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地退休回沪知青全体:退休返沪知青的两保诉求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05:39: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退休返沪知青的两保诉求
      强烈要求属地管理
         
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
你们好!
  
我们是在文革期间,在“一片红”形势下,被上海市政府动员到祖国各地上山下乡退休后回沪知青。当时我们是満怀憧憬、青春年少的学生,到农村后,许多人为摆脱繁重农活和饥不裹腹的生存命运,拼命努力工作,才被招工至当地厂矿,大、小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然而知青大返城又因受政策所阻,未能返回上海,被迫留滞外地。因改制企业遭遇破产、为此知青遭遇下岗,知青生活倍受煎熬。长期以来,我们经历了非常人所能付出的艰辛和苦难,直至退休回到上海。
      
现在我们已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养老金低、医疗费用高、租房居住昂贵,像三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上海是高消费、高物价的大都市,我们养老金大多在2000元以下,致使我们精神压抑、经济窘困,头顶“贫困的弱势群体”帽子,无丝毫幸福感。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帮困补助的政策,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目前,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月超4千多元,企业退休职工30工龄养老金人均3500元以上,而我们外地回沪知青却不足2千元。如此悬殊的差别,这公平吗?
        
  我们不得不强烈呼吁:我们也要分享上海改革开放的成果,因为我们上山下乡为国分忧,为上海奉献了青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如今老
了还不让我们安度晚年。这是怎么也讲不通的。
上海市政府完全有能力解决我们的诉求,实行属地管理,把我们的养老、医保待遇与上海接轨。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只有服从没有选择,所以我们是为国家作出牺牲的一代人,理应得到共和国的善待,在没有实行属地管理,养老医保接轨之前,应着重解决我们存在的迫在眉睫的困难。
   
1、加大养老帮困力度。政府应尽最大努力缩小3500元和不足2000元之间的差距。我们不需要象征性的、毛毛雨式的补助。我们需要解决实质性的困难。
     2、医保问题。在上海住院看病,好多费用上海能进医保,外地却不在医保目录内,而且所有费用,需先行垫付,而后回外地报销。造成我们自掏路费来回奔波,劳命伤财。况且巨额医疗费我们根本无力垫付,势必造成小病拖、中病扛、大病就一命呜呼!这些是压在退休知青头上的沉重桎梏,为生活的重负而忧愁,为疾病的折磨受煎熬。不能让奉献一生的知青因病致贫。
     3、住房。不少人户口虽迁回上海,但只能空挂户口在亲友家里,无奈租房居住。给微薄养老金收入雪上加霜。申请廉租房不够条件,申请经适房又无资金,陷入极度的迷茫。我们这批退休回沪知青悲惨遭遇,决不是我们自身努力不够,而是当年文革留下的后遗症,是当年不合理的政策造成我们熬到退休才回到上海。没有上述原因,我们怎么会享受外地的待遇呢?我们从小为党和政府付出那么多,作出那么大牺牲。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党和政府理应真正关心、体恤到我们的实际困难。现在到了该解

决问题,还历史旧账的时候了。这关系到我们回沪知青基本生存的切身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着重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习主席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应是政府解决回沪知青问题的根本方针。苦难也要有个头 恶运也要有个完 最后,再次呼吁实行属地管理,才是彻底解决知青困难的方案!知青才能安享有尊严的幸福晚年。   
  
外地退休回沪知青全体
                         联系人: 谢  接   电话: 18721614089
             、                 和致强   电话:13918611268
                                         2016年7月5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6-7-11 11:46:24 |只看该作者
在外地工作退休了,为什么一定要回上海?除了知青外,上海还有许多外迁到内地,甚至是边疆地区的工厂学校,这些外迁人员退休后也应该回上海并享受上海人的同等待遇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19:43 , Processed in 0.067006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