”的設立使得更多的環保有志之士加入到了環境保護運動的過程之中,也使得之前對環保問題不甚關注的民眾開始關注到環境保護問題。在“世界地球日”設立的第一年,美國就遭受了很多由環保問題引發的生態災難。南卡羅萊納州的核工廠泄露事件等環保危機的凸顯無不在提醒著人們生態問題事態的嚴重性。而當年第一次設立的“世界地球日”活動就引發了群眾對有關環境保護問題的大規模集會活動,所以這次由“世界地球日”首次開展的環境保護活動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環保署的設立以及各種環境法案的通過都與這次囊括美國各個階層參與的民眾集會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不願生活在呼吸骯臟汽車尾氣的世界里,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深。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地球日”的設立不僅在美國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影響到了世界很多國家地區的民眾對環境保護運動關注程度。這次運動在很大意義上被視為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

  “

  綠色運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旨在防止生態災難、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群眾性運動,它把矛頭指向資本主義制度,反映了各階層群眾以生態問題為核心的對資本主義的懷疑、不滿和抗議。”@繼20世紀70年代伊始設立“世界地球日”之後,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也在緊隨其後舉行召開。與首次“世界地球日”的號召和參與者為民間力量不同的是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參與者是由官方代表組成的,由世界各國政府共同參與研討生態環境問題的會議。“世界地球日”作為民間的環保活動,喚起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但美中不足的是早期“世界地球日”的參與活動多是以口頭鼓勵、號召的形式出現,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指導體系,而聯合國環境會議的召開就彌補了這種不足。這項會議通過了以人類環境宣言為代表的理論指導方針。另外會議通過各方參會代表的討論,整理出了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七大共同看法,並由此升華出了有關環保問題的共同信念。此次會議對敦促世界各國奔著平等、合作、友好的態度去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對各國加強本國人民的環保意識,完善國民環保法律體系起到的推進的作用。生態問題得到了社會各方的進一步探究,對生態社會主義的萌生與發展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各國的學生運動、保衛和平運動等民間運動風起雲湧。“世界地球日”的確立和聯合國第一次環境會議的召開也在此期間進行的,隨著人們對生態環保問題的重視。綠色運動也伴隨著學生運動、和平運動等非政府間的組織運動不斷進行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形成對自然的環保意識。在這些非政府民間“綠色組織”的領導下,生態意識滲透到了各個階層的人民意識之中。綠黨也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民間組織運動中誕生而來,它在誕生之初融合了各種民間組織運動的精髓,以綠色政治運動為核心,在綠黨的組織體系中,出現了生態社會主義的內容,在實踐運動的基礎上,探尋解決綠色問題的優良道路,在20世紀70年代,綠黨組織在歐美地區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在一些國家,綠黨成為了政府管理的實體,在解決環境保護問題上具有重要的話語權。更多實踐活動的參與,也使得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積累了更多的理論經驗,也吸引了更多的生態社會主義研究者的關注。20世紀70年代作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萌芽時期,其理論架構在這一時期並沒有發展成熟,它的誕生是伴隨著眾多的政府間及非政府間的民間組織運動的發展而來的。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日益豐富,在未來的發展階段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得到豐富發展。

  2.1.2 20世紀80年代:發展時期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時期,很多規模、形式不同的政府間及民眾活動都在積極地進行著。但是從深層角度去思考,這些活動之所以在70年代層出不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生態環境問題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嚴重性已經危機到了人類自身。一般情況下,在一種危機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時候,人們才能認識到這種危機的危害性,而在認識的初期,人們往往只會從表面現象分析問題,很難深入到內里進行思考。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里人們針對生態問題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解決單一的生態問題上,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態危機問題,減輕生態危機問題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這個決策就可以被視為是頗具有效性的。除個別思想深刻的探究者以外,這個時期的思想研究整體只是針對表層的生態危機問題而言的,政府間及民間制定的相關規則及其法律也是針對生態危機問題本身進行的。總體而言,20世紀70年代的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研究大體是圍繞著生態問題本身進行思考的,而造成環境污染問題的本質原因以及對生態社會思想的進一步探宄還停留在一些淺層次的分析之上。20世紀80年代有關生態環境問題的綠色運動還在繼續進行著,隨著此類運動的進行,人們開始越發地深入探究隱藏在生態環境背後的社會問題。80年代是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時期,資本擴張的範圍越來越大,資本呈現出過量聚集在個體手中的現象。正是由於資本被聚積在個體手中,所以這些積累了大量資本的資本家就對自己所擁有的資產具有絕對的話語權。而且資本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大量的利益,工人為了從資本家那里獲取維持生計所需的薪水,時常把自己當作成機器式的工具,幾近忘記了資本家剝削自己的事實。在20世紀80年代里,歐洲的所謂工會也呈現出衰敗的趨勢,沒能幫助工人爭取到更多的權益。一方面工人所處的環境的各方沒能有效地幫助工人爭取到更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資本合並的情況屢見不鮮,資本聚積在一個資本家手中的情況越來越多。各方話語權的削弱與資本家個人壟斷市場情況的發生,既損害了工人自身的權益,也使得資本家不斷利用自己對手中資源的壟斷使用權搜刮自然資源。這些問題不斷深入地被社會各方所關注,人們也開始反思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弊端,不再僅僅停留在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的表面之上。

  隨著綠色組織運動此起彼伏的進行和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入性思考,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政黨體系。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綠黨組織在新西蘭成立。但是真正對綠色政治具有深刻影響是在20世紀80年代活躍在資本主義政壇世界的德國綠黨。與以往傳統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政黨不同,在80年代,綠黨是結合時代的發展產生的政黨,由於與傳統政黨的組織結構不同,所以綠黨在80年代絕對是資本主義政黨世界中一股新鮮的血液。它結合當時群眾組織運動中最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將政治與生態危機問題相結合,並且對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如反核武器運動、女權運動等問題都做出了良好的解讀,並制定了屬於自己政黨特色的問題解決框架結構,以新穎的形式吸引著民眾的關注。由於歐洲的綠黨貼近時代發展的特質,在20世紀80、90年代中在歐洲政壇占有了越來優越多的席位。人們開始從政治的角度審視生態環境問題對社會進步發展的影響。綠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由於當時還受到後工業社會理論等的影響,福特制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綠黨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要求分散化的治理模式,它極力反對集權主義與官僚主義,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綠黨對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大規模聚積模式的質疑。20世紀80年代是綠色政治活躍的年代,綠色政治理論的不斷豐富與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入思考為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成熟與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1.3 20世紀90年代:成熟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綠黨作為一種新型政黨己經在資本主義世界政治力量的博弈中發揮出了重要的影響,生態社會主義理念也隨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範圍內有了很大的影響力。民眾們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生態文化觀念的影響,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生態價值觀。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6:51

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世界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探索生態社會主義的有關理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由於在當時的西方世界中傳統社會主義存在固有的弊端,所以使得在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對於重建生態社會主義思想解決資本主義世界固有的弊端產生了一些動搖。但是從另一方面看,當時很多探究社會危機的研究者已經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是存在固有的弊端的,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抑制社會前進的腳步。所以當時很多學者在20世紀80、90年代相交之季,開始反思傳統社會主義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融合資本主義在當時暴露出來的種種危機而讓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進行發展。由於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政治格局的變化,西方社會主義者在這一階段中給予綠黨以更多的支持。“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失敗,使人們對傳統社會主義的希望破滅了。但人們又普遍對現實感到不滿,產生幻滅感。” ?而作為當時生態社會主義在政壇上的力量,綠黨無疑在當時收到了來自政壇社會主義者多方的支持,他們用自己在西方政壇中的力量給予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更多的影響力。“但社會主義與生態基礎的有機結合並非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進行跨越性的思想解放及觀念更新,也需要從思想及觀念上對傳統社會主義給予科學審視和定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明確了自己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為基礎,糅合了西方民間綠色組織的實踐經驗和綠黨政治思想的精華,還提取了當時追求和平等新興思想的精華,逐步開始形成完整的體系。不同的研究者也根據當時的思想體系,給予自己的觀點,形成關於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不同學派。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人們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開始進行研究,發展至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成熟的體系。從時間階段的變遷角度來看,不同的生態社會主義研究者以不同的視角為切入點構建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在北美生態社會主義研究者中,威廉?萊斯從人利用科學技術無限制地掠奪自然資源入手,揭露了人們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對自然界造成的不可磨滅的傷害;本?阿格爾繼續發展了威廉?萊易斯的學說,並在當時資本主義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工業發展以及消費對人們的負面影響解讀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在歐洲的生態社會主義研究者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高茲,他將自己的政治理念與生態理念相結合,主張要建立以生態理性為框架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20世紀90年代,各派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都開始步入成熟體系的研究階段。在綠黨等各種政壇政治力量發展以及世界大環境的科技發展、時代變遷的影響下,生態社會主義也在進一步進行完善,從其理論研究開始邁向成熟時期開始,生態社會主義研宄者都開始不同程度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立為生態主義理論研究的基點。這讓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正是20世紀90年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以及東歐劇變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這為集眾家智慧推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做好了鋪墊。20世紀90年代是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已經開始構建了成熟的知識體系框架,到了 21世紀,科技更以耀眼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變遷的剖析,為人們正確審視科技發展、保護綠色生態環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2髙茲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

  2.2.1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

  存在主義最早是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提出的,雖然在其早期的學術理論體系中還存在著一些神學色彩,但可以肯定的是存在主義是一直具有人道主義光輝的理論體系。高茲對存在主義的關注起源於他在童年、青少年時期對自己社會定位的困惑。高茲的早年生活在二戰期間,由於納粹德國思想的不當宣傳,高茲對自己多元血統產生了定位困惑。那時的他一直不能尋找到歸屬感,屬於青春期少年的敏感使他的求知欲落在尋找自己的歸屬感與社會定位之上。高茲在早年的學習生活中一直都在探尋一種理論去找尋自己的歸屬感,而存在主義理論探究的正是探尋歸屬感與社會定位問題,所以存在主義理論也成為了薩特最早研究的理論體系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中,高茲尋求到了一份雜志社經濟欄的工作,而這個命名為“現代”的雜志社的主辦人之一就是存在主義理論的研究者之一薩特。“高茲在《現代》雜志內部雖然在某些問題上與薩特有分歧,但這並沒有影響1969年高茲成為《現代》雜志的編輯。” ?而在這期間高茲在進行存在主義研究的時候經常向薩特進行請教學習,二人也在此期間建立師生一般的友誼。薩特的存在主義有兩個重要的名詞一 “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泛指不為外來的意識所影響、支配的存在,它就是它本身的一種存在,所以無論外界如何發生變化,它都不因外界的變化而使自身發生改變,它不需要以任何的其他事物為依托。但又與唯物主義中的現實生活中最實際的存在有著很大的區別,它不是實體存在著的事物。在薩特的理論體系中,“自在的存在”更是類似於一種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但卻能夠反映隱藏在事物背後最深層次的本質。與之相對應的另一個名字一“自為的存在”,則是泛指被意識所影響的事物,它本身就是一種被意識所影響的存在,與“自在的存在”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是受人類的思想意識所影響的一種存在。而在社會上,人剛來到這個世界是沒有自己的價值觀的,而在後天環境的影響和學習某種技能的過程中,人們的主觀意識就會浮現出來,在這個階段就可以看出意識對人們發展的影響作用。在薩特的概念中“自在的存在”就相當於一種虛無,“自為的存在”比起“自在的存在”多了人類世界意識的影響。高茲通過薩特存在主義兩個重要名詞的分析認識到薩特的研宄始終是建立在超脫於現實之上的虛無主義之上的,他的研究還存在很大的唯心主義色彩,薩特的存在主義研宄最缺乏的就是實在性。所以在高茲的理論體系中,他發展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他克服了薩特存在主義超脫現實世界研宄的傾向性。對於高茲而言,以往的很多哲學家對世界的思考都是漂浮在唯心主義世界之中的,他們都沒有把人當作成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去進行思考,他們的研究最大的共性缺陷就是缺乏對作為主體存在的人的思考。高茲認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而存在的,要克服外在的世界對自己的異化,該理論的發展為後來高茲在生態社會主義異化消費的研究提供了基礎。高茲關注薩特的存在主義理論還體現在高茲對薩特存在主義重要理念的解讀與升華。“在三個層面的價值等級中,高茲把生命價值、審美價值、道德一實踐價值分別對應於過去、現在和未來,他認為人類存在的理想狀態是個體能夠在這三個層面上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自身視為既是生理的存在又是富於想象的存在,同時還是道德的存在。” ?其中,高茲最先探討的是“生命價值”,“生命價值”在高茲所研究的三個階段中對應著過去的階段,從存在著的主體來看,“生命價值”只代表主體本身真實存在著的部分,它還指代著現實生活中社會各種環境因素對人類成長發展的影響。在這個階段,高茲認為人是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的,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我們本身作為一種實體也會具有自己原初的理念,這種原初的理念會與外在環境對自己的影響進行抗爭,它對抗著外界意識對自身成長的影響。高茲在“生命價值”的理論論述之中,人並不是天然存在的一種實體,人一

  開始就會受到社會意識等多方面的影響,人一直處在與他物的影響之中,並不斷在這種影響之中尋求超越自我。在“生命價值”之後,高茲探討的第二個價值就是“審美”價值,它對應著“現在”的發展階段,總體而言,高茲對審美價值的追求更像是在論述一種對超脫現實的自由的論述。審美價值是不受任何客觀實在性束縛的,它是與“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成為完全不相關的兩個部分。在審美價值的理論體系中,它把意識作為一種超脫現實的虛無性的存在,與“

  生命價值”相比,它不受現實社會中的實踐活動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想世界美好願望的體現。但不難看出,這個階段的理論過於絕對化,把現實社會至於虛無主義之上,存在著自己固有的弊端。高茲所論述的最後一個探討的價值是“

  道德一實踐”價值,與之對應的是未來的發展階段。正如“道德一實踐”價值的字面意思那樣,這個階段在追求著道德層面的轉換。高茲在未來階段所追求的境界並不是通過現實中的實踐活動指引而成的,而是被一種意識活動的引領所達到的更高境界。

  高茲對存在主義三個層面價值的思考是帶有唯心主義傾向性的。雖然唯心主義色彩的存在使得其理論欠缺了完滿性,但是高茲對該理論的探析引發了他對異化問題的進一步思考,高茲對生態問題的解讀也與薩特早期存在主義的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他對薩特存在主義理論的繼承發展是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念構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基石。

  2. 2.2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高茲對馬克思異化思想的探宄主要起源於他早期對存在主義思想的研究。在高茲對存在主義的三種價值對應著的三種階段進行了探究之後,又進一步對存在主義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因為高茲早年的社會定位問題的困擾,他一直在思考著人類歸屬感與追求的問題。他通過對存在主義問題的思考,一直在思索著人類最開始的夢想是始於何處、人類追尋夢想付出努力實現自我的過程以及到最後人類的價值認同感等等問題。總體來說,高茲在存在主義中探索的問題可以理解為某種獨立的存在主體是如何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如何進一步升華超越自我的問題。從這時候的思考開始,高茲不再是那個純粹的唯心主義者,他開始逐步體味到如果一味地研究形而上的抽象問題,並不能實現與現實社會的聯結。他把自己的研宄重心開始從抽象唯心主義世界的客體轉變為客觀現實世界中的個人,這時的高茲已經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高茲的人本主義思想的理論探究開始變得豐富而更有現實意義。

  費爾巴哈最早提出“類概念”是為了把人類與動物區別開來,馬克思的“類”概念真正把人看成是與動物有區別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高茲在從存在主義研宄轉向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時候把人從抽象的世界中剝離而來,把人看成在客觀現實中的人,可以通過自己原初的夢想去追求自己的價值,這與馬克思“類”哲學的概念頗有相通之處。但高茲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起初也對很多理論思想持反對的態度。因為受早期研究的薩特存在主義的影響,他認為人必須經歷過“虛無”才能重歸社會現實,才能把自己看成是在客觀現實世界中的人,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實現價值。他把現實中的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條件都看成是既定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依次遞進的三個階段,人們要進階到下一個更好的階段進行實踐必須是在現實的客觀世界中進行的,如果讓自己陷入到“抽象虛無”的世界中,那自身的發展很容易陷入到停滯不前的不良後果之中。“

  高茲的異化理論是站在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待異化問題的,他認為只要有分工就會有異化,要消滅異化,就要消滅社會分工。” ?他對存在主義的深層次探析不斷優化了自己的思想去吸收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華。他的“三階段”理論,也引發了高茲對資本主義世界中個人發展的思考。他開始意識到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人們好像並沒有“集體”的概念。資本主義中個人利益至上的原則也在使得人們僅僅關注自身利益,人們的目標價值存在感很低,似乎只有追尋到更多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的身心更加愉悅。不言而喻,他們喪失了自己追求實踐理想的能力,他們已經被資本主義的“異化思想”所同化。在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異化現象是該體系著重剖析的問題。人們進行著勞動,但是這種勞動又不是自己內心真正向往的勞動,人並不能從這種勞動之中獲得歸屬感與滿足感;即便自己通過勞動生產出了產品,但是此產品並不能為我所用,產品生產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投入市場獲取利潤;工人的辛勤勞作並沒有給工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的財富,反而使很多辛勤勞作的工人陷入貧困之中;資本主義價值觀對工人思想的不良引導使得工人們喪失了集體意識,喪失了自我奮鬥實現自身價值的拼搏精神。馬克思在分析異化勞動的時候是從一個唯物主義者的角度進行出發的,可以說馬克思當時的理論體系是成熟的,他對資本主義對工人的迫害以及背後存在的問題本質分析是精準的。但是高茲一路從存在主義分析到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雖然異化理論的分析對高茲的影響非常大,但是高茲理論體系真正的成熟思想普遍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所以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異化理論的時候高茲還是帶有唯心主義色彩的理論探究者,可以將異化理論理解為他理念思想的過渡階段。

  高茲最開始研究異化思想的時候受存在主義的思想影響很深,他認為客觀世界的各種環境因素都是強加於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的,所以高茲一直認為只有我們在進行著與外界相關聯的活動的時候才會產生異化現象,在他的理論體系里,異化更像是當我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完成自己的夢想,但是中途產生了阻礙的因素讓人不得不去放棄自己的夢想的現象。高茲把社會中的異化具體分為了幾個不同的層次:我們在社會中生存,別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對我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影響,這就會產生異化;我們生活在一個整體性的組織中,這個組織的環境、價值觀也會對個體的主觀意願產生影響從而產生異化;當我們在追尋自己原初夢想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也會使我們最初的主觀願望發生改變隨之我們也會發生異化。資本主義社會存在固有的弊端,它推崇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使得人與人之間處於對立狀態,所以資本主義社會很容易生產異化現象,.而且因為其本質的弊端很難遏制異化現象對資本主義世界全方位的影響。高茲對異化問題的探索是高茲從資本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過渡。通過異化問題,高茲開始真正關注到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弊端,他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上,看到了資本主義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對人身心的腐蝕,從此高茲開始從抽象的世界中慢慢脫離開來,不斷開始深入了解資本主義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2. 2. 3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科技的批判理論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富有影響力的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以社會哲學為研究對象。該學派的理論研究者所著的理論都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他們批判的內容也多是圍繞著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弊端進行的。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思想蓬勃發展的時期,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分析的到位與深刻也吸引了當時在探索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高茲的目光。“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8:10

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指出,科技發展不一定是進步的、積極的,因為科學技術並非中立,它受資本主義制度影響,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服務。”?高茲在20世紀70年代的思想基本上是停留在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批判基礎之上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高茲受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首先,馬爾庫塞的“虛假需要”理論和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理論對高茲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響。“馬爾庫塞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迅速提高,人類開發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人類日益脫離與自然的天然聯系,切斷了與自然天然聯系的紐帶,人成了沒有根基、迷失方向的存在。” ?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在資本主義發展以前,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力是很小的。自然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進行發展,和人類世界的發展並沒有太多的交集。人類世界對自然世界的發展的影響力也很小。但是自從資本主義世界發展之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從微弱的關聯性演變為密切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助力作用。因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就可以使用更加先進的工具去影響自然。當人們對自然的影響力加深的時候,人們沈溺在自然給人類自身帶來巨大利益的滿足感之中,不斷地衍生出更多的貪欲去把自然視為人類獲取自然資源的工具。這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當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科技推動了人類世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掌握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之後,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產品的產量也不斷增多。一個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有投入市場成為商品被消費者購買之後才能為資本家帶來利潤的增長。所以商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不斷制造甚至鼓吹、誇大產品的功能以及必要程度。很多人會被這種不良的消費觀誤導而去購買自己本不需要使用的商品,這樣的消費觀使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被削弱,虛榮心成為了人們在消費過程中的主導驅使力。高茲以此為出發點研究了異化消費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不良影響,並為進一步研究資本主義科技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基點。

  另一個對高茲思想理論影響極深的人物就是哈貝馬斯。哈貝馬斯最為著名的理論體系就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體系”,他把現實生活所存在的世界與之前哲學家一直在爭論研究的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中拋離開來。他把這個自定義的“生活世界”當作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去進行研究。他所創設的理論體系中的關鍵性的名詞一“交往行動”就是在他所定義的生活世界中進行的。在其理論體系中,現實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就是一種理性化的過程。哈貝馬斯把他自定義的世界看作是同一性的整體,人們在這個生活世界中是具有關聯性的,人們經常在這個世界中團結協作完成一系列任務,但在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是會存在很多矛盾而不願意進行協同發展的。而他的交往行動理論體系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人們可以摒棄偏見、貧富差距等不平等意識對人們思想的控制的和諧社會。但是由於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存在人們往往只重視經濟利益帶給人們的好處,異化思想逐步把人從自己的主體性思想中剝離出來,淪為被技術控制的工具,具有同一性的交往行動社會就在這種思維定勢的影響下被割裂開來。哈貝馬斯的理性化思維為後來高茲在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批判經濟理性帶給資本主義世界的不良影響,重新構建生態理性社會鋪墊了基礎。對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的探究也使得高茲在資本主義世界的變化中透過本質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可以說對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構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章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主要內容作為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高茲的理論探究歷程從20世紀的後半葉跨入到21世紀。與其他西方生態社會學者不同的是,高茲是以存在主義為切入點開始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建構的。在對存在主義的批判過程中高茲又敏銳地感覺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會產生出層出不窮的生態危機事件,正是因為資本主義內部出現了矛盾。高茲在為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理論來源的時候開始就關注到了現實中的資本主義生態危機。作為一個基礎性的過渡理論,該理論為高茲構建日後的理論框架起到了聯結性的作用。從高茲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科學技術和異化消費三個方面的批判理論作為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主要內容能更好地細節式探究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深層內涵。3.1高茲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批判

  3.1.1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產生的原因

  高茲認為經濟理性並不是自發地產生的,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是不存在經濟理性的。由於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社會大規模的生產是及其少見的。人類從事生產的方式多為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其中多為以家庭為單位,這種類型的生產單位具有極強的自主選擇性,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來規定勞動時間。所以經濟理性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是並不適用的,因為人類在那種發展階段過得是自給自足的生活,而經濟理性正是與人們“自給自足”的生活理念相反。經濟理性讓人們形成了一種觀念即人們不能僅僅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以追求無止境的利益為出發點。

  在高茲的理論體系中,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進行的商品生產並不屬於經濟理性的概念範疇,經濟理性的存在就是為了除去自身以外的存在,而且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商品。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經濟理性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離,生產者將生產的多余商品投入市場,消費者因自身的需求而購買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這樣消費者通過購買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在生產力低下的時期,人們滿足自身的需求都十分困難,所以也不會把多余的物品放到市場上進行銷售。在資本主義萌芽帶動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之前,即便人們在一些情況下會有盈余的產品放到市場上銷售,也因為人們對商品市場的認識不足再加上生產規模的限制,生產周期的不固定,商品市場很難形成統一的價格標準與管理機制。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經濟理性是難以發揮自身的作用的。經濟理性的出現還有一些必需的因素就是經濟理性影響的範圍必須是在脫離家庭的公共領域內,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小規模生產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即使有生產盈余產品產出,也因為當時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不健全而很少投放於社會公共領域之中。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不能投放到社會之中就說明這種產品只能滿足生產出此產品的家庭的需要,它只能對單一的生產家庭產生作用,而不會對社會公共領域中的其他人產生影響。

  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人們的價值觀念就是自給自足,人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是為了滿足家庭或是小團體的需要,即便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生產出過剩的產品,但在當時人們的想法也往往只是把這些過剩的生產品儲存起來以備生產短缺時的不時之需。人們對於產品的數量問題並沒有顯示出過多的欲望。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起來之後,人們就顯示出了對數量的追求。資本主義帶來了強大的生產力也帶動了大規模的生產模式,之前小規模的家庭式的生產方式或是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都被替代。在經濟理性的指引下,人們的主觀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壓抑,財富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很多人都會渴盼的欲望品。當時,市場已經形成了相對較大的規模,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價格管理機制。因此,人們在不斷地追求利潤獲得財富。利潤的積累會讓人獲得極大的財富,所以越來越多的生產品被投入到消費市場,資本家們也在不斷渴求自己的工廠會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在經濟理性理念的指引下,人們普遍受到數量模式的指引,他們會認為更多的商品的產出意味著更多的商品被投入到市場之中,每個商品獲得的利潤都是一定的,更多的商品就意味著更多的利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一味追求利潤增長,把更多當作更好,不斷盲目追求生產規模和生產數量的擴大,而置市場供求規律和生態環境保護於不顧。

  經濟理性幾乎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產生的,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經濟理性的產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條件。經濟理性影響著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但是經濟理性一味地追求價值和數量顯然是具有局限性的。經濟理性的無止境發展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對於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尤為不利。

  資本主義世界以追求利潤為衡量價值的尺度,而利潤的產生是從商品生產中來的,一個產品從生產品轉變為商品需要市場提供銷售的環境。產品的生成需要各種資料的提供,而生產產品所需的資料並不是天然產出的。在經濟理性觀念的指引下,人們不斷追求更多產品產量的產出,更多的產品產出就意味著更多生產資料的使用。當人們對生產產品數量的欲望無止境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被人們搜刮。但是市場是存在供求關系的,當人們生產出過多的商品的時候,市場並不一定能把這些商品全部銷售出去,一部分未銷售完的商品就會淪為積壓商品,失去自身的使用價值。所以經濟理性讓人們過分地追求數量的增加,對自然資源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甚至對於一些自然資源來說一旦不適度地取用就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失。當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到自己國家的資源正在被耗竭的時候,又會去其他國家搜刮資源,造成全球性的資源環境問題,而全球性的生態問題會波及到整個人類世界的永續發展。

  3.1. 2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產生的危害資本家進行生產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利潤。生產出的產品被投入到市場成為商品就能使之獲取利潤。所以“數量”至上的原則形容資本主義市場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再為貼切不過。資本家為了生產更多的產品不可避免地會需要更多的生產原料進行生產。所以在經濟理性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會被無節制的獲取。當資本家意識到“人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被打破的時候,他們為了維持生產原料的供給,會下意識地進行一些環保生產活動。但是這種環境保護活動並不是真正為了保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而是擔憂由於自然界物質的匱乏而使自己的生產利益鏈條中斷。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當一個地區的生態平衡真正被打破的時候,這個地區的資本主義企業就會著手去引進一些環保設備,雖然這種補救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態危機,但是從本質上看,資本主義企業仍在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引導下追求著數量上的優越性。而且有些時候,資本主義國家法律條文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然資源的耗竭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害,會明文規定只準許引進環保設備的企業進行生產。但是很多中小企業由於不能負擔引進環保設備的生產成本而被資本聚積化程度更高的大型企業所吞並。而資本聚積化程度極高的大型企業在獲得了更多的市場占比和更少的市場競爭對手的時候,資本主義壟斷現象就更容易產生。當這些打著環保的名義而對市場進行壟斷化銷售的企業出現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商品利潤就會被壟斷企業占有。當市場競爭程度降低的時候,資本主義企業家就會在經濟理性的指引下更加無節制地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以追求利潤的不斷增多。

  經濟理性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僅僅表現在追求無止境的數量問題上,而且由經濟理性引導的理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極易滋生人與人之間的攀比關系。在原始生產力支配的社會中,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人們的追求也往往都是最低層次的需求即滿足溫飽,在當時人只要能滿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就會感到滿足,再加上當時的人們很少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獲取自然資源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當時的那個階段自然資源並未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壞。但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經濟理性使人們在追求無止境的數量的同時也使人們產生了無止境的欲望。人們越來越把目光放在那些可以滿足自己欲望的消費品上,因為這些消費品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些可以滿足自身虛榮心的商品往往都不是人們滿足自身生存基本需求的商品。高端消費品的產出往往需要精密又稀缺的自然資源,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自然資源的枯竭,而且一味地以追求利潤為標準又會加劇社會的貧富分化,使得生產產品的工人並不能享受到自己所生產的產品,反而使得財富更進一步集中於資本家手中。這對社會秩序的公平有序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都有很大程度的損害。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09:50

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經濟理性不僅在資本主義生產活動和消費觀引導方面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經濟理性的存在從資本主義的建立開始已經逐步滲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具有整體性質的組織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要得到滿足就必須與其他的個體或團體發生關聯的,可以說人是處於社會關系的狀態之中的。但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理性的存在使得生存在社會中的人們忘卻了他是屬於集體的,他是應該具有集體意識的,他只認為他是屬於自己本身的個體的,所以他只顧追求個人的利益。即便在與他人進行必要的交往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把機械的利益價值當作成為交往的必要目的。經濟理性的存在己經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發生的異化,把他人當成利益交換的工具,而不是生存在社會中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這種借由經濟理性帶來的資本主義個體利益的極端化,也使得資本主義世界中的人們為了滿足人類自己的私欲而置自然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於不顧,進而把“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衡狀態置於深淵。率先利用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發展而獲得豐富物質回報的國家,在破壞了本國的生態平衡狀態之後,為了減輕環保技術對生產成本的壓力,他們逐步把搜刮自然資源的的視線放在一些生產力相對落後的國家之中,這樣他們不僅破壞了本國的生態平衡,而且使這種被經濟理性所導致的生態破壞的範圍擴展至全球的範圍。3.2高茲對資本主義科技發展的批判

  3.2.1資本主義框架下科學技術的本質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持中立的態度,很多學者都和馬克思持相同的論點。從辯證的角度分析,科技的發展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生產力進步,另一方面也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與馬克思在內的大多數學者不同,高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態度非常激進。在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體系之中,經濟理性貫穿了他研究內容的整個脈絡。在他的經濟理性研究理論之中,很多事情都在囊括在他對經濟理性的理解之中,而相對的,他把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理性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控制結合起來考慮。由於高茲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經濟理性影響的,而在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科技發展提升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力,是提高資本主義生產效率的主要因素。所以高茲對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否定態度就衍生到了他對科學技術的否定態度。

  就像高茲在研究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背景時期,科學技術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具有極大的社會關注程度,每一次科技的發展都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大的沖擊力影響。所以髙茲把科學技術放在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決定地位上,“他認為科學技術是建立在經濟理性的基礎之上的,並不像馬克思等人認為的那樣是中性的。” @就像高茲對經濟理性發展的分析那樣。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人們受限於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態,無法獲取大量的物質生產資料。即便人類在當時會運用一些簡便的技術去獲取自然資源。因為損耗的資源在合理的限度內,所以自然界可以很快地循環補充自己喪失的那部分資源。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之前的科學技術只是一些不成知識體系的,而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更傾向過一種“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所以對獲取更多的資源沒有很大的欲望,而且當時技術相對簡便易懂是大多數人可以共同掌握的技能。而高茲探討的科學技術與經濟理性產生之前的簡易技術不同,該概念衍生自經濟理性中的“科學技術”,是與經濟理性產生之前的簡易技術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在經濟理性遍布滋生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在追求更多產量、占有更多資源價值觀的引領下,每一次科技的發展都不可避免淪為了資本主義加強對自然界支配作用的工具。由於在資本主義世界里,科學技術己經形成了相對完備的知識體系,所以當資本主義對某方面的資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就能刺激著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爭相對研宄與這項科技相關的科學技術。因為社會的需求,當這項相關的科學技術的誕生之時就會制造出比之前更強大的社會生產力,特別是在針對這一項被大量需求的生產領域。高茲在這時候就認為科學技術可以引領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傾向,從反面說,即便社會上沒有明確的領域需要,科技的發展仍然可以帶來相關領域甚至很多領域的進步,人們占有更多資源的虛榮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滿足。而往往不會考慮科學技術是不是控制了自己的價值觀,這項技術的產生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定時期的愉悅感,但人們沈溺在這種愉悅感中迷失了自我,忘卻了生產力的發展向自然資源宣示的傷害,也忘卻了自己的本心與原初的夢想。科學技術發展帶給了資本主義社會更大的生產力,也使得人們不斷爭先學習更為先進的科技從而增加自己爭取到更多利益的機會。科技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處於決定性的地位,它控制著資本主義世界中人們的價值觀趨向,也成為了在經濟理性支配的社會中競相追逐利益的目標。高茲一直把科學技術的作用看得分外重要不可替代,在他的理論中,科技的發展會嚴重破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破壞人與人之間正確交往活動的進行,甚至在政治層面淪為政客們權利角逐的砝碼。經濟理性的產生為這種具有極大負面影響的科技做好了鋪墊,只要經濟理性存在,科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會不斷地給社會滋生出更多的混亂,嚴重影響資本主義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3. 2. 2 “技術法西斯主義”的危害在資本主義世界里,經濟理性的滋生使得科技的發展逐步衍生出盲目追求利潤增長的需求。在高茲的理論探析中,科技的發展己經完全淪為了助長經濟理性氣焰的工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追求過快地經濟增長速度追求更高的數量增長,就需要科學技術為資本主義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目標服務。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以經濟利益為衡量價值的標準,所以科學技術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人與人的交往變得以利益的交換為前提性的條件,科學技術的發展表面上改善了人的物質生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為了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而丟失了人類自身作為獨立個體而擁有的最原初的夢想追求,人們為了追求物質而存在,只有追求到了更高的物質財富,才能讓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提升。而且科技的冷漠性不僅在人類社會之間的交往關系中有所體現,而且還蔓延到了人與自然界的相處之中,科技存在的目的就是僅僅為資本主義世界進行服務的,只要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那不管自然資源是否可以承受,資本主義世界都會站在“技術法西斯主義”的立場毫不猶豫地去盡自己最大的限度調配自然資源,以保證資本主義世界中的資產原料的供應充足,這嚴重損害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平衡狀態。“

  高茲認為科學技術被納入到資本主義統治體系中,被嵌入了資本主義的權力關系,服從和服務於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大的範圍,資本主義世界是由多個國家構建而成的。由於資本主義世界追求利潤的目標,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會存在有極大的競爭狀態。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取領先於其他國家的先進地位,不斷地爭相向自然界獲取資源。為了在占有生產原料和市場占有率,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都將提高發展進度的目標放在了尋求科技突破的優勢上來,所以先進的技術也成為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國家間爭奪的優勢資源。技術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取得領先、獲取財富的籌碼自然是與經濟理性的存在密不可分的。一個國家擁有了領先於其他各國的優勢技術,它就可以利用這種優勢資源向其他迫切獲取這種技術的國家索取物質利益。久而久之,物質資源開始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一

  個國家之中,國家間的壟斷現象也開始不斷出現。而且在經濟理性不知滿足價值觀的引導之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的先進科技的爭奪戰之中,為了給自己的國家獲取更多的財富與利益,強制其他國家聽從自己的意願,進而出現了很多極端的科技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發展。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資本主義世界中軍事科技的競爭,資產階級世界中的官僚階級把科技當作政治籌碼,在這種不當價值觀的引導下,滋生出了一系列的把掌控技術作為剝削其他階級的政權階層。資本主義科技的發展在國家內部淪為了資本家和政權階層追逐物質財富,獲取政治權利的工具,它不僅僅在國家內部滋生了更多不平等的現象,而且還嚴重影響的國家之間的有序競爭發展,為了追求經濟理性,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很多國家都加入了這場以科技為手段的資源掠奪競賽,更有甚者把一些極具危險性的科學技術也拉入了這場競賽之中。

  在宏觀層面上,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科技使得國家內部和國與國之間的有序競爭被破壞,資源被無節制地掠奪破壞。而且深入到微觀的個體中進行觀察,我們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個人也受到經濟理性引導下的科技的影響。因為在資本主義開始發出萌芽之前,人們即便掌握了一些比動物界生產效率更高的技術去獲取自然界中的生產原料,但是這種技術究其本質不過是一些簡易的手工藝活動,是人們在對生活的摸索中得來的只能稱之為技藝的技術,很多個體在模仿其他個體的使用之後就能輕易地掌握這種技藝。這種技藝的媒介大多是人們親自動手進行加工的工具,所以對提高生產力與生產效率並沒有太大幫助,這些技藝的運用對當時自然界的平衡發展狀態的影響也是很小的。但是當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之後,人們對技藝的發展觀念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這個時候手工技藝開始轉變為一種技術,人們不單單開始使用這種技術,而且開始探索掌握在這項技術背後提供的能源動力。資本主義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蒸汽成為這次革命背後的能源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電能開始作為第二次革命的能源動力,從這時候開始,人們可以對社會發展中的科學技術進行具體詳細的知識技能的規整,資本主義的發展也相應得使科學技術的不同方面演變成為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的學科。資本主義世界最早發展的時候,那些最先掌握這些技術的人們可以以學徒學習技術的名義去獲取物質利益。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直到二戰結束後的20世紀里,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得更加覆雜和具有精密化,所以由於先天個體的差異,社會中掌握了精密技術的技術精英階層成為了社會生產活動中的主導階層。在資本主義的分工中,大致出現了兩個層面的現象:一是掌握了更高階的科學技術的精英階層對其他沒有掌握此類科學技術者的壓迫;二是由於社會整體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機械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資本主義世界進行生產需要的傳統工人階層的數量越來越少。資本家進行生產只需要聘用少量的掌握自動化生產技術的精英階層即可。這樣大量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層就淪為了失業者,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奔波,徹底將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依附在他人身上,喪失了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的主觀能動性。“科學技術受制於資本邏輯,資本通過科學技術獲得最大利潤,科學技術的所謂中立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0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科學技術通過自己能夠創造生產力的價值已經把資本主義世界的方方面面納入自身的掌控之中。3. 3高茲對資本主義異化消費的批判

  3.3.1異化勞動、虛假需要與異化消費人可以運用智慧進行勞動來獲取自己需要的自然資源,因此使得人類具有“

  類”的特性。勞動作為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具有的能力,本來應該是為獲取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所服務。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勞動已經喪失了自身的價值,變成了異化於自身的產物。人們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勞動中無法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工人生產出了自己的產品,但是這種產品並不是為我所用的,我生產的這種產品從被生產出來之後它的使命就是被投放到消費市場之中為資本家創造收益。工人所進行的這種勞動並不是自己所希冀的,自己既不能從中獲得自身的歸屬感與價值,而且工人在進行這種單調且乏味的工作的時候自己不會感到任何的愉悅感。所以在這種既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情緒上的喜悅感的勞動中,工人只能感到的是身心俱疲。在資本主義的世界中,工人進行枯燥無味的勞動生產活動無非就是為了獲取薪水來使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以維持下去。工人進行這種性質的勞動不是他本身自己去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的選擇,而是在外界的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做出的選擇,他並沒有獲得他自己所生產出的產品的使用權。工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創造出的價值,他已經與他所屬的人類的“類本質”異化了。工人生產出了這種產品,但是他生產出的產品卻並不屬於他自身,這些產品被資本家所占有,所以不同階層的人們之間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異化。

  工人們生產出了產品,但他們對這些產品並沒有所有權,這些產品也不為他們所用,所以也無從談起他們對產品的使用權,在加上工人自我價值感的喪失。工人們可謂是在精神與物質兩個維度都處於匱乏的狀態。所以在長期壓抑的狀態下,工人們壓抑已久的心態急需得到疏解,所以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會使這些處於壓抑狀態的人們把目光放在一些社會熱度極高的事物之上。而資本家在工人那里奪取了工人們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對於他們而言又是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積壓在資本家的手中而不能被投放到市場的時候並不能給他帶來物質利益,所以說資本家就會把目光放在消費市場的引導方面。在正常市場秩序的消費觀的引導下,消費市場究其原因是以社會大眾的需求為導向的,但是在正常社會秩序下的,消費的需求不會單一地放在對某一種具體產品的需求之上。資本家為了傾銷自己生產的產品,引導消費社會中的需求趨向,往往會借助於一些資本主義新型媒體向大眾傳播一些引導需求價值傾向的言論。工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各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自己在社會之中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在一些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工人的關注點極易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所以資本家抓住了社會中數量占比極高的群體的目光,借助與大眾媒介的宣傳作用,不斷誇大、吹噓產品本身的價值,使得消費者形成了一種關於心理學上的假象,那就是這個物品就是我所需要的,我需要它的使用價值,但是實際上消費者對這中商品根本沒有需求。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理性價值觀的引導下,即便這些消費者們沒有對這種消費品的需求,但是他們己經在心里認定了這種商品就是我所需要的。由於資本主義社會上經濟理性的存在,所以“虛假需要”的出現恰恰順應了經濟理性不合理的價值觀引導。消費者在被“虛假需要”的假象迷惑之後,仍然沒有感覺到自己是被社會大環境制造出來的假象所迷惑,以至於購買了極多的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這既破壞了消費秩序的良好運行又不可避免得使很多自然資源遭到浪費。即便如此,由於資本主義世界中,由於工人群體的占比很大,當這些工人們作為消費者存在的時候,“虛假需要”反倒使他們壓抑己久的內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愉悅感,經濟理性推崇數量上的增加,消費者們就把自己內心的滿足感放置於獲取越來越多消費品的位置上,這種狀態下的消費者的內心已經完全被“虛假需要”統治。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反而統領了消費者的本心,使他們早已忘卻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消費品是什麽。過多的物質資源的關注也早已使這些沈溺在其中的消費者們忘卻了自己的消費需求,他們在自己的消費過程中已經完全被異化了。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11:04

3. 3. 2異化消費與生態危機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消費現象的影響範圍很廣。“高茲在反思資本主義現代化負效應時敏銳地認識到,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典型的消費社會。在這個社會里,消費日益遠離其原本的價值和意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異化特征,異化消費已經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各種異化現象的重要表征和集合點。” ?所以異化消費給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它帶給了資本主義社會以扭曲的價值觀,它使得人們早已忘卻了自己對消費最真實的需要。尤其是當工人階級作為消費群體存在時,由於他們對自己現實存在的狀況已經很不滿意了,所以當看到比他們付出的勞動少但物質財富更多的階層使用了價格更為昂貴的消費品的時候,無形中就會對他的消費心理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他們認為更高階的物質消費品的花費就代表他們已經與那些剝削者們站在同樣的高度了。所以在攀比心理的刺激下,他們往往也會用購買更高階的消費品的行為來掩蓋他們在社會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可是從這些異化消費背後的本質來看,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工人們在這些消費行為中是帶有急功近利的性質的,因為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消費需要是什麽,購買的這些看似更為高階的消費品其實對自己也沒有什麽使用價值而言。最真實的情況就是,工人們為了購買這些高階的消費品使得自身花費了不菲的錢財,但是自己對這件物品卻並沒有物盡其用的使用。本身工人階級由於資產階級的壓榨獲取的物質資源已經相比他們少了很多,不理智的異化消費現象的出現更是使得他們當遇到真正需要的消費品的時候,反而因為自己之前的異化消費行為而變得手頭拮據,不得不縮減自己對真正需要的消費品的開支。工人階級己經在異化勞動變得迷失自我了,他們在社會中生活,但是他們己經喪失了自己在社會中尋求自己的目標價值感。在異化消費的影響下,他們壓抑已久的內心非但沒有在正確的道路中得到疏解,反而使自己壓抑的情緒被資產階級利用,讓他們把無從宣泄的情緒發泄到對沒有需求的消費品的瘋狂購買上來。工人們一直存在這種心理,我得到了比我同階層更昂貴的消費品,我就實現了自我提升,這個消費品對於我而言並不是一種實用的物品,而是一種滿足我提高自身階層的虛榮心的標志性的物品。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一直都存在著經濟理性的現象,再加上資本家們只有在他們占有的貨品被變成消費品被投入市場之後才能成為他們貨真價實的物質財富。所以資本家們思考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傾銷自己的商品。他們會盡可能的把自己的產品做得精細而富有與其他相似產品具有不同特性特征。利用人們的求異心理對商品的消費數量欲望,把產品做得與其他類似產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就意味著資本家們考慮得往往不是真正產品功能的更新換代,而是如何把產品的外觀做得更加吸引人眼球。因為提升使用價值的研發手段往往比改善外在包裝的手段耗費更多的成本,所以為了吸引在異化消費中具有盲目消費觀的人群,他們更樂意用外觀的特色去吸引消費者。但是外觀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就會使得過度包裝行為的存在,過度包裝意味著產品的使用價值比的持續耗低,這樣既浪費了資源又使得人們的消費習慣的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內在的固有矛盾也就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經濟危機現象是存在的。一旦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危機,資本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貨物積壓的問題。資本家們一直在享受著占有自然資源帶給自己的巨大的物質財富的虛榮感之中。一旦經濟危機,市場是流通的貨品過多就會使自己生產的商品無法被投入市場或者即便被投入市場,他們的貨品也無法被快速地銷售出去。所以資本家們無法承受自己占有的物質資源縮減的現實就會又把目光放在刺激消費者的需求上來。他們會通過社會各種媒介工具的宣傳作用把自己的產品添加很多不符合實際功能的價值,比如說一些資本家會通過對自己產品的過度包裝賦予產品一些名不副實的價值含義。這些所謂的價值意蘊其實對於產品的使用價值而說毫無意義。依托著此種特殊的價值意蘊,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即使會以更昂貴的價格出現,它們的銷售速度也會比同類的商品快很多,這樣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而引起的貨物囤積現象會被減輕。但是對自然界來說,由於制造出的產品數量己經超出了人類的需求程度,所以異化消費現象的產生只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生態危機現象的發生。“資本主義的無限生產和異化消費緊密聯系在一起,生產最大化是前提,消費最大化是手段。資本主義的增長以個人的高消費為基礎,高消費支撐起無限增長。” ?資本主義社會的搶占市場、積累資本也被這種高生產、高消費的社會亂象引向更加迷失的深淵。

  異化消費現象還會導致資本主義生產秩序的進一步惡化,由於資本家在控制人的消費理念,虛構消費品價值上獲得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所以他們第一次得到物質財富給自己帶來的享受之後就會繼續重覆相同的路線,讓自己的產品在外觀功能上不斷更新升級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這樣的消費模式不斷被重覆,只能讓消費者們在異化消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理性一直是存在的,很多消費者是很難意識到他們己經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性,讓消費行為控制了自己。因為異化消費行為的長期存在的特征,使得自然界受到的破壞也是持久性的,或許短期的傷害還能被自然界本身的修覆功能所彌補,但是長期的傷害往往會導致的是資源持續地被浪費和無法彌補的傷害,即便資本家們為了長遠利益的發展會投入一些環保設施進行改善,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他們會把投入環保功能所增加的生產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因為他們己經控制了被異化了的消費者的思想。

  第四章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

  高茲鞭辟入里地把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生態危機的根源剖析作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主要內容來探究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的深層邏輯。在深入地探尋到資本主義深層次的矛盾問題之後,高茲認為僅僅領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資本主義矛盾的顯現己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的角度,必須尋找到一條嶄新的道路來摒棄資本主義社會中浮現而出的各種矛盾問題。由此入手,高茲開始了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構建之路。以高茲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批判為基點,結合高茲生態政治學的理論基礎,突出髙茲對社會主義認知的獨特構想,以高茲對生態理性的解讀為重點闡述了高茲構建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思想。

  4.1基於生態政治學的生態社會主義

  4.1.1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生態學

  生態學的概念在建立之初被理解為研究除了人之外的其他生物與它自身環境產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詞匯。它的概念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各種生物有關聯,所以它的研究內容也是相對寬泛的,包括對各種生物習性的探究、環境因素對生物生長產生的影響以及不同生物生長發展過程中的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對生態造成的影響還未大規模引起人們關注的時候,人們對生態學的印象往往還只是停留在它的自然科學理念之中,沒有更深入廣泛地把這門還相對獨立的自然科學學科帶入到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學理論之中。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大量的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頻發,人們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加深。雖然在二戰之前資本主義世界也出現了很多壞境污染事件,但由於當時發生的範圍有限,大眾媒介在20世紀前也處於落後的狀態,所以很多人並未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從客觀事實層面上講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己經發生,但是宣傳力度的缺乏與頻繁的戰爭使人們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二戰之前人們對“生態”概念的印象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自然科學的階段里,並沒有上升到探究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層面。二戰之後的20世紀50、60年代各種嚴重的生態危機問題開始顯現出來,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的發生,致使當時很多人的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多達4000人因為此次的煙霧事件而喪失生命。處於資本主義和平環境中的人們發覺到環境污染對自身身體的損害,開始逐步把目光放到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上來。起初的人們並沒有深層分析環境污染背後的本質,只是當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時候,具體微觀地分析具體的污染事件產生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運用了自然科學技術對這些環境污染的狀況進行治理改善。這一時期很大程度上說生態學仍然是研究環境內部其他生物之間關系的學科,因為人們把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仍然當作是脫離於人類世界的外部世界去研究的。

  “生態學關注的是經濟活動必須遵守的外在限制,以避免經濟活動產生與自身目標相悖,阻礙自身發展的後果。” ?從生態學的觀念來看,生態環境需要經濟發展設置合理的限度,不妨害自身的良性發展,而與之相矛盾的是經濟理性的盲目追求增長的價值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活動受經濟理性潛規則的支配,遵循“計算與核算”的原則、效率至上的原則、越多越好的原則。” ?資本主義世界中經濟的發展與生態學存在著固有的矛盾,但是隨著生態危機的不斷浮現,資本主義世界的人們也開始探索人與生態環境更為和諧的發展模式。20世紀60年代諸如《寂靜的春天》之類警醒世人保護環境的作品的出現吸引著人們的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且一些民間的群眾組織開始進行一些有關環保活動的宣傳遊行活動,這段時期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生態學不能僅僅把研究對象放置在對人類社會之外的生物上。一旦環境被污染,不僅僅處於自然界的動植物的生存發展會受到這種污染的破壞力帶來的損害,人類世界的生活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因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永恒密切聯系的整體。自然界發生的事件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其他的生物相互作用發生的結果,人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民間組織活動的出現警示了人們不要一味地從自然界本身找尋環境污染的原因,因為環境之所以被污染是與人類破壞自然界的平衡關系密不可分的。

  當生態學發展到人們不再把它當作脫離於人類社會的存在時候,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關注程度就加深了許多,因為自然界的每次環境污染問題都對人們產生了惡劣的影響。自然科學的發展固然能開闊人們的眼界,讓人們認識自然界種類繁多的事物,但是人們僅僅單獨地研究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對於當時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來說是僅僅不夠的。我們必須意識到人類對於自然環境被破壞占有了很大的責任。自然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解決環境污染中存在的問題,人類的發展應該自覺地去保護自然環境,我們只有高效地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才能維護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才能不讓環境污染的出現影響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阻止了更多因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而喪失生命的悲劇發生。生態學的發展不僅關乎自然界的動植物等其他生命個體,更關乎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態學關注的是經濟活動必須遵守的外在限制,以避免經濟活動產生與自身目標相悖,阻礙自身發展的後果。” ?人只有把生態學擡高到更髙程度的保護上,用長遠的眼光保護生態環境,在環境污染問題出現之前就即使采取措施保護自然環境。自然界才能給予人類更多的發展機會,讓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朝著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發展。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12:20

4.1.2技術和知識主導的科技生態學

  自然科學知識在早期構成了生態學研究對象的全部,人們對生態學的研究也多是以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為基礎的,所以處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在切實地感受到環境污染帶給人類世界嚴重性的打擊之後,才把研究的對象從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之間存在的天然聯系過渡到研究人在參與自然界的活動中對自然界產生的各種影響。由於自然科學知識多以客觀事物為研究對象,所以對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的研究也是比較系統性的,人們可以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具體分析概括出各種學科知識的分類,又可以針對各種生物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功能性的分類。以前者為依據的分類可以提供給人們生態學理論清晰的知識體系;以後者為依據的體系分類可以讓人們掌握更加先進的技術。所以在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基礎上,社會上開始出現了專門進行對自然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士,他們通過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掌握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並以學習到的自然科學的知識為基礎,來學習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來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階層。資本主義世界是以經濟理性為引導的,經濟理性所追求的原則就是數量更多,利潤更高的原則。在資本主義世界里人們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就是為了掌握獲取自然科學界中更為先進的技術。因為更先進的技術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生產效率的提高就意味著更多的生產資料被投入生產。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經濟理性的存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掌握了先進技術的“技術精英”階層研究自然科學的體系並不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然界,對自然界的未知神秘領域進行探究,而是抱著與資本家們相同的目的,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利益。或許這些“技術精英階層”從事自然科學知識與技術的研究並不是自己的原初夢想,但是他們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影響,看到了“技術精英階層”獲取的經濟利益而促使他們把自我發展道路的引領價值觀改變為獲取數量更多的物質財富。在這種價值觀的引領下,這部分掌握了科學技術的“技術精英階層”們開始依附於資本家們提供的生產條件,運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幫助資本家提高生產效率。在“技術精英階層”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產品被生產出來投入市場,使資本家們獲取了更多的利益,由於“技術精英階層”對資本家們在經濟利益方面的幫助,所以“技術精英階層”在資本主義生產世界中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比工人階級獲得了更高的社會階層地位。

  隨著資本主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的模式也邁入了新的“生產紀元”,以往的資本主義操作生產線需要的工人人數不斷被削減。自動化的生產模式開始被投入到資本主義的生產線中,而這些自動化生產技術背後就需要“技術精英階層”對技術的操控,所以在自動化生產的條件下,“技術精英階層”獲得了更多的經濟收益。資本家在自動化生產的基礎上為了縮減生產成本,使得更多依附於資本主義生產線的工人們失去了維持生存基本需要的崗位,這對社會公平有序的發展使極為不利的。加之自動化生產的生產效率極高,由於利潤的驅使,越來越多的資本家們開始向這些掌握技術的“技術精英階層”們尋求幫助以使自己的自動化生產順利運行,但這也不可避免地使更多的工人在“技術統治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丟失了自己的工作。

  “

  技術精英階層”不僅在資本主義生產流程方面獲得了很大的話語權,在科技影響程度愈加寬泛的資本主義世界之中,“技術精英階層”擁有的權利變得越來越大。在資本主義生態生產方面,“技術精英階層”可以利用自己對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的理解為企業引進先進的環保生產設備;在資本主義的消費領域,“技術精英階層”可以利用自己“專家”般的影響力,對消費者的購物傾向產生強大的引導力;甚至在資本主義的政權階層,由於環境污染頻發對政權穩固造成的傷害,一些政界人士為了穩固民眾對自己政黨執政的信心,也會尋求“技術精英階層”的號召力與影響力來穩固自己的政權。不管從何種角度來看,在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價值觀的引導下,資本主義世界中“技術精英階層”的存在都是為了穩固資本主義政權的統治。從本質上講,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來說,“技術精英階層”進行環保治理的初衷都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利益和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在時代的變遷中,科技的發展對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尤為顯著的,這也使得資本主義世界之中的“技術精英階層”的存在對社會發展的“控制”領域變得非常寬泛,滋生了特權階層的出現,不利於社會的良性公平發展。4.1.3建立在民主社會之上的政治生態學隨著生態學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中的生態危機事件頻現,產生了一種與民間綠色運動相關聯的生態政治學。二戰後的一段時間里綠色民間組織活動的進行使得人們對人與自然界的關注程度不斷加深。在此種社會背景下,高茲以敏銳的態,大部分人只要獲取滿足自身或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群體的基本生存需要就會滿足。人們自己生產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過度追求數量上的多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會形成一種社會風氣。當人們所需的物質資源短缺的時候,人們會自主地進行社會生產來補足自己短缺的資源,資源浪費的現象在當時是很少出現的。高茲認為諸如之前小群體性的作坊式生產模式那樣,生產者是最理解資源使用的平衡度的,而反觀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能夠減少資源浪費的最佳舉措就是給予工人以足夠的自主權,因為從資本家個人角度來講一旦生產的數量減少就會導致生產利潤的減少。

  資本主義世界中個人主義價值觀盛行,資本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害是不會真正落實舉措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浪費問題的。工人階級作為自主管理的主體,他不是作為單獨的個體而存在的,他是集思廣益的一個群體,能避免個人獨斷造成的極端傾向。工人階級作為一個群體是最了解生產環節中各種細節性因素的。作為社會中占比極大的工人群體,他們極為了解人們基本生存需求的限度,所以社會需求與消費市場需要投入的商品數量他們都是極為了解的。從另一方面看,在資本主義世界里,工人階級由於受到資本家的剝削,所以他們獲得的財富是極為有限的,一旦真正的生態危機到來,真正受到損害極為嚴重的群體就是工人階級,因為他們無法使用昂貴的物質資源進行補救。所以工人階級對生態危機的危機意識感是極為敏銳的,他們會更為珍惜自然界中來之不易的物質資源,不會把這些從自然界中獲取的物質資料當成是自然免費饋贈給人類世界的禮物,他們作為一個群體會更加重視對自然資源的保護。由此看來,建立一個以工人自主管理的民主社會比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引導的社會更能有效、深入、長遠地解決生態危機問題,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衡狀態能更好地保持下去。4. 2髙茲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4.2.1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天然形成的

  東歐劇變的發生引發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高茲在20世紀90年代初也思考著對社會主義的認知問題。“我們可以按照社會主義的初始意義,把社會主義理解為追求由資產階級革命所開啟的個人的徹底的解放。”①這是高茲在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中提及的對重新定義社會主義的闡釋。舊的社會主義中的一切都要服從中央的控制與指揮,壓抑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要摒棄舊的社會主義的弊端建立真正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就必須明確社會主義的建立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條件作為基礎的。“把個人從尚有待解放的領域里解放出來。這些領域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個人仍然服從於系統性的約束、統治關系和異化的領域。” ?把人從資本主義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可以理解為高茲對社會主義的一種認知,也可以理解為使人能夠利用自身的智慧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社會模式。所以社會主義從來不是憑空建立的,社會主義建立在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剖析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矛盾變化對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是必不可少的。

  在資本主義萌芽生產之前,人們的生產力是極為低下的。那時候的生產模式由於多是以家庭或小作坊為單位的,所以小規模的生產模式使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流並不是很頻繁,商品市場中流通的商品數量也是很少的。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中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所以人們在此階段所生產的產品往往只能夠滿足自己的家庭所需。只有在確保家庭所需能夠被滿足的時候,人們才會把結余的產品投入到市場之中,換取一定的物質資源,但在資本主義出現之前的社會中這種情況並不是多見的。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之後,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與之前發展了很大的不同,生產規模比起之前的生產狀態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擴大。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再是之前的簡易手工生產方式,已經找尋到了新的能源動力,生產力比起之前得到了空前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從事農業生產和作坊式生產模式的人們放棄了之前的生產模式,紛紛投入到城鎮化的大工廠生產模式之中,工人階級的數量在這一階段不斷壯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主義生產的弊端進一步暴露出來。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過程是由人數眾多的工人階級運行的。生產出.的產品是工人階級心血付出的結果,但是這些商品的使用價值卻不能為工人所用。資本家雖然付給了工人工資,但是很多時候,工人階級得到的薪水與他在生產過程中的付出並不成正比,他們創造出的價值沒能更好地為自己所用,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價值被資本家所占有從而擁有更多的資本去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資本家對生產出的商品具有所有權,但是這些商品不是由他們付出勞動進行生產的,工人付出了勞動但是他們卻沒有獲得這些產品的所有權。所以工人被現實生活所壓抑,這種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蔓延到了資本主義的各個方面。在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在矛盾未被激化階段的時候,社會中因為發達的生產力而不斷繁榮,但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後,生態危機的危害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高茲對社會主義的思考也是起源於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應對生態危機問題的弊端,在思索生態學問題的時候,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改革不能有效地解決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問題。反觀,當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突破自然的承載力的時候對生產力的發展還是起到積極影響的。因為當時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發展還沒有進行到危害自然界循環發展的程度,生產規模擴大的程度也有限,一部分人還在從事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中,工人階級的數量還未達到一定規模,社會主義出現的階級力量在當時不能達到一定的基礎。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得到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得越來越多的工人階級受到剝削;而且資本主義的生產由於受到經濟理性的廣泛影響,以利潤為主導的價值觀使得自然界的生態危機不斷加重。所以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後期具備了階級的基礎,而且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導致了很多威脅到人類生存發展的生態危機,這些都為社會主義的進行鋪墊了良好的基礎。

  在高茲的理論體系里,社會主義並不是指由國家刻板地制定好生產計劃,來讓全國的生產部門按照國家的規劃去照搬去執行。如果讓這種刻板計劃性的措施在全國推行就嚴重破壞了矛盾的特殊性原則,人們對市場的流通性的全面掌控並不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運行。高茲所推行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中的個體去追求自身的獨立與解放。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付出了很多辛勞,卻既沒有獲得自己所生產的商品,也沒有使自己在社會中獲得歸屬感。所以工人們最渴望的是獲得自己勞動應得的收獲,能使自己體驗到作為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存在感。工人階級作為社會主義的主體力量能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之上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能避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在決策方面的武斷性,而且工人階級的群策群力決策能更好地規劃生產發展所需的產品能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資源的浪費,比起資本主義的個人決策解決生態危機問題具有天然優勢。所以高茲把生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構作為解決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優勢道路。4.2. 2福利國家不等於生態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各種弊端就會顯現出來,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保證資本主義生產的運行,20世紀後半葉很多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出台了很多福利性的政策來暫時性的弱化社會矛盾。但是這些福利國家的頻現在高茲的眼中並不是生態社會主義制度萌生的表現,“在“人人為己”的市場社會里,福利國家成為普遍利益的守夜人,作為與民間社會相分離的當局,它扛起了捍衛普遍利益的責任,以此來支持市場社會。” 所以福利國家與生態社會主義不是等同的,一切弱化資本主義矛盾的社會福利性政策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在捍衛資本主義制度的運行。官僚制度制約了人發揮自己智慧的能動性,而科技的發展又引領著人們不斷地追求更多的產品輸出,只有把人類發展自身的天性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中解放出來人才能實現自我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向生態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在高茲的眼中,福利國家與生態社會主義有很明顯的界限區分,福利政策的實施原本就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里對社會矛盾的緩和性對策。資本主義的發展以追求利益為指引。二戰之前,雖然經過兩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已經儲備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由於社會大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人們思想意識的滯後性,受到資本主義壓迫的各個階級的反抗意識不強,並未在給自身爭取權益方面做出應有的抗爭。在二戰結束的初期,人們的生活由紛亂而變得祥和,人們普遍對生活在和平的環境里感到滿足。由於社會環境的整體穩定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這一時期,人們本著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往往沒能及時意識到自己所承受的階級壓迫而為之進行抗爭。資本主義的福利制度在此階段是處於萌芽階段的,不僅因為被剝削階級的鬥爭意識的欠缺,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因為資本主義在這一時期處於平穩的發展期,資本主義的矛盾還沒有被激化到一定的程度。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13:58

在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的矛盾開始逐漸地被顯現出來,首當其沖的就是在生態環境方面,很多由生態危機導致的環境公害事件的頻發,在社會上逐步形成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號召的綠色組織並逐步影響到政府間的決策及聯合國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組織。人們開始逐步透過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問題來剖析資本主義背後的深層矛盾。通過反思,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很多成員逐步認識到了自己被剝削的本質:資本家在占有了自己的增殖價值之後,才會發給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自己付出勞動生產的產品自己既沒有占有權,又沒有使用權。隨著資本家占有的資產價值不斷增多,資本的原始財富的積累不斷增多,催生了很多壟斷性質的大小團體,這對市場經濟良好有序的發展十分不利。到了 20世紀70、80年代,生產自動化的程度不斷提高。資本家們只需要雇傭一些掌握自動化技術操控的技術人員即可進行操作生產,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工人數量不斷減少導致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二戰之後經過階段性的修整期,資本主義世界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也開始浮現出來。由於失業人口的顯著上升,這些失去了生存最基本來源的群體和資本原始財富被不斷積累的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不斷被激化。在社會面臨著最尖銳的矛盾的時候,資本主義國家出台了福利制度來弱化社會中存在的矛盾以維護社會的安定。資本主義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出現受宗教影響的程度很深,福利制度文化最早產生於宗教的慈善活動,到了文藝覆興時期,這種慈善活動的思想逐步演化為關懷人的生存的人本主義思想。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固有的矛盾,它以利潤為價值取向。以追求利潤為引導的價值導向注定了資本主義的存在與發展不可能從本質上關注個體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多是由國家或社會公共管理機構制定的。因為隨著資本主義問題的暴露,國家政府機構也開始關注到資本主義發展以追求無止境的利潤為目的,但是在發展的初期當社會矛盾沒有被激化的時候,國家往往不會對資本主義進行政策幹預。當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為顯著的社會矛盾之後,受到凱恩斯主義、人本主義等思想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以及所附屬於國家的各種公共管理機構開始著手制定一些明確的社會福利規章制度來緩和社會矛盾。但是資本主義國家制定這些詳細規劃的目的並不是真正地去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到剝削階級的人們去謀取福利,他們更為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社會各階層中的矛盾被激化以至於自己的統治會受到威脅。甚至一些資產階級也會同國家機構一起去制定這些福利制度,其目的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生產能夠順利的進行,把在社會中已經被激化的矛盾控制在制度可控的範圍之內。“福利國家是帶有或多或少人道主義色彩的資本主義,不是民主社會主義。福利國家給資本主義戴上了社會立法的帽子,把它圈在了一個約束性的框架內。” 0資本主義福利制度的存在仍然是以經濟理性價值觀為引導的,它們的存在仍以服務資產階級追求數量的增長為導向。“限制經濟理性的擴張不斷受到經濟自由主義擁躉者的攻擊和譴責,這充分表明問題的核心仍然是經濟理性和非經濟的、個人和社會的需求與要求之間的沖突。” ?資本主義社會仍是以個人主義為引導的,哪怕是為被剝削的階級謀取一定程度利益的福利制度也是為了緩和日益緊張的社會矛盾,它制定的方式從不是為了集體的利益出發的,它的存在僅僅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以個人為主導的利益而己,這與社會主義有很大的區別。

  4.2. 3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伴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前進的,這個進步過程是伴隨著人類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斷前進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代替了以家庭或小作坊為單位的生產模式,這種以家庭或小的團體為單位的生產模式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雖然對自然造成的危害程度較低,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生產模式受到自然的影響程度很大,而且產出的產品往往產量很低,在一些時候甚至連人們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滿足。當時人們對科學的認知程度很低,往往僅停留在自然現象的表面層面。人們幾乎不能發揮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一旦人類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人們只能發揮非常有限的能力去改善環境變換給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很多時候只要自然環境發生了改變,生產資料的供給就無法保證,人類基本的生存需求就無法去保障。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無疑給當時還處於無法保障生存需要的人們帶以希望的曙光。因為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得科學知識開始成為成文的體系,科學技術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們無不驚嘆於資本主義帶來的巨大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們靠著科學知識不斷深入對自然界的認識,靠著對科學的認識不斷改進技術生產力,去自然界挖掘更多的適合人類生產的自然資料。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資本主義的出現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使科學開始成為獨立研究的學科體系。從資本主義出現開始,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由於巨大生產力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們放棄在農耕社會中的小團體式的生產模式,投身到大型的工業生產之中,城市擴大規模的雛形也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當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的弊端也就會明顯得暴露出來。在工廠勞作的工人階級投入到無休止且枯燥的勞動生產之中,資本家在工人的勞動過程中占有了工人們增殖的價值,這部分增殖的價值積聚在資本家的手中形成了資本的積累,催生了各種不平等現象的發生。此外,資本家們始終把追求利益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加上資本主義社會中衍生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使得資本家們在本質上從不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作為自己的重要思考因素,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自然原料,使得己經突破自己承受能力的自然界向人們發起了自己痛苦的哀嚎,自然災害事件的頻發無不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當資本主義制度的迫切需求與維生水火不容,並且不僅威脅到自然的生態基礎甚至有可能剝奪生活的意義時,超越資本主義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在社會矛盾被激化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權階層即使會頒布一些明文的法令去防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加劇和維護工人自身的權益。但在資本主義國家里,這些所謂的制度層面的措施的頒布只不過是為了暫時性地緩和社會中的尖銳矛盾,維護資本主義生產的順利進行,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以經濟理性為引領價值觀的社會。"

  社會主義從創建之日起就把〃限制在競爭和市場關系中自由表達的經濟理性、服務於高級理性〃作為目標。〃?資本主義社會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一直試圖擴大經濟理性的影響範圍。高茲針對此種矛盾的觀點可以理解為社會主義秉持的是為經濟理性的運行制定一種規則,將其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而資本主義社會則認為社會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發揮經濟理性帶來的資本增值作用。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中,經濟理性的發展和其他社會活動的發展都是趨於同等地位的,而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濟理性的引導下,用數量至上的價值觀塑造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導向。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是要克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各種不平等現象,塑造民主平等的社會氛圍。

  資本家占有了生產資料,但是他卻沒有進行生產。工人進行了生產,但是不管是對生產的材料還是對他們生產得來的商品,工人階級都是不具有所有權的。他們在枯燥、重覆的生產過程中喪失了自己對生活的鬥志,逐步放棄了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與資本主義推崇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不同的是,社會主義是從集體利益角度的出發去思考問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給予個人的是足夠的尊重,人們不再會像資本主義社會那樣迷失在機器生產之中,成為機器生產過程中的附屬品。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個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個體都能夠主動地去追求自身的人生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發展模式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是獨立且平等的個人。社會中不再推崇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可以在社會進步的進程中成為創造的主體,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在群體中的智慧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是個性解放的自由主體,個體的發展受到集體的尊重,集體的發展重視每個人的貢獻。個體與集體在協作共臝的腳步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4.3高茲建構的社會主義:從經濟理性到生態理性4.3.1離茲生態理性的內涵解讀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只商品經濟受到了經濟理性的控制,人的思想觀念也受到經濟理性的控制。當經濟理性的思想浸入到人類世界的思想之中時,一些人己經被該思想浸透,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也在不同程度受到經濟理性的影響。經濟理性注重計算和核算,所以人們在勞動中為了追求數量上的增長,不斷重覆單調的生產過程,這極大地阻礙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主義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經濟理性追求數量的模式也使人類搜刮自然資源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人類沒有顧及自然界的耐受程度而只顧自身發展,成為了單獨發展的個體,使自然界其他生物團體的發展不斷受到損害。從本質來說,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性的存在,人類不顧其他個體的發展,一味索取而不知付出,得到的往往只是一時的繁榮,只能越來越偏離永續發展的道路,一味索取自然資源的行為終將會遭受自然界的懲罰。高茲認為經濟理性的產生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經濟理性的影響也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的。經濟理性可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有推動作用的,但是一旦經濟理性的影響範圍超過了本身應有的界限,人的欲望變得無止境的發展,就會導致對自然資源的無止境的使用,生態危機便會因此而發生。在高茲的理論體系中,人應該在社會主義社會之中發揮自己的智慧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且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根據社會發展中的客觀性因素把經濟理性的發展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內,減少經濟理性的無限制增長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相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理性就是在盲目地追求數量上的增長,盲目地追求數量的增加而置生態環境的保護於不顧。“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沖突的本質是經濟理性的範圍和廣度而非經濟理性本身。”①“在高茲的理論體系中,生態理性是人基於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自身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果對比,它使人意識到人的活動應該有一個生態邊界並加以自我約束,從而避免生態崩潰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人們在其中生活得更好而勞動和消費更少的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目的和價值標準就是追求更多的利潤,更多的利潤使人們獲得更多的財富,更多的財富可以滿足人們的虛榮心和欲望。從深層意義上來說,生態理性是一種價值標準,它以“更少地生產,更好地生活”為指導原則。讓人們在勞動中重新尋回屬於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生產的過程中不以一味地追求數量增加為主導,不被經濟理性影響而成為“單調乏味的生產機器”。重新在勞動中尋回對自身的認同感,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從發揮主觀能動性中尋回自身的價值。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15:03

生態理性從根本來說就是給經濟理性制定一個限度,經濟理性的數量模式就是追求無限多。人的欲望追求無止境就意味著可能造成浪費,浪費就意味著獲取了過多的自然資源而這些造成的損耗又沒能為人類所用,這顯然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雙方都是無益的。人們在經濟理性中即使獲得了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往往也是建立在獲取了無用商品,造成浪費的基礎之上的。而生態理性旨在讓人們在生產的時候用適度的原則生產商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不是生產過多的無用商品來滿足自身無止境的消費欲望。從深層含義上說,在生態理性理念中,它追求的就是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將人類盲目追求數量增長而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搜刮限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經濟理性只從人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生態理性則把自然界看作與人類社會同等地位的存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依附於地球而存在的一部分。人類的永續發展不能僅僅只看眼前的利益,必須把眼光放長遠,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實現人類世界的永續發展。要擺脫經濟理性對人類的控制,更好地實現從經濟理性向生態理性的轉變,就必須轉變經濟理性中的數量模式,改變以往一味追求數量增長的價值理念。要明確更多並不代表更好,要把更多即為更好的理念轉變為更少即是更好的生態理念。“生態理性指的是人基於對自然環境的認識和自身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果對比,意識到人的活動具有生態邊界並加以自我約束,從而避免生態崩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人們在其中生活得更好、勞動和消費更少的社會,其動機是生態保護、追求生態利益的最大化。” ?在資本主義市場規律的發展中,人們對利潤有極大的追求導致了人開始不斷的生產更多的產品。生產這些產品確實搜刮了很多自然資源,而且在生產的過程中也花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人們之所以追求無止境的數量問題,就是因為人們想通過財富來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所以要轉變人們被經濟理性影響的理念。人類的生存發展都是依托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進行的,人們通過發展自我來實現更好生活的美好希冀,但是人們更好的生活不僅僅只是包括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當人類社會的發展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生產力的發展就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很多人都得益於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解決了溫飽問題,自此人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經大致被解決。但當人們脫離了對最低生存需要的追求之後由於經濟理性理念的影響,人們開始追求更多不必要需求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甚至有些人在攬取了大量的財富之後開始過上了鋪張浪費的生活。這顯然是不可取的,經濟理性的發展在此種情況下已經超出了自身應有的範圍。物質財富並不是人類生活追求的全部,我們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對精神方面的需求。我們在獲取財物的時候不能一味去追求數量上的多,而是要看這種物品是否對於我們來說是具有自身使用價值的。人們的需求要適度,不能過分地浪費自然資源,不能把占有物質財富作為自己唯一的信念,不能自私地把自然界的循環發展摒除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之外。4. 3. 2生態理性的本質一“更少”與“更好”的聯結不論在怎樣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的發展都帶給了人們以巨大的進步。人類在初步探索自然界中的奧秘的時候,是通過解放雙手進行勞動的方式進行的,在勞動中發現了自然界中的奧秘,並且把這些了解到的奧秘轉變成人類可利用的技能去提高人類生存發展的能力。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人們對自然界既淺顯又有限的認知只能意味著人們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當在這種認知的引導下的時候,人們的生產力必然是相對低下的,很多人可能僅僅只能掌握有限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這種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很可能都不足以支撐人們基本溫飽的生存需求。不僅如此,在當時生產醫療水平及低的條件下,人們的生命安全也無法得到保證。面對著自然界對人們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人們並沒有過多的欲望,人們可能只是想去保證食物充足,保證自己可以平安健康地不受疾病的困擾。人們都處於較低的生存水平上,人類世界也不會出現大範圍的資源浪費現象。由於生產出來的產品數量很少,人們生產的能力只能限制在產出率極低的水平之中,進而無法產出大量可以供人使用的產品,人們也並沒有去追求所謂的“更多”的數量,而且市面上沒有很多過剩商品的存在,所以人們之間也幾乎不存在攀比的心理。人們對數量的追求與人們的生產模式也有很大的關聯性。在農耕時代等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社會,人們的生產模式規模相對較小,人們的生產目的就是為了自給自用,而且由於當時生產資料的短缺,所以人們生產不會追求“更多”的數量,甚至當人們的生產資料不足的時候,人們往往連自己原本預期制造出的商品數量也不能被滿足。此種程度上的“更少”並不是高茲在自己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追求的“更少”。因為在生產力程度低下的情況下,“更少”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人類受生產力水平限制的無奈性。因為在此種情況下,人類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獲取物質資料導致的人們降低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被迫接受的“更少”數量的結果。生產力的提高帶動了生產模式的轉變,生產力的提高也使得人們生產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中對於數量產出的研宄是在基於一個程度的對比之上的。那就是生產力低下的社會中,人們生產產品的規模較小,而且人們生產產品的目的也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在資本主義的生產之前,人們生產的產品“數量更少”,但是人們對這種商品具有所屬權和使用權。資本主義社會中,在工廠生產產品的工人生產出了“數量更多”的產品,但是工人在付出了自己辛勤勞動的基礎上,他既沒有獲得自己生產產品的所有權也沒有獲得這些產品的使用價值。“數量更多”的產量的產出並沒有使得廣大的勞動群眾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反而在之前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人們生活的世界相對更加公平。社會追求的是進步與提升,從此方面看,人們的生產模式從小範圍擴大到大範圍,產品產出的數量也從“少”到“多”,但是這“更多”的數量並不意味著人們在數量當中得到了更多的提升。相反在數量的增長當中,人們反而顯得越發壓抑,因為資本家們占有了工人生產的剩余價值,工人們整日都工作在重覆、枯燥的流水線生產上勞動,人們每天能做的都是相同的工作,他們的生產效率越高,生產出的產品越多,他們被資本家占有的剩余價值就越多,社會中不公平、不平等的現象也就越嚴重。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要經濟理性的存在,就會引導資本主義就會追求“更多”的數量。“

  更多”的數量並不一定與“更好”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的提升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問題。“高茲把眼光投向凸顯生態維度的新型理性即生態理性,主張用生態理性超越經濟理性,提出現代社會的現代化按照生態理性發展,從而真正打破“更多”與“更好”之間的聯結,使“更少”與“更好”結合在一起。” ?所以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上看,“

  更多”的數量並不代表著“更好”。因為在人的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人們還是超出限度去占有更多的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屬於浪費,自然界提供給我們的資源原本就是十分有限的,如果越來越多的人們把占有資源的數量當作是衡量社會地位的唯一標準。那樣人們的攀比之心就會把自然界供給人們的自然資源消耗殆盡,自然界就會施加災難給人類世界。所以人類世界要做到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就要把“更少”與“更好”地聯結起來。因為一個物品只有在最大程度地使自己的使用價值被人類利用,它才能稱得上是物盡其用。每個人都能挑選對自己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而不去把擁有過多的商品當作是優越感時,就把“更少”與“更好”更加貼切地聯合起來,不讓資本主義經濟理性的存在迷失了自己的雙眼。

  4.3.3生態理性的實現一改造勞動與科學技術資本主義世界中一直存在著經濟理性,所以經濟理性的存在就不斷地去讓資本家們去追求更多的利潤,也在引導著個體從不斷追求數量上的“多”而使自己的內心獲得滿足感。卻不知道在這本質的背後是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對人身心的控制,仿佛只有人們占有的物質資源數量才是社會地位的彰顯,只有人們擁有利用昂貴價格購買到的商品才是自己比其他人等級更高的彰顯。這些現象的存在無疑加劇了社會中不公平現象和鋪張浪費現象的發生。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人們要改善自己被經濟理性控制的局面,邁向生態理性為主導的嶄新社會,就要從對資本主義科學本質的思考和剖析資本主義勞動的弊端兩個方面入手。在資本主義之前,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對表面問題的認知程度上,資本主義的出現才使得人們開始剖析自然界之中的奧秘,在繁雜的自然現象之中尋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組成規律性的認知。自此開始,人們才得以從科學知識提取對自然界更為深入的認知,人們也不僅僅是從對自然界的表面認知中從事一些簡單的手工藝勞動。技術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將其作為一種媒介來獲取更多的物質生產原料,新的能源動力源源不斷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注入鮮活的生命力。科學技術的發展本來應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的,但是在高茲的理論體系之中,高茲剖析了科技發展給社會進步帶來的不良影響。科技是被資產階級掌控的,在經濟理性的指引下,科技因為被資產階級掌控著而去無節制地去搜刮自然資源。而且一些掌控他人所無法掌控的新興技術的資產階級比起其他的市場競爭者來說增添了自己對市場的掌控力度,當資產階級的原始資本被個人占有的越來越多的時候,財富就會被越來越多的占有在大資本家的手中,這時就會導致壟斷現象的發生。

  高茲對於科技對壟斷程度加劇的現象是持批判態度的。首先,壟斷現象的發生是不利於社會之間公平競爭的發展的;其次,壟斷現象的發生也是極不利於工人階級的生存的。因為不良競爭的產生,小型的企業不斷被大型的企業吞並,工人階級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是不得不從破產的小型企業出走,進而投靠大型的企業進行生產發展。而在大型企業之外,由於競爭對手的缺乏,這種壟斷式的企業更是會肆意制定市場中產品的價格,不斷增加工人的勞動時長,克扣工人那些原本就微薄的薪水。“高茲還認為,不同的技術決定了不同的社會性質,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必然要采用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技術,開展生態運動,建立生態社會主義關鍵不在於抑制經濟增長、限制消費,而在於選擇何種技術,改變技術就是改變社會,對現存社會的改變必須從技術入手。” ?高茲對這種“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是極力批判的,高茲更傾向於一種“後工業社會”形式的分散化管理的模式。因為在高茲的理念中,分散化的生產模式不容易滋生出壟斷強權式的企業,而且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問題,高茲認為這種被他所推崇的分散化的生產模式對於新型清潔能源企業的發展式非常有利的。因為清潔能源多是取自自然界中的可再生的無污染能源。這種能源的生產往往不需要用投入很大勞動力的生產,而且這些清潔能源的生產往往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與壟斷式企業相反的是這些清潔能源的生產很少與軍工強權類的企業產生關聯性。所以高茲認為在科學技術中多多挖掘清潔能源類型的企業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改善人類的生活的品質,更是可以大大縮減壟斷現象的產生,這種溫和的生產模式符合高茲創設的生態社會主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展現出了人本主義關懷的色彩,高茲也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中關注了工人們的生活境遇。雖然高茲與馬克思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不同,但是不可厚非的是他們都相當關注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高茲研究工人階級的進程是跟隨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的,他把之前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人階級”定義為“新工人階級”。高茲所定義的“新工人階級”的概念與之前的“工人階級”的概念相比是沒有明顯的階級界限的。因為高茲認為在資本主義世界發展到20世紀70、80年代,社會是朝著多元化交織的方向發展的,工人階級中可能也會存在著一些“技術精英階層”,在自動化生產的背景下,他們的階級訴求是與純粹進行流水線生產勞動的工人階級有很大的區別的。所以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高茲定義的工人階級的階級界限並不明顯。高茲認為要改變資本主義中工人階級受壓迫的局面,就必須先改觀生產資料集中在個人手中的現狀。高茲認為讓他所定義的“新工人階級”獲得這些生產資料的使用權,讓“新工人階級”直接領導、管理生產的過程是最佳的方案。這種生產的方式既解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固有的矛盾,又使人們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是一味地聽令於生產線的指揮。“新工人階級”可以在參與生產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善產品的質量,而且生產資料被公共掌握所有權,會比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造成的浪費程度減輕很多,有利於社會更加公正、公平的發展。由於“新工人階級”的隊伍囊括了社會不同的階層的人,他們能設身處地地考慮到不同階層的利益,考慮問題也能更從群眾關注的問題出發,一旦出現了諸如生態危害現象的發生就能及時被提出並解決。正是由於這股群眾般的力量,才能貼近人們需求量最多的生產領域,這些諸如清潔能源之類的環保且貼近人們生活需求的產品才能更快地被推廣下去。結語

  本文立

  足於髙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從時間維度闡釋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並列舉了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鋪墊,闡釋了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的具體內容。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17:45

不管是高茲批判資本主義暴露出來的弊端還是尋求社會主義的模式來挽救資本主義中出現的問題上來看,經濟理性都是貫穿其中的最為重要的概念,因為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的產生才衍生出了經濟理性,經濟理性追求數量上的多,而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味地追求利潤增長也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而高茲建構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核心觀念正是從對經濟理性的限制出發的,它把經濟理性限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讓追求數量的無節制欲望危害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因為數量的無限增加不僅會增加自然界的負擔,還會在人類世界造成鋪張浪費、攀比奢靡之風的盛行。這種現象的出現既導致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系的破裂,又侵蝕了人的內心,把人異化成為被物控制的存在。高茲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以生態理性為核心觀念,把經濟理性限制在合理的限度內,不讓經濟理性超出限度去危害自然界的平衡發展。生態理性是髙茲在批判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和形成自己對社會主義獨特見解後得出的精髓概念。作為高茲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部分,是需要我們在摒棄高茲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局限性觀點之後最需要汲取的成分。

  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祖國經濟發展的進步。而經濟基礎的發展,帶動了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但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一些生態問題也漸漸開始浮現出來。目前來看,我國的現當代發展已經進入了結構轉型期,把原來追求經濟增長數量的目標轉移到追求經濟質量的方面來。國家的各種重要性會議也生態文明放在重要的長遠假設規劃之中,已經充分顯示出了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在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中,只有協調好人於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經濟的永續性發展。如果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而置自然界的承受界限於不顧,可能會在短期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從長遠來看這種程度的發展勢必會受到來自自然界的懲罰而使得發展停滯不前。

  生態社會主義的理念

  作者 楊爽 寫於 二零二一年

  當代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保羅·柏克特在 2006 年出版了關於生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代表作——《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書中站在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柏克特,對自由主義的殘渣進行了辯證的批判。就性質而言,生態經濟學本身是一門多元的綜合性學科,在他看來,生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在研究內容上有很強的相關性。柏克特指出將馬克思主義擱置於生態經濟學之上,並與此學科進行溝通性對話的。因此本文揭示了柏克特運用馬克思主義中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階級分析法,對生態經濟學領域中自然價值、自然資本、熵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這四個問題進行的反思與批判。他指出生態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並沒有深入揭示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問題,以至於將自然價值歸咎於自然資源的價值,將自然理解成資本,忽視了自然與人類生產關系中的階級立場,致使將可持續的人類發展和可持續的資本主義發展混為一談。書中柏克特肯定了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之間對話的可能性,鞭辟入里的分析其內在的關聯性,以其獨特的視角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性,為最終剖析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以及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富有洞見的啟示。

  導 論

  一、  研究背景

  18 世紀中葉後,人類進程逐步邁向工業時代,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隨之帶來的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但正是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巨大挑戰也就日趨明顯,環境的惡化以及資源的枯竭引發的生態危機,首先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蔓延,並逐步向發展中國家擴散。

  全球生態環境的危機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使生態經濟問題得到人們充分關注,眾多學者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中探尋出一條道路。

  大部分學者開始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因而 20 世紀 60 年代“綠色運動”應時而生,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出現了一支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新興力量——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這只新興力量正是“綠色運動”而引發的第一種思潮,基本歸旨是要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態危機千絲萬縷的聯系中,試圖摸索出一條可以為資本主義國家消除生態危機,亦能邁向社會主義的一條嶄新道路。

  到 20 世紀 70、80 年代,這種生態運動引發第二種思潮——生態社會主義,將生態學和馬克思主義二者相結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之下思考人、自然、經濟三者之間的聯系,然後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暴露的環境問題和經濟發展的弊端,由此有力的回擊了綠色資本主義的論調。自始,學者對資本主義的危機、生產經營模式以及資本積累的無限性進行系統的探究與批判。

  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Indiana  State  University)的經濟學教授——保羅·柏克特(Paul Burkett),當代西方生態社會主義傑出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作品《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2006)中揭示了此書的雙重核心目的:“一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對生態經濟學進行第一次概括性的評價,二是展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能夠對生態經濟學做出實質性的貢獻。”①柏克特以歷史唯物主義和階級理論為基礎揭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重建了生態經濟學中四個核心問題的相關理論,使得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社會學之間的對話成為了可能,並從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角度,對生態經濟學理論進行了充分的闡釋。

  柏克特試圖通過雙重標準來評估生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潛在貢獻,並以獨特的理論視角對資本主義內在本質予以揭示和批判。柏克特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特色,並在此基礎上踵事增華,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給予一定的理論支持。

  隨著改革開放後經濟的不斷發展,中高速的國內經濟增長態勢也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在這種新的經濟增長形勢下,國內的自然資源,從不同程度上遭受了不同維度的打擊,過度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環境演進停滯並逐步退化。

  我國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和由此衍生的經濟問題,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不斷實行措施、完善國家政策。本文將要通過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為全面的、客觀的分析我國生態和經濟危機問題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並透過理論背後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偉大願景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導。

  二、選題目的及意義

  (一)選題目的

  在一個環境日益惡化、生物圈面臨危機的時代,所有生態思想流派之間進行交互溝通,愈來愈多的生態學者重新審視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源。柏克特在這場“綠色運動”中,基於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階級理論以及勞動價值論為人類解決危機開辟新的道路,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對話。

  一方面,在柏克特的這本書中,我們要從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出發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源,並圍繞自然價值、自然資本、熵與經濟的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心問題對生態經濟學理論進行分析與批判,使得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性和鮮明的時代性特征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柏克特全面的、系統的思想對於生態問題根源的分析以及全球性生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法論原則。促使我們厘清人、自然與經濟的關系,對實現生態強國、建設美麗中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選題意義

  一方面,作為同時通向一種“紅與綠”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對發展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按照柏克特的說法:“我們需要的就是證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性可以幫助回答生態經濟學家提出的許多問題,同時生態經濟學家的實質議程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維度。”①與此同時,肯定其生態思想之上延伸和創新,使二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根源的揭示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的啟示。

  按柏克特的觀點來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僅存於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當中。但是在中國當下的現代化發展中,也存在與這一理論相違背的實踐,追求快速發展的步伐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相比於部分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過而不及。我國的習近平總書記早在紀念馬克思誕辰 200 周年的講話上就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偉大覆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②我們需要學習馬克思思想中有關於人與自然的思想,為進一步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理論保障。生態環境問題由來已久,艱巨性和困難程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善和解決的。就因如此,我們不可將在消耗和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前提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對資本主義國家中發展存在問題的探究與揭示,將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帶來啟示和新思路。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20 世紀 70 年代,綠色運動思潮掀起,自此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生態學內容進行不斷擴充,它由美國的威廉·萊易斯在《滿足的極限》和《對自然的統治》、法國的安德烈·高茲在《生態學與政治》和加拿大的本·阿格爾的《論幸福和被毀的生活》等代表作品中闡發,逐步演進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為當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注入新的血液,成為新的流派。

  從“紅綠交融”的階段演進過渡到“綠色紅化”的階段,生態社會主義流派應運而生,這其中湧現出大量的生態社會主義學者。“其中生態社會主義發展中經濟問題,一直被詹姆斯?奧康納(James  O'Connor)的“兩個矛盾”框架所主導。

  緊接而來的是這個框架將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所提出的資本主義侵蝕自身自然和社會條件的傾向,嫁接到馬克思所提出的相對於市場的大宗商品過度生產(由於過剩價值的增長速度快於工資)的傾向上。奧康納的分析與闡釋在其主創的《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中發表,並成為所有關於環境政治經濟的生態社會主義辯論的參考點。”①

  福斯特緊隨其後,在他的《馬克思的生態

  價值分析》中指出:“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和挖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針對生態經濟學提出了指導性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證明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學更具解決當代環境危機問題的能力。”②

  保羅·柏克特作為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後處於“綠色紅化”階段的生態社會主義的新生代表人物,盡管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離和對立,但柏克特發表了馬克思主義與經濟學更富有成效的對話是可能的觀點,也正因這獨創性的觀點,使得他的這部著作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其中疑問埃爾瑪?阿爾特瓦特(Elmar Altvater)評價:“此本書提供了馬克思理論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證據,同時也是一次將馬克思主義納入生態經濟學的嘗試,即熱力學和熵的問題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剝削和積累的分析來解決。”③按照柏克特自己話說:馬克思主義者與生態經濟學家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既有長期的歷史根源也有短期的契合點根源。從馬爾薩斯以來,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對任何認為人類有純粹自然極限的理論持懷疑態度生產和發展。原因很明顯:這些理論往往帶有一種保守的偏見,反對一切通過從根本上改變階級和其他權力關系、甚至通過重新分配財富和收入來改善人類狀況的努力。更廣泛地說,我們需要的是證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可以幫助回答生態經濟學家提出的許多問題,同時生態經濟學的實質議程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維度。

  到了 21 世紀初期,生態社會主義隨著經融危機的爆發逐漸顯露其重要價值,美國前綠黨發言人——喬爾·克沃爾在其代表作《自然的敵人》(2002)中指出:“柏克特的論點基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基礎……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把自然從資本主義解救出來。”①布雷特·克拉克(Brett·Clark)在他的文章中闡明到:“柏克特從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出發,闡明馬克思對於人類解放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促使他更為進一步的從生態經濟學角度出發關注自然的價值,並深入探究馬克思思想中所蘊含的生態觀。”②總的來說,隨著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演進與創新,新生的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也將不斷湧現,為了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有更多突破。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方面是對柏克特生態思想的研究。郇慶治在其文章中評論:“柏克特以一種新的角度對馬克思的理論進行了重構。”③學者孫曉艷和李愛華在其文章中說:“柏克特揭示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對於生態的批判,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中所蘊含的生態批判思想。”④何萍在其文章中認為:“柏克特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階級分析法中所蘊含的生態學內容,對於兩大危機的解決,即人的發展的危機和資本主義積累危機,在理論和實踐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⑤王新萍在博士畢業論文中認為:“柏克特對馬克思的自然條件理論進行了辯證的分析,而這種理論中的內在邏輯產生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甚至沒有被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認知。”①蔡華傑指出:“柏克特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設想以及設想背後存在的生態意蘊。”

  ②

  另一方面是對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的張翔在其碩士畢業論中論述到:“柏克特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批判,挖掘了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關系。”③由萬冬冬翻譯的美國當代生態社會主義學者福斯特的《生態社會主義發展的三階段》中這樣評價柏克特的權威性著作以及思想:“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對馬克思以及對生態學的貢獻的普遍認識可以歸功於柏克特和其他受其影響的思想家。”④張劍在其文章中揭示了:“柏克特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進行了深刻的批判。”⑤

  鑒於上述,大多數的國內學者對於柏克特的思想研究更多的集中於生態學領域,而對其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挖掘和探究較少,這就使得集中體現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著作——《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留存有更多的探究空間,與此同時或多或少會導致對於柏克特的思想研究有所偏頗。

  四、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保羅·柏克特是當代生態社會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現就職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主要從事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他本人研究領域涉獵較廣,其中包含生態學、宏觀經濟學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因對環境問題興趣濃厚,所以他將注意力聚焦於生態問題,他的畢業論文——《環境經濟學家的有機革命案例》也是關於此方面的研究。1984 年順利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在博士在讀期間,他主要研讀馬克思經典著作,同時關注生態學理論,將二者相互對照研究,形成了具有創新型的理論——馬克思生態學理論。不僅如此,他在《資本與階級》、《社會與科學》、《每月評論》等美國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上發表自己的文章。同時在經濟學中柏克特也頗具造詣,他深入挖掘生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關系,而且對中國發展也較為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對於中國發展予以肯定。還發表過一系列文章,《中國、資本主義積累和勞動力》、《中國和社會主義》等。

  本文主要以保羅·柏克特的代表作《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Marxismand Ecological Economics》)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並主要通過四個部分闡述。

  第一部分概要述及了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此前的生態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承襲關系,指出了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繼而圍繞生態社會主義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展開。指出了自上世紀 60 年代到至今,生態社會主義運動大體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不同階段相互更叠,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的環境危機,隨之帶來的生態危機無法從根源解決,使得生態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為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現實基礎。但新思想的產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柏克特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之下,積極吸收和借鑒了當代理論的重要代表如生態經濟學家戴利以及生態馬克思主義奧康納和福斯特等人的觀點,作為理論資源,這些促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第二部分主要是圍繞著柏克特書中關於生態經濟學中四個核心觀點,闡釋剖析柏克特如何將馬克思主義擱置於生態經濟學面前進行對話的部分。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角度,並以階級理論作為理論主體,對自然價值、自然資本、熵與經濟的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四部分理論主體內容予以詮釋和梳理。

  第三部分主要基於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對話,展開闡釋馬克思如何實現對生態經濟學中對自然價值、自然資本、熵和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並提出問題所在,提出新的思路繼而超越的。

  第四部分評析柏克特理論的貢獻。首先,理論價值是開啟這種獨特的對話模式,為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式,並且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本質。其次,不足是書中關於生態經濟學中自然資本、自然價值、熵和經濟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四個角度作為切入點探究時,缺乏必要性論證角度的說明,可以將其論述進一步厘清。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18:48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三種研究方法,分析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二者之間存在的聯系,試圖用辯證的角度分析與闡釋柏克特理論的內在和其價值的外延,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建設提供新視角,具體如下:

  1、歷史分析法

  萬事萬物處於不斷發展中,當對於某種思想進行學習時,要將這種思想放置於思想萌芽的時代背景中,厘清其產生條件與實質。本文主要圍繞柏克特的《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展開,就要先從伯克特的作品中入手,了解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現實基礎以及主要內容,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其理論對於未來發展的價值與現實影響。

  2、文獻綜述法

  文中主要通過借鑒涉及研究和評論柏克特的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和生態經濟學者的文章、作品,對生態社會主義、生態經濟學等相關文獻,多維度全面的分析,橫向比較其思想,並進行辯駁,縱向了解柏克特所處時代的相關作品。力求全面化、具體化的對《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內容進行分類、概括、梳理。

  3、理論聯系實際法

  柏克特的《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中主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分析生態經濟學中經濟系統與人和自然之間的動態交互。按柏克特自己的話說是“多學科的交叉,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必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是開放的,它不能拘泥於一種單一的研究模式,是多視角的,並且根據多種需要產生各種補救措施,為人類自然系統產生的各種生態價值提供空間。”①探究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合理性與不足,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五、研究難點

  第一,本文的研究是基於柏克特的《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通向一種紅與綠的政治經濟學》英文文獻進行翻譯解讀,並結合目前部分對於柏克特研究的生態社會主義專家和學者的文章進行學習研究,但針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學術成果較少,對於加深對柏克特理論的剖析有局限性。

  第二,本文除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外還涉及生態經濟學相關知識,而生態經濟學是多學科的交叉,其中涉及物理、生物學、化學、地質學等物理科學的專業性知識,對進一步的學習和分析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增加了理論難度。

  六、創新之處

  首先,文本研究引介新材料,使得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有所延伸和豐富。主要以保羅·柏克特的代表作《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中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為主線,試圖通過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對話,並主要通過四個核心內容①的闡釋,力圖證明馬克思主義可以促使生態經濟學的歷史開放性、跨學科性和多元主義的實現,使得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生態經濟學領域得到了新的創新與發展。

  其次,就研究方法而言,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原則。通過生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對話的形式,將二者相結合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前者更加傾向於在資本主義環境結構之下,分析生態危機問題的根源,所以更多的關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然生態系統特點;後者更多的是在這之上加以運用階級分析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更具互補性,有助於生態環境問題更加徹底的解決。

  第一章 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與理論淵源

  美籍加拿大裔學者威廉·萊斯 1972 年發表的《自然的控制》被視為生態馬克思主義(Ecological Marxism 或者 Eco-Marxism)流派開創的標志性文本,該流派此後的學者們通過研讀馬克思主義關於生態問題的基本著作,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態危機的關系做了深入分析,從而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學者們更多地是在批判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理論建構甚至是實踐,作為一種理論和實踐交匯中新構建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既是對原有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更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下基於現實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一種重大發展。保羅·柏克特作為當代美國生態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試圖為克服人類生存困境尋找一條新的道路。

  當然,任何理論和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亦如此。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生態危機的凸顯以及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呈現和生態運動的高漲構成了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最直接的時代背景,而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意蘊、戴利的生態經濟理論以及此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思想家及其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理論則為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深厚的理論資源。

  第一節  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經歷了一次調整,隨之而來的是資本主義新的發展階段,盡管諸多思想家將其稱為晚期資本主義甚至後資本主義,但不可否認的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並未發生根本的變化,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理論依然適用,另一方面,危機的形式具有了新的特點,生態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家們更傾向於從生態角度去理解資本主義危機,可以說,生態危機構成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現實困境。生態危機的凸顯進一步使得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危機日益加劇,在現實中不斷湧現出生態運動,這些構成了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形成過程中的現實背景。

  一、  資本主義發展與生態危機

  自上世紀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財富集聚下的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資產階級……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①正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經濟財富逐漸累積使人們忽略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工業性生產遍布全球各個角落。人們開始按照客觀規律阻礙生態發展,用人工代替天然,率先掌握支配未能掌控的一切事物。人類的目的性再一次對生態環境進行大肆攫取和計劃性改造。《靜靜的春天》的作者卡森說:“人類對自然環境改造的力量不僅在數量上……這種污染很大程度上難以恢覆。”②人類在控制和改造自然生態環境時所帶來的巨額經濟,在過去的幾百年中不曾有過。“世界經濟整體創收數十億美元,工業生產增加了 50 倍以上。”③也正是這樣,人類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十大公害事件”絕大多數都是在上世紀二戰左右相繼爆發的,如: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就是由於生產力發達制造出大量的汽車,而汽車的動力依靠汽油的燃燒,致使約 250 萬汽車每天燃燒汽油約 1100t,燃燒產生的廢氣在紫外線的化學反應之下成為名為“光化學煙霧”

  的污染物,嚴重影響人類的呼吸。在這之後還有因大量鋼鐵導致排放物污染空氣的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倫敦煙霧事件(1952);日本水俁病(1953-1956)以及骨痛事件、瑞士巴塞爾市劇毒物污染萊茵河(1986)等,這些事件的背後就是工業生產力的進步帶來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這種力量促使著人類過度消耗著自然環境給予我們的饋贈,毫無姑息的過度攫取著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人類為追逐經濟利潤的最大化沖昏了頭腦。因而,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的發展是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一雙“幕後黑手”,它是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本所在。

  二、  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生態運動

  環境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發展的物質承載對象。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而生態危機一旦產生引發的便是一系列的問題,但首要的就是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異化現象是致使生態危機和引發經濟危機的核心所在。而現象出現後,資本主義國家並未針對其根源進行問題的解決,而是采取了延緩危機的手段。通過各種消費政策措施來使人們過度消費,通過不正確的方式進行調整,結果也是不言而喻,往往適得其反。雖然異化消費可以繼續支持其異化生產,資本積累與再循環得以維持,但是這背後帶來的負面影響則是自然資源的急劇消耗與浪費,環境和生態的平衡遭受了重創,最後惡性循環,油盡燈枯,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

  自上世紀 60 年代到現在,生態社會主義運動大體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為上世紀 60-70 年代的萌芽階段,此時秉持對資本主義溫和改良的態度去解決現實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認為危機的主要原因還有其他因素,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導致,主張放棄生產力來換取他們所謂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局限性明顯;第二階段為上世紀 70-80 年代的形成與發展階段,無論是政治方面還是理論方面,分別與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保持相對立場;第三階段為上世紀 90 年代-至今的重返人類中心階段,此時意識到生態破壞的最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的擴展,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日益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危機,生態危機亦伴隨資本的邏輯而不斷蔓延,在如此現實境遇下,柏克特進行了理論反思和現實批判。

  第二節 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淵源

  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基於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在其理論的形成和完善過程中,亦離不開對相關理論的吸收和發揚,馬克思恩格斯對生態問題的基本思想和觀點、生態經濟理論的要素以及前此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都為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必要的理論資源。

  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思想意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意蘊爭論不休,依據克沃爾和奧康納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不具有或者包含生態思想,奧康納認為生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唯物主義不想矛盾。但克沃爾的表述卻更為直接,他持有的觀點是其中沒有生態思想。對於當下,對其生態思想意蘊持懷疑態度是合理的。

  考慮馬克思主義所誕生的時代背景是資本主義工業化初期,那時由資本主義所衍生的環境危機和經濟危機也正處於萌芽階段,所以那時的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關注停留於表面,沒有進行內部的挖掘。而柏克特探究到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內部,深入挖掘人、自然、社會以及物質財富的關系,論證了二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

  首先,關於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的最基本觀點就是——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說法就是人是自然發展的產物,決定了人與自然之間發生學意義上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指出,人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界,一方面人依賴環境而生產,另一方面人創造壞境。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自然與社會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自然與社會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與人和社會的問題。

  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關於物質財富中分析到,關於資本主義中剩余價值之所以形成的可能性是人對自然利用能力的提高。而人的勞動和勞動力本省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剩余價值以自然為基礎。

  不難發現,柏克特置身於當時的背景下,探究到馬克思主義思想中關於人、自然、社會以及物質財富的有機統一,能夠深入挖掘並肯定其思想背後的生態思想意蘊,這為其後來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  戴利的生態經濟理論

  上世紀中葉,對於環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頗有建樹的生態經濟學家——赫爾曼·E·戴利(Herman E Daly)提出了——生態經濟理論。其理論內容主要涉及環境經濟學、穩態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

  戴利認為:“人類應該停止傳統的經濟增長,取締妨礙人類可持續發展中全球自由貿易制度。”①戴利還充分肯定自然價值,認為人類應該停止傳統的經濟增長,取締妨礙可持續發展實現的全球自由貿易制度,加強國家共同體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控制,關注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問題,反對人類中心論以及自然中心論,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觀點。於此同時,他充分肯定生態價值,認為生態價值是一切價值存在與實現的前提和基礎。並指出:“沒有森林,牧場的價值為零;沒有魚,漁業的價值為零;沒有石油的儲存,煉油廠的價值為零。”②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他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沒有超出環境可再生和吸收能力的流量增長。”③並認為這個概念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內涵。

  柏克特對戴利的觀點予以了回應,並開始更多的聚焦於生態經濟學的內容,吸收了戴利生態經濟理論中的一些思想,開始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寫作,在書中揭示了生態經濟的自然價值問題並提出生態價值分析方法,闡釋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生產關系之下產生的自然與價值的分歧。綜上所述,按照某種角度看戴利可以算作是柏克特生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導師,為後來柏克特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

  三、  奧康納與福斯特的資本主義危機理論

  自上世紀 80 年代末以來,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至少就經濟問題而言,一直被詹姆斯?奧康納的“雙重矛盾”④框架所主導。這個框架將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所提出的資本主義侵蝕自身自然和社會條件的傾向,嫁接到馬克思所提出的相對於市場的大宗商品過度生產(由於過剩價值的增長速度快於工資)的傾向上。通過在《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發表後,奧康納的觀點與言論便成為了生態社會主義中環境、政治、經濟方面辯駁的參照物。

  奧康納認為,馬克思主義沒有充分考慮生產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因此,生產條件被嫁接到積累和危機的馬克思主義模型上。更具體地說,據說生產條件質量的任何惡化都會通過環境運動的努力增加企業的成本,迫使企業資助政府維持或修覆這些條件的方案。這種將功能主義嫁接到紅綠政治經濟的方法,有助於解釋為什麽奧康納的主要著作引用了生態經濟學家,如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和胡安·馬丁斯-阿利爾等人的看法為依據,主要是支持他們對古典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而不是批判性地參與他們的實質性分析。但在柏克特看來,生態社會主義者的傳統智慧是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古典馬克思主義,但這些學者拒絕研究,因此柏克特對其予以批判。

  而福斯特在生態危機上的理論與奧康納可以說有一脈相承的理論,但也存在著差異,柏克特與其思想具有一致性,也持有部分不同的態度。首先他認為: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文本中蘊含生態學思想,“馬克思……這種生態觀是來源於他的唯物主義。”①其次,他在奧康納的雙重矛盾框架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資本法則:“第一,事物之間……是財產所有者的免費饋贈。”②綜上所述,福斯特認為資本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爭取利潤,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只能是利益關系,無法和諧共生的實質。

  柏克特在福斯特的理論基礎之上,進一步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內在一致性,在福斯特的影響下,通過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問題的揭示,論述了生態危機的實質,並於生態經濟學一道開啟了全新的視域。

  本章小結

  本章概要述及了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此前的生態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承襲關系,指出了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思想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

  進而對生態社會主義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進行了探究,指出了自上世紀 60 年代到至今,生態社會主義運動大體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不同階段相互更叠,資本主義的發展引發的環境危機,隨之帶來的生態危機無法從根源解決,使得生態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為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現實基礎。但新思想的產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柏克特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之下,積極吸收和借鑒了當代理論的重要代表如生態經濟學家戴利以及生態馬克思主義奧康納和福斯特等人的觀點,作為理論資源,這些促使其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章 柏克特對生態經濟學的批判

  在其代表性著作《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中,柏克特通過對生態經濟學的觀點進行檢視和批判,不斷闡發其對於自然和資本的基本觀點,對生態經濟學的批判構成了其生態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方面。柏克特考察生態經濟學、重農主義和馬克思關於自然的價值的相關觀點,探討了生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關於熵和經濟的不同關系,並且指出了生態經濟學與環境之間的沖突,從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超越生態經濟學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

  第一節  對自然價值的審視

  關於自然的價值問題,不同的理論流派之間的理解存在著差異,柏克特考察了生態經濟學家的自然價值觀、重農主義者的自然價值觀以及馬克思的自然價值觀。

  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將價值定義為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價值形式,這種對於自然價值的理解與生態經濟學家和重農主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別,它既超越了將自然作為價值的直接來源,以及將自然當做享受生活的基礎的生態經濟學觀點,亦超越了將自然當中的土地作為財富唯一來源的重農主義觀點。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20:09

一、  生態經濟學家的觀點

  柏克特認為,關於自然價值的討論生態經濟學領域中有兩種主流觀點:一種是將自然價值歸咎於自然資源價值,持這一觀點的是生態斯拉菲主義和能量價值學派;另外一種則是將其視為“享受生活”或精神收益的價值。而生態經濟學家將自然價值歸咎於自然資源價值。生態經濟學家認為生產依賴於不可生產的資源,即人類勞動和技術所不能替代的資源。柏克特對於生態經濟學家他關於價值爭論的核心問題是把經濟價值直接歸於自然的這種分析方式是否合乎邏輯,從兩個維度進行了梳理。

  1、自然是價值的直接來源

  柏克特認為,直接來源的這種想法一直由“隱含能源”理論家所提倡。他們認為生產的“主要輸入”是能量。由於“免費”或“可用”能源是生產所有商品和服務所必需的,因其不可替代性,被看作“稀缺”生產要素。在生態經濟學中,作為能源理論檢測的主要方法有兩種:一是隱含能源理論(又稱內涵能源理論)和勞動價值理論,二是斯拉菲投入-產出分析。通過以上兩種方法,雖然有學者通過研究分析認為:“能量價值論是一般生物的物理價值”①但由於沒有認識到物質的獨特性,以及除能源限制外的經濟系統中其他因素運作的重要性,所以這一方法受到了強烈的批評。

  在柏克特看來,批評觀點是人們不能用斯拉菲模型來論證勞動力創造價值。

  他們認為生態經濟學應該沒有一個普遍的價值理論,即把價值獨特地賦予給能源或任何其他的主要投入。換句話說,生態斯拉菲主義認為:“生產和貨幣……直接來源。”

  ②

  上述批評觀點在於將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概括為不僅包括對勞動的還有對自然的剝削。然而,與能源價值理論家相區別的是,生產只能在高度抽象的層面上簡化為能源加工。因此,它要求的不是一種能量價值理論,而是“生物能量(或生物物理)”價值理論。

  2、大自然是“享受生活”的基礎

  在關於自然是“享受生活”的基礎這個觀點討論時,柏克特首先從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和赫爾曼·戴利關於能源價值的批判作為切入點進行基礎分析。他們的評論有兩個部分:首先,反對將生產降低到能源消耗,而且還涉及質量上多樣化的物質儲備和流動,這使得有目的人類活動和各種創造性形式,如科技、勞動或技術等成為基本要素。 雖然所有生產都需要能源,但物質也很重要。在宏觀層面上,沒有任何實際的程序可以將能源轉化為物質,或者任何形式的物質轉化為能源。 其次,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和赫爾曼·戴利並沒有直接將經濟價值歸因於自然。而是將把它視為服務生產中的條件以此成為某種提升價值的商品,“享受生活”是以非物質性的使用價值詮釋定義的。

  柏克特認為,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和赫爾曼·戴利通過應用熱力學定律首先觀察到:“經濟既不生產也不消耗物質能源,它只吸收物質能量,並不斷地將其釋放出來。根據熵定律,生產包括物質和能量從更有序(因此更有用)的形式轉化為更無序(因此更沒用)的形式。”①簡而言之,“宇宙中最終可用的東西是低熵物質能量……可再生的。”②

  低熵物質能源可能是生產的最終投入

  和約束,或者是意味著在某一時刻,全球經濟將不得不調整到“穩定狀態”以確保其自身的可重覆性。所以柏克特認識到,在生態經濟學眼中,經濟作為一種供應體系不能被簡化為純物理的、熵的條件。因此,價值源於生產所產生的“精神收入”或“非物質流動”,即享受生活是經濟活動的最終收益和生產的最終產物。

  二、重農主義者的觀點

  柏克特認為,土地是唯一的財富來源,這是重農主義者的觀點。但在生態經濟學家關於價值的爭論中,重農主義者卻很少受到關注。除了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重農主義者代表了一種歷史好奇心之外,或許他們在自然價值辯論中被邊緣化的主要原因是熱力學和能源價值理論在這場辯論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更多學者樂於運用熱力學去研究自然價值問題,但事實上,重農主義者早於熱力學定律的發展,更早的關注到自然價值中的物理層面。

  將土地視為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基礎,是重農主義者的理論。柏克特指出:

  重農主義者把真正的財富和經濟價值都與土地所產生的“生存和主要物質”聯系起來,即物質生活資料,從這個角度看,只有農業才能生產出超出農業勞動者生存所需數量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凈產品”或“多余品”, 因為農業本身就能為了維持基本生計產生過剩的物質手段,重農主義者也將農業勞動視為“社會不同成員之間的勞動順序”的原動力,因此將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貧困階段、生產階段及所有階段。

  重農主義是當代生態經濟學家對自然價值的不同觀點的有趣混合。柏克特認為,一方面,重農主義者把自然看作是經濟價值的直接來源。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土地的剩余生產能力是財富生產的原動力。然而,他們不認為主要凈投入是價值的唯一基礎,因此他們不會讚同重農學派的觀點,即農業是凈價值產品的唯一來源。

  盡管如此,在柏克特看來,尼古拉斯·喬治斯庫-羅根和赫爾曼·戴利以及重農主義者都認為,人類活動不僅僅是財富生產的一種獨特的物質投入,人類勞動和創造力對於釋放自然的物質能量生產力及其轉化為有用的商品和服務都至關重要。只是重農主義者並不是用“享受生活”來創造經濟價值,而是用物質的生存手段。換句話說,他們發現價值在於人的物質條件和物質生活,而不在於人的精神享受。

  三、馬克思的觀點

  柏克特在書中指出:馬克思將“價值”定義為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價值形式,這是他與重農主義者和當代自然價值爭論的不同之處。對馬克思來說,使用價值通常作為商品交換,即交換價值。勞動時間價值的減少並不代表馬克思關於物質生產投入是最首要的判斷。馬克思始終認為,就真正的財富或使用價值而言,自然和勞動是同等重要的。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時間價值的減少並不適用於非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

  同樣明顯的是,馬克思並不認為抽象的勞動時間是財富(包括自然財富)的充分代表或衡量標準。事實上,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二者間的矛盾始終貫穿於其《資本論》這一文中。其中馬克思沒有預設商品的貨幣兌換價值,這一做法更為精準的反映了財富的社會多樣性。他對價值形態的辯證分析,最終以對勞動和自然作為價值積累手段進行有力的批判。 因此,柏克特認為:“對以市場為導向的環境政策,能否從整體意義上保護生態財富,這使得馬克思對重農主義價值理論的批判具有特別的興趣。”①

  通過對三種自然價值觀的考察,柏克特分析了生態經濟學中關於自然的價值的兩種差異觀點,也指出了重農主義者對自然的價值的狹隘理解,進而探究和肯定了馬克思對自然的價值的理解方式。

  第二節  對自然資本的研究

  在研究對話的四個基礎的核心問題時,率先需要討論的是自然資本起源以及其概念的界定問題。這就不得不談及新古典主義和生態經濟學。首先要從新古典主義入手,因為這個概念是源自於新古典主義,源於上世紀 20 年代,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弱可持續性和自然資本,第二階段為強可持續性和自然資本。由於新古典主義自身存在缺陷,所以生態經濟學在其基礎上經行進一步揚棄和推廣,並試圖尋找一種可替代的方案,因而在自然資本的概念界定中貢獻出了更多的價值。

  一、新古典主義中的自然資本

  新古典主義以自然資本作為基礎並拓充,但生態經濟學家在開發和推廣自然資本的使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事實上,柏克特認為,該學科的一些領軍人物已尋求將自然資本作為一個核心範式概念。上世紀 70 年代初,限制增長(從經濟到自然限制)的思想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提出了挑戰,但是新古典主義的增長受限理論迄今完全不關心自然資源。另外,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中的大多數不讚成增長受限的觀點,並對自然資源問題上的理論和對新古典主義的回應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弱可持續性和自然資本。在柏克特看來,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將資本視為某一種有助於服務和商品生產的制成品。利用這種函數,索洛證明“只要資本……無限期地保持消費的正水平。”①正如哈特威規則②

  ,這種規則依賴於

  一個假設性前提:資本總是可以取代自然資源。因此,新古典主義是將人類環境降低為可替代的資源,並與可持續的資本積累減少密切相關。

  第二階段為強可持續性和自然資本。在柏克特看來,弱可持續性理論的明顯缺陷最終促使一些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發展出“強可持續性”方法,即在保留少部分自然資本下,為經濟增長的可行路徑建模。正如皮爾斯(Pearce)和阿特金森(Atkinson)所指出的,保證生態系統的恒定運行狀態是重要的,所以需要人類對生態系統進行服務和維護。於此同時意味著,生態系統的自然恢覆能力是需要某些特殊的“關鍵物種”來維護的。強可持續性理論認為,對制造業資本的投資可以不斷降低一個經濟體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柏克特認為,如果自然資本不是“關鍵”資產,也就是說,如果它不提供(生產性或審美性的)服務,那會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替代品,就不會受到保護。因此,決定哪些自然資源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可以消耗的,都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為人們的偏好和技術會發生變化。 因此,自然資本的任何要素都不是永久不可侵犯的。

  二、生態經濟學中的自然資本

  柏克特認為,生態經濟學家仍然采納關於自然資本的相關觀點,認為它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創造性範式。自然資本成為生態經濟學核心結構的運動大約始於上世紀 90 年代,當時有三篇關於自然資本的文章。直到 2003 年,在《確定關鍵自然資本》生態經濟學專刊的導論中,生態經濟學者提出自然資本是生態經濟學的一個關鍵概念。

  1、生態經濟學的自然資本問題

  “任何商品……實物庫存。”③雖然“實物”似乎表明資本必須以物質儲存的形式存在,與此同時也把資本用於集體或者個人的生產能力,而為什麽自然應該被普遍視為資本?  柏克特認為,科斯坦薩說明了這一點:自然是資本,因為它產生的“自然收入”可以分為“資源”和“服務”兩部分。

  然而,在另一個層面上,必須證明,與其他形式的資本所產生的收入相比,大自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在某種意義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自然資本不可替代性的切入點。柏克特認為,生態經濟學者根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二者自然資本間差異確定自然生產力,並提出按會計慣例中的折舊計算可再生自然資源的自然生產力,用清算的方式來計算不可再生資源的自然生產力。

  2、生態經濟學的強可持續性

  弱可持續性標準假定資本的總存量恒定不變,雖然會使資本的自然成分相對於人工資本而言變得非常小,但經濟增長趨勢將會持續。然而,假定自然資本的生產率隨著自然資本的減少而上升,隨著自然資本趨近於零,生產率將會趨於無窮大。相關的自然資本理論家認為假定制造業資本可以替代自然資本是不真實的,這實際上違反了對生產的物質約束。

  柏克特認為,事實上許多生態經濟學家認為自然資本隨著人類生產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制約人類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因此,以可再生的替代品發展相同的速度去消耗不可再生資源,這套新古典主義弱可持續性標準對生態經濟學中的強可持續性同樣適用。

  第三節  對熵和經濟關系的重解

  熵定律是生態經濟學中爭論最激烈的問題之一。柏克特針對熵和經濟關系問題,對生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比較探究,並指出了生態經濟學缺乏一種可以深入剖析人的生產關系的階級立場與自然間關系的方法,而借助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則實為重要。

  一、  生態經濟學關於熵和經濟關系

  熵①本身不會在孤立的系統中自發地從冷的物體流向熱的物體或區域。關於熵定律在生態經濟學的應用是大家所關注的熱門話題,柏克特提出,羅根和戴利首先系統地論證了熵定律的經濟重要性。其中包括熵定律在人類使用材料生產中上的應用,分別列出了四個子爭論:第一,人類生產的目的性否定了熵定律的適用性;第二,與經濟相關的熵概念是可以定義的,與人類的目的和技術無關,即熵的相對性;第三,太陽能可以用來實現材料資源的完全或實際上完全的回收,即回收循環問題;第四,市場價格已經反映(或可以利用政府政策反映)所有與經濟有關的熵現象,即熵與市場的關系。

  在指出這四個方面所產生見解的同時,柏克特認為,在研究中還缺失某一種可以深入剖析人的生產關系的階級立場與自然間關系的方法。由此想要引入物理學中熵,加以借助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將熵與經濟的關系進一步的進行揭示。

  二、馬克思主義關於熵和經濟的關系

  按照馬克思主義角度加以分析自然生產的階級關系,並在熵這樣一個具有有序性或者有用性的抽象擬人化範疇角度加以發展。對階級的忽視反映在關於市場對自然價值不加批判的觀點上,柏克特認為,這種觀點在關於熵經濟的辯論中得到了支持。未能使市場紮根於生產關系,也解釋了這場辯論依賴於人為的二分法,即一則為規模和分配之間,另外一則是人的價值、目的與物質條件。

  以此明確了生產所服務的優先次序,因此馬克思主義對熵與經濟關系的分析,首先要從物質上和社會上明確。

  柏克特認為,把資本主義關系看成是物質關系和社會關系,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同時為熵提供了一個辯證的視角,它包含了雇傭勞動、市場估值和自然財富質量惡化之間的密切聯系。由於這種方法是唯物主義的,它承認熵定律確實適用於人類生產所能獲得的任何給定質量的材料和能源。但它也表明,除了人類滅絕之外,資本主義的再生產絕不取決於維持任何給定熵水平的自然財富。換句話說,人類發展條件下資本主義引發的危機並不一定意味著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危機。因此,資本主義的熵動力對所有倡導生態價值觀的人構成了挑戰,設想新的公共和非市場機構來監管自然財富的使用和估值。應對這一挑戰的最有效辦法,不是把生態價值疊加到理想化的資本主義模式上,而是發展和具體化這些價值。

  第四節  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揭示

  關於可持續發展有兩種模式,即強可持續性和弱可持續性。然而,強可持續性強調了資本不可替換“關鍵的”自然資源,弱可持續性認為資本可以不斷的替換自然資源。但是二者皆認可經濟的發展可以不受環境限制。總的來說,柏克特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依然在對可持續性的自然和人類發展帶來巨大的危機。當然,柏克特也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的三種維度,但顯然,三者並不能融合,生態經濟學在自身的限度內並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一、  生態經濟學與環境沖突

  按柏克特的觀點來看,權力和沖突是經濟與環境關系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在生態經濟學中得到了認可。例如,蓋爾(Gale)認為,僅僅建立使可持續性目標強大的社會機構是不夠的,一個人對生態沖突的分析是由他對經濟與環境關系的基本認識所決定的。

  柏克特對詹姆斯·博伊斯的不平等和環境後果進行了分析。柏克特認為博伊斯的觀點是,如果持續強化的權利不平等,會推遲轉折點的實現。博伊斯的“權力不平等模型”可以看作是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延伸。他認為,不平等加劇是推遲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改善之間的轉折點。柏克特認為模型強調了相對強勢和弱勢群體在環境偏好上的沖突。而在這之後,生態經濟學家萊爾·斯克拉格斯對權力不平等模型進行了批判。萊爾·斯克拉格斯認為,他的模型分有權的人和富人這一缺陷性前提假設。他認為窮困之人更喜歡和享受環境退化,並為證實這一觀點到西歐最貧困地區做調查。總而言之,他的結論是不平等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比博伊斯認為的更為覆雜和模糊。

  但是,柏克特認為,無論是權力不平等框架,還是斯克拉格斯的批評,都沒有把環境退化與經濟的生產關系聯系起來。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一樣,它們都將環境退化視為市場活動的外部效應。因此,在分析環境成本和環境質量的變化時,他們沒有將系統再生產的觀點與人類發展的觀點區分開來。

  二、生態經濟學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三種維度

  柏克特通過自然資本概念解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擴充了關於此思想的三個更廣泛維度:

  1、自然資源的公共池塘特征是現在和將來人類發展的條件作為一種元範式,生態經濟學涵蓋了對經濟發展的自然限制性的各種觀點。然而其中具有貫穿個觀點的核心觀點是將環境整體或大部分都看作是公共資源。此外,如果物種和生態系統在歷史上共同發展時具有內在價值,那麽從倫理的角度來看,即使它們可以被人類工業“模仿”,它們也是不可替代的。換句話說,就自然資源而言,即使其目前正在塑造和限制全人類的生活機會,或在目前沒有資源的情況下,自然資源也是“公共物品”。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21:46


  2、針對個人、社會和自然的共同進化理論

  根據穆爾德(Mulder)和範登伯格(Van  den  Bergh)的觀點,“共同進化理論是……長期相互選擇。”①根據共同進化論的觀點,從前面定義的整體和公共意義上講,人類的生活機會不會減少。

  柏克特認為,共同進化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親和力很明顯。兩種方法都強調了市場估值的生態缺陷,即需要采取集體行動將生產引導到更可持續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與擴大人類生活機會相一致的過程。共同進化理論是對有用的警示,並堅持認為,無論是貨幣計算還是獲得物質產品,都無法降低人的價值和人的成就。

  同樣,柏克特認為,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願景必須以生產者取消生產條件為前提。實際上,共同進化理論強調自然共同體是人類發展的條件,但是這種共同體是不允許通過顯性方式進入生產領域本身的。盡管名義上堅持價值形成的共同進化特征,但這種未能深入研究生產關系的方式,有助於解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共同進化理論過分依賴價值的自主變化。價值的使用是一種既有的事實,也反映了將市場估值的缺點與新古典主義的缺點混為一談的趨勢。

  3、對自然資源共有財產的需求和功能要求

  柏克特認為,哈丁經典的“公地悲劇”分析中,假設私有或國有財產的唯一替代品自然資源是開放的。“有證據表明,從經濟史前到現在,共有財產制度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發揮了有益作用。”①作為共有財產進行管理的資源範圍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東南亞濕地、印度和尼泊爾部分地區的森林、日本和其他太平洋島嶼國家的漁業、斯里蘭卡的水壩、印度的運河、非洲各個國家的牧場、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牧場和許多國家的地下水。越來越多的分析家希望共同財產制度能夠幫助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緊迫的資源問題。例如,費雷德里克認為:“共同財產的概念不僅僅局限於自然資源的管理,它是生態系統管理的基礎,共同財產可以認為地球是一個生態系統或一組相互關聯的系統,只有通過訂購世界協議才能應用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②

  柏克特認為,上述費雷德里克的話概括了共同財產的的優點和缺點。其中,優點在於明晰了私有和國有財產並不是僅有的資源管理替代方案,而對於資源的整合控制以及公共財產的調節過於集中,卻遺忘了它僅僅是人類發展的手段。現實是,要從可持續發展方程式的規定性來強調共同財產,而在促成“美好生活”方面的作用卻被忽略了。

  綜上所述,即使三個維度有相通之處,但是柏克特認為三者沒能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原因是在人類發展中忽略了公共財產分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共同進化理論家對生產關系的潛在作用,特別是公共財產管理,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本章小結

  此章對柏克特的《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進行了解讀,挖掘了柏克特對生態經濟學思想的分析和批判,柏克特將馬克思主義擱置於生態經濟學面前進行了初步的對話。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角度,並以階級理論作為理論主題,對自然價值、熵與經濟的關系,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加以詮釋和分析。

  柏克特通過展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特別是它的階級理論作為生產的物質社會關系的概念,揭示生態經濟學中存在的重要矛盾,幫助解決、分析生態經濟學中的未解之謎並堅持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政治上,馬克思主義可以提供新的視野並成為問題分析前的概念工具。生態經濟學理論批判構成了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批判的基礎上柏克特進一步揭示了馬克思對生態經濟學的超越。

  第三章 柏克特對馬克思主義超越生態經濟學的探討柏克特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上,對生態經濟學中四個基本性概念進行進一步的揭示,指出了二者之間產生聯系的可能性與必然性,這其中有柏克特揭示了在自然價值問題中,馬克思分別就重農主義、新古典主義中的問題進行批判和思考,並在自身的理論視域下對價值和資本積累進行了分析,繼而實現在自然價值問題上的超越。在自然資本上,指出生態經濟學在生產方式、雇傭勞動、市場價格和自然方面的問題,應用階級分析法指出應該把注意力集中於人與自然間的關系問題。在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上提出了自身的思考,談及共產主義願景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共同資源、共同進化和共同財富三方面的關系,並提出了一條符合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第一節 自然價值觀問題上的批判與超越

  在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對話中,所探討的核心問題中,關於自然的價值討論不是自然本身所富有的價值,討論的是人與自然中,自然針對人的價值,所以必然就會牽涉到自然經濟價值的討論。而生態經濟學中所涉及到的,關於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二者間關系的研究,就非常適合去厘清自然的經濟價值。在生態經濟學中關於自然價值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能量價值學派所認為的自然的價值就是自然資源價值,另外一種就是將自然視為某種精神上的收益,即享受生活本身所具價值的客觀條件。但是馬克思主義在關於自然價值的論述中,更多的是集中於重農學派的闡釋與批判。柏克特認為這也恰恰是其他生態經濟學家所忽視的,想要進一步剖析馬克思對自然價值的觀點,就首先要對重農主義相關思想進行梳理,並分析馬克思對重農主義的批判,進而更好的建立起生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之間對話的橋梁。在二者架起橋梁的基礎上,馬克思批判性地將重農主義的重要元素融入了自己對價值和資本積累的分析中,提供了一種擺脫這種分析僵局的潛在方法,實現了馬克思在自然價值問題上的批判與超越。

  一、  馬克思對自然價值觀問題的相關批判

  首先是馬克思對重農主義者的批判。柏克特認為,馬克思在價值問題上對重農主義的主要論述見於《剩余價值理論》第二章。這一章馬克思對給予重農主義者的極高評價,不僅是他們對魁奈的著名描述,還有他們價值分析的基本特征。馬克思認為,重農主義者的偉大和具體的貢獻是他們從生產而不是流通中獲得價值和額外價值。  然而,馬克思在讚揚重農主義者關注生產物質法則的同時,也批判重農主義的錯誤。

  其一,重農主義者沒能批判性地剖析資本主義的財富估值形式,並將真正財富的自然本質和資本主義的價值相混淆。柏克特認為馬克思對重農主義者來說,價值本質不是人類勞動的一種明確的社會存在方式,而是像土地、自然以及這些物質事物的各種變化構成的。 這是一種價值與物質的混淆,對馬克思來說,剩余價值的來源是工人的勞動能力,即生產價值超過其工資所代表的商品的能力。

  其二,重農主義者將這一自然基礎與特定生產關系下的實際剩余價值混為一談。按照柏克特的觀點,馬克思並不否認剩余價值的自然基礎。但他認為重農主義者是錯誤的把剩余價值視為一個純自然的禮物。實際上,土地可以讓勞動者創造出高於消費的價值。出於所有這些原因,農業勞動力被重農主義者認為是剩余價值的創造者。其問題在重農主義者處於有限的歷史社會視野中,這使得他們無法對資本主義財富估值和剝削的具體形式予以批判性得分析。因此,他們把價值僅僅看作是使用價值或物質實體,把剩余價值僅僅看作是自然的饋贈。

  其次,馬克思對條件價值評估的批判。柏克特認為,生態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性分析的普遍失敗,有助於解釋他們未能構建對市場價值的內在批判。在資本主義階級關系的框架下,如何將親生態價值納入分析,這個問題只能通過市場估值與自然財富的某些特定特征之間的緊張關系來間接解決,由此條件價值評估(簡稱:CV)誕生。CV 是新古典價值理論的產物,此理論中將價值與相對價格聯系起來,利用供求分析來證明運行良好的市場具有增進福利的特性。由於在柏克特本人看來,馬克思對於條件價值評估的批判屬於重要性內容,所以在本節對其批判的內容進行簡要的闡釋。

  柏克特在書中說到:條件價值評估將貨幣價值評估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新古典主義效用理論都納入其中。馬克思將條件價值評估解釋為:與廣義市場交換相關的商品拜物教的衍生形式,而廣義市場交換反過來又受到資本主義將生產者與必要生產條件結構性分離的支撐。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對 CV 的批判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因為 CV 是新古典價值理論的產物,因此將新古典主義理論比喻為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形式;二是沒能真正關注到資本主義積累要求的。

  因此,柏克特認為馬克思主義對 CV 的普遍抵制,是勞動人民在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和超越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為改善人類發展的整個生命過程而進行的更廣泛鬥爭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這樣,馬克思主義加強了生態經濟學在制定環境政策願景時,對方法論多元化和歷史開放性的承諾。

  二、馬克思主義在自然價值觀問題上的超越

  按照柏克特的觀點,關於馬克思主義以及其在自然價值問題上的超越,大體從兩個問題展開:

  首先,自然是否具有經濟價值以及如何分析自然價值本身?關於這個問題,柏克特在書中的理論部分也詳細的闡釋了自然是否具有價值兩方面的探討,一方面是生態斯拉菲派認為自然直接創造價值,另一方面是以戴利為代表的自然的價值就是“享受生活”。而馬克思在讚揚重農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唯物主義分析時,借用了一些重農主義者的概念,批判重農主義者將價值等同於自然的物質使用價值。在他看來,“價值”應該是資本主義經濟估價的特殊形式。

  或者說真正的財富或使用價值是滿足人類需要的東西,而價值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使用價值的表象。同樣的基本批判也適用於當代生態經濟學中關於自然價值的爭論。

  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其他社會生產方式相比較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具有什麽特殊性?柏克特提出,馬克思主義中的政治經濟學剛好提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維度。因為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對勞動時間價值的降低是建立在這種制度的社會分離基礎之上的,這種社會分離是將勞動力從土地和其他必要的生產條件中分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的基本估值形式植根於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所說的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裂痕”。因此,馬克思認為,要分析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的價值關系需要根據資本主義的特殊生產制度入手。

  此外,柏克特認為,馬克思堅持市場對社會生產的調節就是以生產者和必要生產條件相分離為條件的。實際上,貨幣和市場已經存在許久,但商品生產以利潤為驅動的主導地位不變。馬克思的分析包含了對資本主義對自然財富估值有力的生態控訴,並且進一步強調了自然環境與價值的貨幣形式二者間的緊張關系。柏克特提出,也正是由於危機的爆發證明了馬克思的斷言,即資本的界限就是其本身。馬克思提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控制自己生存的社會條件,而不是讓他們為剝削和無政府競爭的賺錢服務,社會將能夠以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式調節,更好的與自然的代謝交換。但理論目前只是一個發展方向,生態環境應如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施、持存和進一步優化,當下還是有待於深刻探討的課題。

  第二節 自然資本問題上的思考與超越

  按照柏克特的觀點,要研究對話中的自然資本,首先要從新古典主義入手,因為這個概念是源自於新古典主義。但是此概念的推廣者是生態經濟學,所以並要剖析它對於新古典主義是怎樣進行揚棄的。第二章中有闡釋新古典主義和生態經濟學中的自然資本,並強掉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存在缺陷,並試圖尋找一種可替代的方案。然而,一方面,當新古典主義將自然資本這一概念應用於生態,就會引發理論上的沖突。另一方面,從方法論角度看,生態經濟學和新古典主義關於自然資本的認知都根植於一定社會關系的資本概念,使得關於可持續發展問題無法一分為二的割裂來看,混淆可持續的資本主義和可持續發展,導致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的不一致。另外,生態經濟學承襲新古典主義的生產資料劃分方法,使得自身錯過了對其理論的批判,沒能將勞動和人造資本都具有自然基礎的特性指出,且二者都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關鍵自然資本。而在關於自然資本的問題上,馬克思給出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視角,形成鮮明的比較,表明其階級分析法在這種多元方法論中所發揮的巨大價值。

  一、  馬克思主義對自然資本的觀點

  盡管“環境即資本”的比喻越來越流行,但許多生態經濟學家一直抵制它,理由是它是反生態的。柏克特認為,在對於自然資本的問題上馬克思給出了一個更加徹底的視角,更有效地對資本主義的抵制方式是集中在人與自然這樣特定社會關系的協調和塑造上。首先,馬克思揭示作為“資本”的生產要素,其實內部隱含著階級關系,如:雇傭勞動關系。其次,馬克思發現可持續發展的物質、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二者間的差異,並在雇傭勞動關系的環境價值間建立聯系。

  最後指出在可持續發展的人類過程中階級鬥爭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情況有所不同。柏克特認為要弄清原因,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盡管市場和貨幣對資本主義來說是重要的,但資本主義的核心關系不是市場和貨幣交換。工人與生產必要條件的社會分離才是資本主義的核心關系。在這個體系中,勞動、自然和生產資料似乎是“分開的”生產條件,只有在以利潤為導向的雇傭勞動生產商品時,這些生產條件才能統一起來。在馬克思看來,在分離過程中資本主義沒將所有生產條件都化為商品,但由於部分關鍵性的生產條件的分離,導致許多自然條件任由資本主義侵占,並最終轉化為榨取利潤的方式。因此得出,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特殊的社會關系中被資本家侵占,也正是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自然資本才充當了資本,成為資本家壓榨勞動者的工具。然而,基於勞動力與必要的生產條件有效分離,使得資本主義企業能夠任意地擁有眾多不可壟斷的自然條件,隨之進一步攫取勞動力並謀取超額利潤的手段。事實上,資本主義對自然的剝削和異化,其輻射的範圍領域遠大於貨幣和市場。

  二、在自然資本問題上的超越

  柏克特認為,關於自然資本這樣一個概念之前是受到生態經濟學家抵制的,而他們的抵制卻不徹底,大多停留於自然資本概念性的批判。他們通過批判自然的異化,即貨幣化、市場化或資本化就對可持續發展的資本主義提出了替代性方案。馬克思主義強調,階級是生產者的物質社會關系,其基於歷史唯物主義提出了結構資本主義的密匙,試圖通過階級鬥爭來反對資本主義的實現路徑,最終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歸旨。

  柏克特指出對自然資本更有效地抵制不是像生態經濟學家那樣,而應該是集中於人與自然間的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提供了這種視角,使得自然資本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下得以批判和超越。

  首先,自然資本和雇傭勞動力方面。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核心關系不是市場和貨幣交換,其本質是自然、勞動與生產工具分離,只有在以利潤為導向的雇傭勞動生產商品時,這些生產條件才能統一起來。柏克特認為,從這種核心的階級關系中產生了在經濟自主的公司和家庭之間進行“私人”市場交換的必要性,這種異化的交換形式只有在工人從必要的生產條件、生產過程本身和產品三方面進行異化的基礎上才成為主導。而自然資源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同樣被異化,逐漸商品化為一種特殊的“物”,這種物與“資本-勞動關系”相對應,本質上也就異化。最終通過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揭示了自然條件與勞動力二者轉化為資本,實則是資本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其次,價值、市場價格和自然方面。馬克思主義將貨幣和市場價值的批判更加深入地紮根於生產關系之中。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廣義市場交換和貨幣估值相分離可使市場價格由商品中客觀的、抽象的勞動時間來調節。換句話說就是使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價值並進行估值。而當必要生產條件與勞動力分開時便形成了“工資-勞動關系”,這種關系帶來了市場估值的反生態。但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市場估值本身並不嚴重反生態。正如阿爾弗雷多·薩德-費洛所提出的,商品價值形成所涉及的三種不同觀點,可得出貨幣和市場價格的反生態特征。這也表明,任何由非貨幣、多標準決策導致的市場大規模轉移,都將不得不對勞資關系構成挑戰。只有推翻這一核心關系,社會才能將協商民主應用於直接衡量物質儲備和流動、生態過程以及人類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 傑瑞米柯賓    时间: 2022-5-17 15:23:24

在這個框架內,可以辯論這兩種立場的真正力量,並相互重新組合,從而加強生態經濟學對方法多元化的承諾。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超越

  在可持續性問題中分別討論了強可持續性和弱的可持續性。一方面前者說明了自然資源本身不可被資本替代,但是沒能夠指出關鍵性資源的標準;另一方面後者則認為自然資源可被資本不斷更替。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認同一個觀點,即經濟的發展循環可不受自然環境制約。而目前的環境危機依然在持續並呈現出擴張形式,這樣就致使在可持續性的人類發展中,可利用的物質環境產生危機。

  在生態經濟學看來,制約和影響環境與經濟關系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權力不平等。而在柏克特看來,馬克思主義者透過階級分析視角,早已知道了二者沖突的本質的,但是卻未能堅持人類發展的自然條件與資本積累致使的環境危機分割來看。所以本節主要圍繞著馬克思主義中共產主義的特征,對可持續問題進行進一步思考,從階級角度論證,私有制的廢除帶來非市場形式的公共財產資源分配,以及公共管理社會資源的問題,提出了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更為全面的馬克思主義視域。

  一、  馬克思主義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願景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資源,共同進化和共同財產三個方面。這種願景以一種特殊方式結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思想,這與生態經濟學的跨學科特征十分吻合。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是一個包容性的歷史上開放的原則框架,而不是藍圖。人類向公有制的轉變是將社會以及自然的生產條件從階級剝削條件逐漸過渡為可持續的人類發展條件,並非一蹴而就。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種轉變與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困難和長期性相一致,這也是為什麽轉變的結果都是不能被預見的。過渡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系統,本質上是高度依賴共同進化路徑的過程。正如《德國意識形態》所述:“在這場革命中,一方面是早期生產方式的力量——無產階級被推翻了,另一方面,它發展了無產階級的普遍性和活力,並擺脫了仍然依附於它在社會上的地位的一切東西。”①按伯克特的看法,馬克思主義對公平和可持續的生活環境至關重要,對和解和實現以生命價值為導向的人類發展戰略具有重要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超越

  柏克特理論中關於生態經濟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三條路徑,同時認為生態經濟學在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理論剖析中也有缺陷,而馬克思主義正是針對這一理論缺陷將階級鬥爭引入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將可持續發展的資本主義和可持續的人類發展予以區別,最後提出一條合理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1、階級鬥爭與人的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主義對雇傭勞動的分析揭示了工人群體鬥爭作為一種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跨系統反饋機制的合理性。柏克特認為,出現了更多關於自然的共同進化的參考框架,這是工人們努力捍衛和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潛在結果。

  從工人視角看資本,以勞動力換取工資的目標不是金錢本身,而是可以用金錢獲得的使用價值,這些價值作為他們作為人類繁衍和發展的條件。因此,柏克特認為,工人的使用價值取向與資本的使用價值取向在結構上是對立的,而資本的使用價值取向僅僅是朝著最大的貨幣積累方向發展。簡而言之,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為利潤而生產與為人類需求而生產。

  這種矛盾引起兩種形式的鬥爭。一種是在工資勞動領域,資本加強剝削和工人抵抗剝削關系。另一種是在更廣泛的鬥爭中,爭取更少的金錢和市場驅動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式,例如:為改善生存環境要求公民參與管理、監督、決策。盡管它們以覆雜的方式重疊、合並,甚至發生沖突,任何一種鬥爭形式在取代資本成功前,實質是取決於另一種鬥爭模式。按柏克特的說法:“工人們在工作場所內外的鬥爭蘊含著強大的親生態潛力,因為他們反對因金錢驅動的一切形式對勞動力和自然的剝削。”①柏克特還指出:馬克思主義將可持續發展與自然關注早已內化於階級鬥爭與社會發展領域中。盡管馬克思主義承認工人鬥爭的方式並不常常是以工資勞動和反對自然資本化的形式進行,但馬克思主義敏銳的檢測到一種激進的潛力,即工人階級的鬥爭是一種將改善人類與自然關系作為自身目標,並且不以生產和盈利為目的全新的生產關系。

  2、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與人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柏克特的角度看,此先的各流派對自然資本的探討都沒挖掘出環境價值沖突與勞資關系二者間的聯系。然而,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制度下,馬克思主義挖掘出生產的物質要求與健康的物質要求之間的重要聯系。

  首先,資本主義的物質需求直接來自於工資勞動關系。原則上,任何能夠維持人類生命的自然條件都可以滿足這些條件。但就自然資本類別而言,資本主義物質需求的靈活性意味著可以作為關鍵自然資本的要素並具有高度的替代性。這顯示出戴利認為自然資本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這一觀點的缺陷。事實上,恰恰相反,這就是為什麽資本主義是一個生態破壞系統。與早期生產方式不同,早期生產方式的再生產往往與特定的地方或區域生態系統有關,資本主義能夠破壞生態系統,然後在時間和空間上以刀耕火種的方式前進。

  因此引發了第一階段性的危機——一個階段性的危機,例如某種資源的枯竭,但這種危機可以通過資本主義的自身適應性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來彌補。但這種量的積累會導致第二階段性的危機到來——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危機。這種危機更為全面、持久。而這種趨勢按照柏克特來說是“自反性的”,因為任何組織趨勢發展的技術都會導致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他認為生態原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與資本、貨幣、市場、價值等原則相抵觸的。但是生態經濟學家沒能從社會生產關系上進行分析,所以導致他們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主張並沒有深入。而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人的自然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著張力。因此柏克特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從社會生產關系的視角看待發展,並應當將可持續發展看作是反對資本主義並超越本身的發展,生態經濟學家正是缺乏馬克思主義中唯物史觀的視角。

  其次,鑒於資本主義有能力在環境惡化的基礎上自我覆制,人類發展的自然條件下的危機只能通過對抗制度的核心關系來解決,即工資和勞動力關系、市場競爭和貨幣價值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柏克特認為人類發展自然條件的危機最終威脅到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是“社會解體”,而是共產主義革命。共產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歸旨,其中隱含人、自然和社會之間異化的消除,以及三條路徑所提出的“共產”觀念,這無不顯示馬克思主義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的超越。

  本章小結

  本章節主要基於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對話,展開闡釋馬克思如何實現對生態經濟學中對自然價值、自然資本、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並提出問題所在,提出新的思路繼而超越的。

  首先,在自然價值問題中,馬克思分別就重農主義、新古典主義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汲取其中的部分思想,並在自身的理論視域下對價值和資本積累進行了分析,繼而實現在自然價值問題上的超越。其次,在自然資本上,指出生態經濟學在生產方式、雇傭勞動、市場價格和自然方面的問題,指出針對這部分問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於人與自然間的關系問題。最後,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提出了自身的思考,談及共產主義願景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共同資源、共同進化和共同財富三方面的關系,並提出了一條符合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第四章 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評價

  柏克特從馬克思主義視域下,揭示了生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對話的可能性,實現了馬克思對生態經濟學的超越,給中國生態文明發展帶來了啟示,具有重要理論意義。但與此同時,柏克特思想中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需要在研究時加以反思和完善。

  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意義

  在對話的過程中,柏克特揭露了馬克思主義經典學家對新古典主義和重農學派的一系列批判,在根源上闡釋了生態經濟學研究分析中運用的理論工具的根本性漏洞和實質性缺陷,揭示了生態經濟學實際理論與內在要求之間的偏差與對立。

  因此,柏克特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具有重要性意義。

  一、  生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成為可能隨著本書研究的開始,柏克特就表明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之間存在聯系,並且二者研究學者的知識交流需要從數量和質量上有所提升。他分別用三個方面闡釋了自己的觀點:第一,他認為生態經濟學的旗艦期刊《生態經濟學全面調查》

  (1989 年創刊)中,雖然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文章幾乎沒有出現過,但事實上,在《華爾街日報》刊登的文章中引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部分觀點。而這之後,生態經濟學家對馬克思主義的少量引用也出現在其他期刊和書籍中,可知生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是具有關聯性的。第二,馬克思主義對新古典主義和關於“經濟與環境關系”的異端觀點的一項調查中,馬克思主義對生態經濟學的引用在本質上常常是有爭議的,甚至達到了把生態經濟學家斥為瘋子科學家的地步。第三,盡管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之間有部分觀點存在著分離和對立,但柏克特發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觀點,並分別列舉了埃爾瑪?阿爾特瓦特(Elmar Altvater)的論證,即熱力學和熵的問題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剝削和積累的分析來解決。以及約翰?奧尼爾(John  O ' Neill)對當代生態經濟學的一些重要主題,如,經濟可持續性對物理環境的依賴以及純粹貨幣計算的局限性。最後,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盡管主流的綠色資本主義理論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但環境主義,尤其是環境行動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仍然在政治光譜上占據著共同的位置。所以,紐曼耶認為生態經濟學更有可能得到左翼政黨和個人的支持。如此看來,馬克思主義者和生態經濟學家之間存在不需要那麽激烈交鋒的必要性。

  柏克特在書中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與生態經濟學家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既有長期的歷史根源,也有短期的契合點根源。更廣泛地說,我們需要的是證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可以幫助回答生態經濟學家提出的許多問題,同時生態經濟學的實質議程可以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維度。這是本書試圖發起一種表達方式,生態社會主義和生態經濟學學科的某些短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生態經濟學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啟動”。①所以生態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是不可避免的。

  二 、為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式首先,生態經濟學是多學科交叉的。生態經濟學的主題是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動態的、共同進化的相互聯系,它將物理科學的元素與經濟分析工具結合起來。簡而言之,它是一門生命科學,就像經濟生活本身一樣,既是自然的又是社會的。其次,生態經濟學對方法論多元化有著強烈的承諾。經濟生態系統的覆雜性決定了必須采用多種方法來處理它們所造成的理論和政策問題;在生態經濟學的“元範式”中,不同範式之間必須有廣泛的討論和密切的合作。綜上,鑒於人類面臨的環境挑戰的嚴重性,生態經濟學必須在歷史上是開放的,即接受經濟政策和體制改革領域的新設想和可能性,又不能拘泥於一個可持續未來的單一模式,而必須利用其跨學科的多個視角,根據需要產生各種制度補救措施,為人類自然系統產生的各種生態價值提供空間。

  而本書提出的核心問題是,生態經濟學所采用的方法和概念是否足以滿足其多學科性、方法論多元性和歷史開放性的願望。更具體地說,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可以幫助這門學科更好地實現這些願望。柏克特在此書中通過展示馬克思主義如何揭示生態經濟學中存在的重要矛盾,幫助解決、分析其中的未解之謎。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可以提供新的分析視野和概念工具,進一步激活和開放元範式的形成,這種元範式可以為我國的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實質性的貢獻:

  首先,構建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生存方式。人類的生活本就應該融入自然與生態之中,在人類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將改善自身生活作為歸旨,人類逐漸意識到作為自然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生物應當承擔起保護環境的義務。柏克特正站在這樣一條道路上呼籲著這場變革,在思想意識領域中植入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概念,同時在生態、文化、政治、經濟各維度中真正落實。

  其次,塑造可持續的綠色經濟模式。柏克特的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中蘊涵著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也有體現,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綠色經濟的理念。他指出:“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①因此在推動綠色發展中,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綠色發展提供勢能;推進大數據智能化為綠色發展賦予動能;加快城鄉發展融合為綠色發展增加潛能等重要性舉措;更有“兩山”理論指導綠色發展。

  再一次印證了柏克特可持續發展的部分觀點,以可持續經濟模式為循環經濟的手段,真正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注意的是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考慮環境的承載力度,達到二者之間的內在平衡,使得自然物質與人之間的交換到達和諧統一的狀態。不是通過技術手段獲取高額利潤,而是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手段,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獲得更為長遠的利益。

  三、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本質

  首先,生態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二者間的積極對話,使得生態社會主義理論的評析由表及里,深刻的揭示資本主義內涵。不論是否將自然理解為資本,還是將自然價值歸咎於自然資源的價值;不論站在超歷史的角度去談論熵與經濟的關系,還是將可持續的人類發展等同於可持續的資本主義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生態經學沒能站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去分析。柏克特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揭示了資本主義中,自然不是資本,只有當其經濟在無限擴張之時,自然才會視為價值的直接來源並作為資本積累的一部分。依據馬克思的觀點,兩事物或事物中的兩個方面既有肯定因素又含有否定因素,可以推斷出資本主義社會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社會歷史是不斷更替的。所以資本主義被共產主義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研究內容必須深入到社會關系中,才會擁有更強的生命力。

  其次,生態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對話,使得生態經濟學通過深入研究將可持續的人類發展和可持續的資本主義發展區分開來。在本文的第三章中涉及到了柏克特對於該問題的實質性探究和揭示,指出二者在物質要求上的不同是資本主義是以利益得到最大化為歸旨。而對於可持續的人類發展來說,人與自然達到一定的和諧狀態,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柏克特的理論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上,認清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深化了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研究,提高了批判能力。

  本章小結

  此部分主要就是針對柏克特理論觀點的價值貢獻和欠缺之處的闡釋,柏克特的價值貢獻在於開啟的這種獨特的對話模式,為生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式,這種元範式可以為我國的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實質性的貢獻:首先,構建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生存方式;其次,對於我國塑造可持續的綠色經濟模式,真正實現經濟和生態的良性循環提供了思想資源。與此同時,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本質。

  結 語

  在生態社會主義思想中,柏克特的思想是獨樹一幟的,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對生態經濟學做全面和批判式的分析,由此展開了一場全新的對話。柏克特對馬克思主義中歷史唯物主義內在生態邏輯其實予以了闡發,他揭示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的對話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源自於對生態經濟學中存在問題的追問,超越了資產階級生態經濟學的理論高度,是人們能夠更加深刻的對當代存在的生態危機予以領會,意圖喚醒人類生態文明意識。於此同時,柏克特直指馬克思的思想中隱喻了社會主義國家亦或是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能夠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當中的生態批判的基本思想。

  總而言之,柏克特建立起馬克思主義與生態經濟學兩者間的對話,實現馬克思主義對生態經濟學的超越,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方式必然對生態環境有所破壞。而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唯一的途徑就是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警示我們在建立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先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修護和資源環境的保護。柏克特思想的創新性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借鑒。




欢迎光临 红色中国网 (http://www.redchinacn.net/)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