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力: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十一)—第一次行业危机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3:48: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次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

一、能不能举例说说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这两种过剩危机呢?

答:可以。一般说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过剩危机发生在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后近二十多年的1788年。由于1764年后的十几年中,许多新技术被陆续引入英国的纺织工业,如手摇珍妮纺纱机、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多轴走锭精纺“骡机” 、水力织布机和使用瓦特蒸汽机的蒸气纺织机,使生产技术和营运方式不断更新,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由于生产的纺织品大大超过消费能力,产品大量积压,商家被迫折价抛售,一半的纺织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然而那次危机仅仅局限于纺织工业并且只持续了一年时间,因此是一次典型的行业危机。

二、这样的危机很容易被理解为偶然因素造成的局部的和暂时的现象。

答:那时的经济学家们正是这样认为的。1825年英国发生了全国性经济危机。就是那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也可以被解释为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因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伦敦交易所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的4897万英镑的公债在南美洲投资失败,从而导致大量投机商人和银行破产;纺织品因出口受阻而大量积压,以至纺织业和纺织机械制造业纷纷破产。

三、但与以前的危机不同,那是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答:这次危机之所以能影响到全国,因为是在潜在的需求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1808年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阻碍了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并使棉花价格暴涨。1809年英国农业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堆积在南美货栈里的大量纺织品因销售不完退回英国,终于触发了延续四年的经济危机。在这之前,英国发生过三次行业危机(分别是在1788年、1793年和1797),每次持续的时间是一年左右。这次的危机持续的时间这么长,说明危机爆发前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比以往更加严重。

四、为什么这次危机距离上一次危机十二年才爆发?

答:没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有些资料认为英国1803年还有一次危机,但无法确认。就目前所知,有两个主要因素。首先前段时间英国纺织业新技术带来的一次次生产飞跃已经处于稳定阶段,新的生产方式也已成形。在生产方式稳定的情况下,行业危机发生的周期较长而且固定。如英国1825年后大约十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1825 1837 184718571867)。其次是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造成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大量企业和银行破产。于是当年就爆发了经济危机。虽然大量的军事订货推动了重工业和机器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但经济好转的步伐缓慢。同时大量失业工人当兵或漂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大量资金寻求海外投资,使国内的竞争压力减小。另外英国为了与欧洲各国結成反法同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消耗了大量行业性第二剩余价值。

五、战争清扫了市场。

答:有道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战争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样,都是解决第二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英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直到1814年拿破仑在英法战争中战败,欧洲大陆市场向英国开放。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又可以出口美国。于是英国工业又开始繁荣。但是好景不长,一年后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相继饱和,使英国工业于1816年重新陷入危机。

六、这次离上次危机结束的时间更短,只有两年。

答: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更容易发生行业危机。之后英国经济一直疲软,没有出现危机后典型的经济高涨和繁荣阶段。由于需求不足资本家不敢投资,使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151817年几乎增长了五倍。这时,英国的金融资本家只得直接向国外输出资本推销国库券。1817年至 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达到3800万英镑。

七、巨额贷款增加了外国的购买力,又能吸纳英国工业的第二剩余价值。既赚利息,又赚利润,可谓是机关算尽,滴水不漏。

答:这是殖民主义者惯用的伎俩,使许多殖民地国家债台高筑濒临破产。然而随着英国粮食歉收、原材料涨价和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需求再度萎缩,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新的危机,直到1824年才有好转。由于需求没有真正恢复,资本家仍然不敢投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继续上升。导致了1825年的海外金融冒险和再次失败,并爆发了全国性经济危机。

八、从1810年延续四年的行业危机爆发后到1825大概是英国失去的十年,期间虽然有几次小规模的和短暂的波动。

答:因此从1816后,英国经济大致处在多次行业危机引发的持续的需求危机中。由于英国当时仍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需求危机没有像百年后的经济大萧条对国家的打击那么严重。但英国同样出台了政府的干预措施。1817年英国提出了旨在减轻失业、启动需求的公共工程拨款法案,批准拨款100-200万英镑,资助建设运河、港口、道路和桥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用财政手段缓和经济危机的最早尝试。与今天西方国家各种经济刺激方案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没有产生凯恩斯主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4-7-20 13:49:47 |只看该作者
九、感兴趣的是当时英国经济是怎样从利润危机中缓过气来,继续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首先英国当时的工业水平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别的国家不是英国发生一次初级的需求危机就能赶上来的。其次当英国的纺织业开始衰落后,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英国的行业危机从纺织业逐步过渡到冶金业、机器制造业等有关行业。再次,英国加速了对外扩张,一方面不断向新的殖民地进军,另一方面迫使其它竞争国家降低关税,大大增强了对外输出第二剩余价值的能力。在十九世纪的前五十年里,英国的出口额增加了六倍,掌握了世界贸易总额的20%。当时英国80%的棉织品销售到国外,而所消费的棉花则全部依靠进口。



十、看来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这两种过剩性危机常常结合在一起。行业危机可以引发行业外更广泛的需求危机。



答:所谓的总需求就是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总和。当行业危机造成企业倒闭和失业上升的情况下,会造成收入减少和消费降低,因而诱发继发性需求危机。尤其当存在潜在的需求危机时,行业危机可以使隐形的需求危机现出原形,甚至使需求危机在商品供应正常的情况下发生。这就是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



十一、同时在需求危机中更易产生行业危机。



答:这可以从前面讨论的临界产量的表达式



Mc = e1[(1–μ)**Mmax - 1]/[(v + c)ln(1–μ)]



中看到。将Mc对Mmax求导有



dMc/dMmax = e(Mmax)/(v + c) > 0



这个导数在市场饱和点上是正的,故当需求疲软购买力下降时,最大市场容量Mmax减小,从而使利润消失的临界产量Mc随之减小。如果生产效率不变,行业危机就会更早发生。



十二、这里有两重因素:需求不足会减小最大市场容量,还会减小行业利润反转时的临界产量。



答:是这样。通常经济危机不一定在市场饱和后立刻发生,因为产业利润没有立即消失。如果把市场饱和到危机发生时的阶段Г = Mc–Mmax称为潜伏期,可以定义潜伏系数



ρ = (Mc–Mmax)/Mmax



用以说明生产达到饱和后,行业危机出现的快慢。潜伏期就是潜伏系数与最大市场容量的乘积Г= ρMmax,因此正比于潜伏系数和最大市场容量。把Mc代入后得



ρ = e1[(1–μ)**Mmax - 1]/[(v + c)ln(1–μ)Mmax] – 1



为了简化上述等式,不妨用幂级数来展开其中的指数函数



(1–μ)**Mmax = 1–μMmax + Mmax(Mmax–1)μ*μ/2 – …



和对数函数



ln(1–μ) = – (μ + μ*μ/2 + …)



取一级近似代入潜伏系数后可得



ρ = e1/(v + c) – 1



由于e1 = Q1 + v + c (Q1是边际效应后第一个产品的生产利润),故有



ρ = Q1/(v + c)



十三、等式右边不正是经济学中讲的利润率吗?



答:马克思又叫它剩余价值率。取一级近似后,潜伏系数就是产业的利润率。它仅与生产的初始状态有关。即便如此,结果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它说明产业的初始利润越大,市场饱和后的潜伏期就越长,产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防止危机的发生。



十四、因此技术含量大,管理科学和效率高的产业更容易在需求不足和市场饱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西方国家的制造业衰落后,留下来的也主要是利润高的高科技和军火等产业。



答:二战后,西方国家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利润大大减少。低利润产业爆发危机的潜伏期缩短,使经济更容易出现波动。因此战后行业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比战前明显缩短。例如美国战后的九次经济危机分别发生于1948、1953、1957、1960、1969、1973、1980,1987和1990,大致五年一次。当大量低利润产业迁出美国后,美国行业危机的周期又开始拉长。



十五、这样的解释令人信服。把过剩危机进一步细分为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的确能更好地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有的危机仅限于行业危机,如2001年的美国互联网危机。而美国眼前的经济危机则可以看成是由金融行业爆发的危机造成的继发性需求危机。



答:这样理解至少比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说的金融危机更接近事实真相。一些“双底型”或跌宕型危机常常是由第一个行业危机和以后的继发性需求危机所组成。当利润流存在的情况下,总需求危机也可以在第二剩余价值消耗后逐渐改善。但是当利润流因构造性原因严重减弱后,需求危机后的经济疲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就像日本失去的十多年那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15:34 , Processed in 0.032905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